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座12楼
关注创业和投资的互联网媒体-B12让创新得到赞赏。(更多内容关注http://b12.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iPhoneSE4预计下周发布#】第四代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喜茶回应暂停加盟申请#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座12楼

三代苦守,与李锦记百年相杀,竟落得如此下场?

B座12楼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12 21:13

正文

本文长度为 21 00 字,建议阅读 6 分钟


一个向现代化进化,一个三代苦苦坚守;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个惨淡收场,黯然落幕。 对与错,成与败,又有谁能论断? 曾经的工业革命,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势如破竹,波涛汹涌。永远是 适者生存,胜者为王。


文|艺非凡


荣甡第三代传人曾溥洲


江湖之中, 没有输赢,只有生死。


荣甡 VS 李锦记


来澳门之前, 我以为这里只有“澳门风云”,来了之后才知道,繁华旧梦,几多悲欢。



1902年,一个平常的清晨, 忙碌的十六浦码头。渔船满载归航,岸上人声吵嚷。



一筐筐一网网的鱼虾蟹贝, 瀑布般倾泻而下,在甲板上热闹翻腾。



众人都瞪大了眼睛, 扒拉最新鲜的货色。一个粗粝晦暗的贝壳滚出,让取货的伙计不禁叫出声:“呀,蚝!”



澳门盛产肥美硕大的生蚝,它旧称濠镜澳、濠江,“濠”便是“蚝”演化而来。


而码头外不远处的大街上,新兴的蚝油产业顺势而起,形成四大家族鼎立的局面: 荣甡、李锦记、福泰兴、合胜隆。


1888年, 珠海水乡来的李锦裳,请人在店铺上写下“李锦记”招牌,还号称蚝油的发明者本尊。



而仅一街角之隔的旁边, 澳门本地人开的“荣甡“蚝油庄,却因占尽天时地利,后来居上,门庭若市,成了行业里的“龙头”老大。



既生瑜,何生亮。 两强相遇,一场世纪厮杀,便在所难逃。


财大气粗的“荣甡”在浅滩上, 开设自己的生蚝养殖场,对蚝的质量严格把关,只有肉质厚实、甜美鲜嫩的蚝,才有资格做成“荣甡”蚝油。


对于荣甡的一切,曾伯既有无限的缅怀,也不胜唏嘘: “1902年,光绪廿八年,阿爷开始做蚝油。以前铺位在隔离,后来地方不够用,便搬了过来。”


在制作工艺上, “荣甡”更是不惜下血本。每每到了熬油的时候,店子里的强壮伙计们便一齐上阵,烧起柴火,架起大锅,用猛火将生蚝煮出蚝水。



鲜美的蚝水慢慢熬煮, 随着木柴的燃尽添入厚柴,以保证火候恰到好处。整个过程需要伙计们轮流看守,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搅拌、加火,容不得半点差池,如此,才能熬成一锅粘稠的蚝油。



上好的蚝油, 色泽鲜亮,滋味醇厚。 100多斤的生蚝,每次只产2斤蚝油 ,因而被尊为 “海底牛奶”



据传当年客居澳门的孙中山, 对“荣甡”也赞不绝口,回到南京后仍对它念念不忘,还专门千里迢迢地派人,到“荣甡”购买蚝油再给他寄回去。



1934年, 进入第二代的“荣甡”蚝油,被澳门政府派送到葡萄牙,参加世博会展览,迎来荣耀巅峰,一时风光无限。




谁成想,百年后的今天,竟没几人识得当年名噪一时的“荣甡”了。有华人的地方,就只剩下“李锦记”。


风靡一时的“李锦记”广告


1946年, “李锦记”的总部迁至香港。借由贸易自由港,将蚝油出口海外,大跨步走出国门。上世纪80年代,更是 甩掉“偶像包袱” 摒弃费工费料 的传统制法,开设十一条自动化流水线,实现蚝油大批量、多品种生产。



调查显示,“李锦记”在美国酱油调料市场份额中能占到88%,在日本酱油调料市场也排到第二。


澳门李锦记总店老店员威叔


而这边厢, 传到第三代的“荣甡”, 依旧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坚持用最古老——炭火煮蚝油 。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之无关。



掌店的是第三代传人曾溥洲, 大家都管他叫“曾伯”。看他气定神闲煮蚝油的样子,颇有几分叶问的味道。



海水污染,蚝业式微, “荣甡”的养蚝场早就没了,曾伯只能到市场上买最好的蚝,回来再亲手熬成蚝油。



头发花白的曾伯, 在炉灶旁一边搅拌,一边控制火候,常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火太大,蚝油会被煮烂;火太小,蚝的鲜味便带不出了。”



灰黄的墙面, 烫金的招牌,掉漆的桌椅和封瓶机,始终坚守的匠心手艺···时光荏苒,岁月流转, “荣甡”的一切好像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



吃过“荣甡”蚝油的人总说, 相比市面上的蚝油,“荣甡”蚝油愈发的鲜美醇香。淋一点在白灼菜上,简单的一道菜就被瞬间激活。



半世纪前的蚝油是高级调味料, 当时一斤装的荣甡蚝油卖七元五角,一碗云吞面才卖五毫。 曾伯1958年接手荣甡后,用了20年的时间专注改良硏制荣甡的出品,连婚姻都错过了。想不到,一枝小小的蚝油,竟是浓缩了这位老人家一生的心血。


曾经有人问曾伯:荣甡的蚝油有没有防腐剂?曾伯爽朗地答: “有!千分之一嘛!政府法例允許的!” 当年大卖的 荣甡蚝油与没有独门秘方? “冇秘方!眞材實料自然好味!”( 没秘方,真材实料,自然好味 百年老店有没有想过发扬光大? “子侄都唔想做,咁辛苦!去賭場搖骰仔仲搵得多錢啦!我自己一個人做又辛苦,做到冇力就唔做囉!”( 侄子都不想做,这么辛苦!去赌场摇骰子都能赚更多钱啦!我自己一个人做又辛苦,做到没力气就不做咯!


伴随澳门生蚝业的绝迹, 寻得好生蚝越发不易。不愿将就的曾伯从不降低标准,他的“荣甡”蚝油,真成了“卖一瓶,少一瓶”。



煮蚝油、装瓶、贴标签··· 没有子嗣的曾伯一个人苦守小店,仔细完成所有工序。大侄子偶尔会来看看曾伯,可他并不愿意接手这收入微薄的蚝油生意。



每每被问及接班人的问题, 曾伯总免不了无奈地叹气: “做得几耐得几耐!” 我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2015年, 八十多岁的曾伯溘然长逝。“荣甡”蚝油庄的铁门紧闭,再也没有打开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