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法学学术前沿】=【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申请美国绿卡之前,这个步骤能祝你成功率翻倍~ ·  5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矿产资源宝贵,岂能想挖就挖!|案“鉴” ·  1 周前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2025年美国热门新法大盘点:打工牛马、孕妈 ... ·  1 周前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最后一天:2025年申请H-1B?现在找小纽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3-01 10:19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目录摘要

来源:【法学期刊目录通讯】微信号、《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责编:牧野

1、中国农村产权变迁与经验——来自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启示

 

作者:邓大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长江青年学者


摘要:产权有多种属性且与国家治理相关联。在西方,产权主要有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属性及保障权利的政治属性,但是在中国,产权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产权的属性会相互转化。当国家供给公共物品能力比较弱时,产权将会承担更多的社会属性,为基层社会提供民生性公共需求;当国家供给公共物品能力比较强时,产权的社会属性会逐渐减弱,经济属性会逐渐增强。产权的社会属性是超大型农业国家实现“无为而治”的制度基础,也是支撑农业文明长期延续的“产权密码”。1949年以后的农村产权集体化改革,以承包权为重点的“两权分离”及以搞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的“三权分置”改革,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产权经济属性增强、社会属性弱化的过程。

关键词: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能力 产权属性 产权经济属性 产权社会属性

 

2、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多重社会网络

 

作者:徐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宋程成,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诗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针对农村基层治理,已有研究从网络关系视角探讨了宗族、民间信仰和族群等社会传统“载体”在提升村庄治理方面的作用,然而大部分都集中于分析“横向”网络关系促成村庄有效治理的机理,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与村庄非正式治理结构间相互重叠、勾连的基本现实。实际上,从政府组织网络自身特点、村庄自身社会结构和精英状况出发,着重分析(正式)制度设计与(非正式)社会关系交织下的村庄内部互动模式,可以发现,关键官员特征导致政府推广网络的构成差异既会影响政策的推广速度,也会影响到其与村庄内精英间的互动模式。且上述互动模式的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基于社会传统(“孝道”或“伦理”)的社会自组织的后续运作状况;同时,村庄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系统等结构性因素,则决定着自组织形式能否长期提升治理质量。这一发现可构成对学界较为流行的“强政府论”和“传统论”理论取向的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多重社会网络 村庄精英 孝心基金 政策推广

 

3、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作者:陈忠,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摘要:城市与文明相共生,城市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的空间化聚集,文明多样性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文明共同性是生态共同性、社会共同性、秩序共同性、体系共同性的统一,是城市社会运行的基础保障,城市社会在具有私人性的同时日益具有公共性。文明弹性是文明多样性与文明共同性的统一,是文明体在生存、适应、应变、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城市弹性是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等的统一。宿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自由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主要类型。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空间共同体、风险社会压力下的利益共同体、多样认识与价值共存的意义共同体。人类共同体与城市共同体具有同构性,走向更为合理的城市命运共同体是当代文明与城市转换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城市社会 文明多样性 文明共同性 文明弹性 命运共同体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范式图谱

 

作者:任平,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史,我们必须要穿越“人名、书名的历史”表象,抵达学术创新逻辑的底蕴,在深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术演化图景的同时,深刻把握作为“方法论自觉”的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研究范式作为研究群体自觉的行为规范、总体方法和基本路径,是时代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学术见解、观点和理论创新的根基与灵魂。每一个重要研究范式的变革,都引起创新学说史图景的整体转换。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图景中,教科书改革、原理研究、文本—文献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中西方哲学对话、反思的问题学、部门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等相继成为推进理论创新的研究范式,成为这一时代理论创新的本真逻辑。多元范式之间关系是不均衡的。重要范式构成了学术图景的轴心。轴心范式通过支配其他研究范式构成纵横坐标,扩展为理论创新的学术图景。当代中国,由四大轴心范式构成的四大学术图景,经历三次转换,形成了范式图谱的演化逻辑。揭示这一演化逻辑,就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的本真结构。只有认真考察各个范式以差异方式推动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这一时代创新学术史的演化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学术史 范式图谱

 

5、融资约束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来自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理论与证据

 

作者:马述忠,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洪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笑笑,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将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引入理论模型,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实证研究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生产率企业从事全球价值链较高环节的进料加工,低生产率企业从事较低环节的来料加工;高价值链环节更可能面临融资约束困境,因而约束小的企业位于价值链的较高环节。即融资约束小和生产率高的企业向高价值链环节攀升的概率更大,且二者可以相互促进,推动企业位于较高的全球价值链环节。这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加工贸易 全球价值链 融资约束


