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东南网莆田站  ·  多家景区免票!哪吒粉丝福利来啦! ·  22 小时前  
东南网莆田站  ·  多家景区免票!哪吒粉丝福利来啦!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垃圾分类的阵痛能否终结邻避效应的长痛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19-07-02 14:23

正文

摘要: 人的自私,在垃圾处理上表现得最为彻底。 对我有用的,留下,对我没用的,扔扔扔,可是,扔到哪儿呢? 扔给谁处理呢? 这个嘛,关我屁事。 什么时候才会对垃圾有意识呢? 听说附近要建立什么垃圾焚烧发电厂了,或要建个垃圾处理设施了,神经便敏感起来,要去捍卫自己远离垃圾处理的权益了。 这就是邻避效应,建哪儿都可以,但别建在靠近我的地方,否则我就闹。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 |文


你配吗?你是什么东西?你是什么垃圾?这些灵魂拷问成为当下网络最热的词,关于垃圾处理的段子层出不穷,见证着网民的智慧,更见证着强制垃圾分类、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新政给城市白领带来的情绪、焦虑和阵痛。抱怨归抱怨,焦虑归焦虑,对一个城市绝对是好事,人们每天都在生产无数垃圾,可公众一向都是“垃圾无意识”,什么时候像今天这样关注过自己扔的是什么、怎么分类,如何方便别人处理?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这种强制分类所产生的垃圾教育效果,可能比以往所有的说教、宣传和引导所起到的作用还大。


全民讨论垃圾,何其壮观。过去,人们何时用正眼瞧过垃圾?都是避之惟恐不及,都是扔之而后快,人的自私,在垃圾处理上表现得最为彻底。对我有用的,留下,对我没用的,扔扔扔,可是,扔到哪儿呢?扔给谁处理呢?这个嘛,关我屁事。什么时候才会对垃圾有意识呢?听说附近要建立什么垃圾焚烧发电厂了,或要建个垃圾处理设施了,神经便敏感起来,要去捍卫自己远离垃圾处理的权益了。这就是邻避效应,建哪儿都可以,但别建在靠近我的地方,否则我就闹。


近来就有地方因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传言搅动起网络情绪,“垃圾处理”似乎是一个敏感词,一句“你能接受你家附近有这种项目”的反问,似乎便理直气壮地站到了道义高地,拉横幅和人群聚集等激烈表达方式,封堵了理性讨论和公共协商的可能,让事情变得“不可讨论”。过去不少地方都因为这种邻避情绪而使类似项目无法推进,使垃圾处理陷入困境。爱建哪建哪,只要不建在我旁边,植根于自私人性的邻避效应,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强制垃圾分类引起的全民讨论,逼着人们不得不关注自己生产出来的垃圾,不得不面对垃圾的外部性,也许能够让人们对邻避情绪产生理性反思。

邻避效应,是一直以来纠缠于各大城市垃圾处理难题的长痛,垃圾分类,是当下困扰城市白领的一种短痛——强制分类,分类前移,逼着过去习惯“随手扔垃圾”的人短期内必须学会区分垃圾种类,否则就会因“乱扔垃圾”受到鄙视且被罚款。习惯了就好,越过这种短痛,有了垃圾处理的成本意识,这也是一个对垃圾处理“脱敏”的过程,经受过垃圾处理的全民教育,可能对垃圾处理设施就不会那么敏感和恐惧了。


前段时间跟一个污染处理专家还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得很有道理,强制垃圾分类,是告诉那些习惯扔垃圾的人,垃圾处理是有成本的,你得承担这种成本,不是像过去那样扔了就没你的事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产生的垃圾,自己要分类处理;同样,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产生的垃圾,也要城市自己处理,推无可推,总不能运到另一个城市吧,总不能让它原地消失吧?强制垃圾分类,其实也是在传递这样的垃圾处理的主体意识和代价意识,我们生产了垃圾,就不得不接受它,不得不接受处理他的很多成本。


社会的进步表现在观念的进步,过去,一个人把垃圾扔到邻居家门口,被认为是缺德。今天,不仅是“乱扔”,“不进行分类”也被认为是一个不文明且违法的行为。垃圾分类的个体与家庭责任,也是一个城市在垃圾处理上的隐喻,不能把问题推给别人,不能以邻为壑、闻“垃圾”色变。强制垃圾分类,短痛中能解决个人在垃圾处理上的“邻避行为”(处理成本推给别人),而要化解一个群体、一个社区的邻避行为,解决这个城市长痛,需要更多的努力。

几年前我在韩国做调研时关注过这个问题,访问了当地几家“垃圾处理厂”,看到“垃圾处理”可以不是一个敏感词,与居民友好相处。人们最恐惧的是垃圾焚烧后从烟囱里排出的废气,比如麻浦企业,就在显眼的位置设立了垃圾处理的模拟装置,电子显示牌实时显示烟囱里所排出废气的各种数据信息,对比着国际规定的标准。我们参观时看到,好几项有害物质的含量都为零,其他也都远远低于国际限定的标准。麻浦整个垃圾处理的过程完全对市民开放,当初设计时,就给市民参观留下了位置,使市民成为监管的主体,公众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垃圾从分类、焚烧到发电的整个流程,清晰直观地看到垃圾变成电、铺路砖。麻浦资源回收中心还建了一个公共教育中心,教市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


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设施和理论不比发达国家差,需要的是在透明的决策中与民众更多的沟通与协商。强制垃圾分类的全民普法与教育,这种短时间的阵痛,也许是在垃圾处理上解决邻避效应问题的一个契机,自己生产的垃圾总得自己处理,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提炼出了垃圾的资源价值,为一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合理化处置”准备好了条件,最终把垃圾处理掉,一个城市还有很多事需要做。





我的三次公开课,详细讲了评论如何去论证,如何找抓手,如何让观点有说服力,而不是陷入“嘴笨”或“嘴贱”的话语囚笼中,欢迎关注。


第一次评论公开课: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一节评论课。


第二次评论课:评论的论点和角度。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二节评论课。


第三次评论课:评论的结构和论证。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三节评论课。


吐槽青年近期热门文章


高级黑低级红的十种表现及防范应对策略

翟天临人设算个屁,我只在乎招考公平的人设

不要让基层公务员白了头又寒了心

面对人血馒头你才明白,新媒体需要向传统转型

关于性侵,几种不要碧莲的逻辑

西安,一座官员宜居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不听社长的,只听事实的

为什么说是高铁害了座霸那货

批评个厕所都给媒体颜色看,舆论监督弱化惯出的臭毛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