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日化行业当之无愧的 “一哥” 宝洁,在 2023 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这一年,宝洁全年的净销售总额高达 839.33 亿美元,按照当前汇率换算,年营收已然突破 6000 亿元人民币大关,总销售额约为 6022.6 亿元。在利润方面,归母净利润达到 34.68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48.8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3 自然年,宝洁展现出了强大且稳定的增长态势,连续四个季度均实现了超过 3% 的业绩增长。这样的成绩,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日化市场中,无疑是十分耀眼的。
即便将目光放至整个日化行业,宝洁的表现依旧出众。这家创立至今已逾 180 年的跨国日化巨头,历经岁月的洗礼,始终屹立不倒,持续引领行业发展。那么,究竟是哪些核心因素助力宝洁实现了基业长青呢?
宝洁更是被誉为日化品牌营销的 “黄埔军校”,备受尊崇。
宝洁的成功,无疑为整个日化行业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而它的成功之处,恰恰是众多中国同行所欠缺的。接下来,本文将从组织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理论这三个维度,对宝洁的成功之道进行一次简要剖析。
不过,我必须指出,即便有人能够精准提炼出宝洁成功的 “秘诀”,中国的日化同行们大概率也难以照搬学习。这就如同当下国内的零售业,众多企业都在学习胖东来的经营模式,然而,却始终没有出现第二个胖东来。
宝洁的组织管理与人才培养:百年基业的深厚根基
宝洁,这家于 1837 年在美国辛辛那提诞生的日化巨头,时至今日,全球总部依旧设立于此。它的创始人是 Procter 和 Gamble,二人有着连襟的亲密关系。从 1837 年到 1934 年,宝洁在三代领导人的引领下稳步前行,这三代领导人皆来自创始人家族。然而,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起,宝洁开启了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新篇章,创始人家族逐渐退出公司具体业务的经营管理。
若要深入剖析宝洁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理念,就不得不提及它的第三代领导人库柏。库柏同样出身于创始人家族,1893 年入职宝洁后,他并未凭借家族背景直接身居高位,而是从一线工人的岗位做起,历经十多年的磨砺与沉淀,才荣升为宝洁总裁。库柏为宝洁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贡献,即便在 100 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举措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众多企业老板借鉴学习。在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库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
推动公司化运作
:1891 年,宝洁成功在纽交所上市,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宝洁正式迈向公司化运作的轨道,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扩张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
强化公司文化建设
:库柏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这绝非如许多中国企业老板口中的空洞口号。他切实保障员工的公平待遇,推行利润分享(股权激励)、带薪休假等福利政策,为员工创造了一个稳定且富有激励性的工作环境。早在 100 多年前,便为宝洁奠定了重视员工的深厚文化底蕴,这种前瞻性的理念为企业赢得了员工的忠诚与奉献。
-
开创职业经理人制度
:库柏大胆启用家族外的管理者,打破家族企业的固有局限,建立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并精心培养出了宝洁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 —— 宝洁的第四代领导人。这一举措为宝洁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行。
-
构建专业营销与品牌管理体系
:库柏成立了营销研究部,也就是如今的消费者洞察部门,这一部门的设立使宝洁能够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动态,为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制定提供了精准依据。同时,他引入了沿用至今的品牌经理制度,明确品牌管理职责,推动品牌的专业化运营,极大地提升了宝洁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将宝洁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置于首要位置进行分析,是因为这无疑是宝洁历经 180 年风雨仍能蓬勃发展的坚实根基。其成功经验对于中国日化界乃至整个快消品行业而言,都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为众多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宝洁的多品牌多品类战略:日化行业的成功典范
宝洁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商业史诗,其创立之初,以生产蜡烛和肥皂为起点,踏上了日化行业的征程。仅仅经过不到 50 年的发展,在 19 世纪 80 年代,宝洁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前瞻性,开始高度重视品牌设计与营销,致力于打造独特的品牌定位。与此同时,它积极开展市场分析工作,通过严谨的市场调查为新品实验提供有力支撑。
反观国内同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公司在进行品牌营销和产品研发前的调查时,过度依赖对同行的模仿与 “借鉴”,缺乏独立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创新思维。
19 世纪 90 年代,在宝洁第三代(家族内)领导人的任期内,宝洁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新篇章。仅在家用洗涤品类就推出了多个品牌,同时业务范畴拓展至食品类。二战后,汰渍、
帮宝适
等众多知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宝洁已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家用洗涤、个人洗护发、口腔清洁、纸卫品、食品等多个品类的庞大商业集团。
宝洁众多超级品牌诞生于二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之间,汰渍、
佳洁士
、帮宝适、当妮(Downy 衣物柔顺剂)、海飞丝、舒肤佳、碧浪、品客(薯片)等品牌,无一不是家喻户晓,深受消费者喜爱。
宝洁的品牌战略始终坚守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它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精准推出具有独特定位的品牌。例如,海飞丝以去头屑为核心功效,飘柔专注于解决头发不柔顺问题,沙宣则定位于专业美发领域,这些品牌凭借鲜明的定位深入人心。
此外,宝洁还通过敏锐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产品功能卖点进行适时调整,在原有品牌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功能性产品。以佳洁士牙膏为例,从美国的第一支加氟防蛀牙膏起步,如今已发展出去除牙菌斑、美白、清新口气等多个功能方向,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当然,在某些特定品类中,单一品牌成功的案例也并不鲜见。比如口腔品类的好来、云南白药等。然而,好来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布局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若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即便好来也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 “老品牌”,但我相信,云南白药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概率难以与好来相媲美。
宝洁的营销系统方法论:快消行业的营销宝典
宝洁,长久以来在整个快消品行业都被誉为品牌和营销的 “黄埔军校”,其影响力远不止局限于日化领域。
宝洁的品牌营销理念始终大力推崇 “大渗透” 策略。在深入探讨这一策略之前,我们先来明晰一个基础概念 —— 品牌。事实上,很多业内同行对品牌的定义都模糊不清。难道品牌仅仅意味着单纯的知名度吗?
百度百科对品牌的解释是:“品牌,是指消费者对某类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本质是品牌拥有者的产品、服务或其它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能为目标受众带去同等或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品牌承载的更多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 这段表述或许略显复杂,简单概括来说,一个能被称为品牌的存在,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其一,拥有一定规模的消费者基础,也就是具备一定数量的用户;其二,成功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
宝洁品牌方法论中的 “大渗透”,核心在于通过营销渗透和渠道渗透双轮驱动,实现品牌的持续增长。在具体的品牌营销策略方面,至少有以下三个要点,极具学习和思考价值:
-
深度聚焦消费者洞察
:正如前文所提及,早在宝洁的第三代领导人时期,即上个世纪 20、30 年代,宝洁就独具前瞻性地成立了市场调查部。自那时起,宝洁便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丰富多样的市场信息,力求全面、综合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动态。基于这些深入洞察,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工作,并灵活调整市场策略,确保产品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