6、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以中国遭遇反倾销为例

 

作者:王孝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赵春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使用对中国总贸易流量的完整分解方法,区分总产品出口、最终产品出口和中间产品出口,定量识别贸易伙伴反倾销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发现:在考察期内,反倾销会使相关行业总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降低4.5%—28.7%;使相关行业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降低3.4%—17%;使相关行业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降低1.2%—8.5%;反倾销措施还会使相关行业参与GVC地位指数下降8.2%—28.6%,使相关行业的上游度指数增加3.2%—13.7%。国外反倾销措施对中国各行业参与GVC及其地位的上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反倾销 国外增加值率 技术升级

 

7、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环境正义——基于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讨论

 

作者:王明远,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学研究中心主任 峰,上海市农业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摘要:应对科学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实现和维护环境正义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前沿核心议题。公共行政的性质需要从大都基于确定性的传统秩序行政和福利行政转变为基于不确定性的现代风险行政,而对正义的追求则需要从形式上的实体正义、实质上的实体正义转向程序正义。转基因生物安全为代表的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环境正义,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但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社会构建。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等现代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活动,应当维护其市场自由,与此同时,为了公共安全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还应当对相关科技活动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和法律规制。

关键词:科学不确定性 环境正义 法律规制 公共利益


8、中国民众刑法偏好研究

 

作者: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要:民众偏好较重还是较轻的刑法,以及如何处理刑法与民意的关系,是刑事法治不能回避的问题。搭载北京大学CFPS项目,以3万多样本为数据来源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民众的刑法偏好系数低于0到1之间的中间线,为036,说明大样本研究的证据并不支持中国民众普遍偏好重法的说法;传统犯罪被害遭遇对刑法偏好并无显著影响,刑法偏好是各种社会因素的扭曲反映。应当对与刑法有关的个案舆论保持高度审慎和冷静,对刑法偏好作出有限响应,警惕刑法的过度社会化和刑法资源的“通胀”倾向。刑事立法或司法是否积极响应民众的某种刑法偏好,取决于代表性、溯因性和依法性三方面的考量。个案舆论更需先通过实证研究转换成某种刑法偏好,经过上述三方面考量后,再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响应。

关键词:刑法偏好 刑法轻重 影子刑法 舆论 民意 刑法修订


9、失控的文本与失语的文学批评——以《史记》及其研究史为例

 

作者:程苏东,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摘要:根据文本生成的不同方式,《史记》可分为司马迁独立创作的原生型文本和他根据既有文本编纂而成的衍生型文本。对于后者而言,司马迁通过各种形式的“钞撮”,将来源驳杂、功能迥异的各类经传、诸子及谱牒文献“重写”为语体风格、叙事体例、价值立场大体一致的有序文本。在钞撮的过程中,难免在其文本嫁接处、补缀处或截取处稍存疏漏,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一些“失控的文本”。这些失控的文本展现了编钞者试图构建有序文本的过程及其所遭遇的困境,成为我们进入文本深层结构、了解编钞者文本编纂意图和方式的有效途径,也为我们对这一类型的文本展开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发现并对这些个案进行类型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司马迁编纂《史记》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这类衍生型文本文学价值的基础。

关键词:《史记》 衍生型文本 异质性文本

 

10、《法兰克人史纪》的写作及其社会秩序诉求

 

作者:陈文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摘要:作为墨洛温王朝时期的三部“当朝史书”之一,《法兰克人史纪》(LiberHistoriae Francorum)的史学地位有过一个曲折的沉浮历程。尽管曾长期受到冷遇,但如今它已成为墨洛温王朝史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之一。关于该书的史学价值,学术界通常关注的是其在法兰克史料链条中的承接角色,而对其写作意蕴的考察则显得不够充分。通过对其文本的梳理可以看出,《史纪》虽然对法兰克民族展开多维度的颂扬,但其根本写作目的应该在于,通过对法兰克历史的追溯,借助“传统”的力量,为现实中的法兰克社会政治格局寻求注解,并希望能够维持这一格局。不过,作者的这一理念终究是一厢情愿。

关键词:《法兰克人史纪》 古典化史学 教会史学 圣经诠释学




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微信号:frontiers-of-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