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浩回到了故乡进行调研。
茶树种植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在家乡,茶油只作为贵重礼品赠送,有价却无市。就算市场上偶有销售,也只卖两块钱一斤。
技术难以复制、开发成本高,茶油的市场被局限在“自给自足”的方圆之地里,千百年来秉承着家庭作坊式生产。行业狭小,也就意味着市场培育精力的巨大。但这并没有让刘翔浩退缩。很幸运的,他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方法。
在金浩第一桶茶油出产当天,湖南省省长”碰巧“来视察了金浩茶油新建成的厂房,对产出的茶油予以了高度肯定。这对一个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可算是极大地殊荣。人们都说这个企业是“乘着东风了!”
但刘翔浩心里清楚,东风不是碰巧,而是来源于他的“巧借”。
1994年,刘翔浩贷款建厂时,正逢家乡政府开始招商引资,刘翔浩找到招商官员,将自己开发家乡的茶油的意图告诉了对方。招商官员了解以后大感惊喜,力邀刘翔浩创办实业。并经过详细考察论证,一下子规划给了刘翔浩18亩地。
因此,工厂开工那一天,作为当地传统产业的发展企业,金浩茶油的发展顺理成章地得到政府的各方支持。县政府专门安排正好在祁阳考察湖南省长来视察金浩茶油。
刘翔浩的“巧借东风”还不止于此。
1995年,金浩茶油建立一年多的时候,一把大火烧将贷款960万,刚建一年多的厂房,烧成了灰烬。
一家发展势头凶猛的企业想要得到银行的贷款非常容易,但是一家被大火烧个精光的企业就难了。而对一家刚建立不到一年就被烧个精光的企业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刘翔浩这次求助于银行,找了半年都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再贷款给他。多次贷款无果后,刘翔浩含着泪给行长写了一封信。信里面,刘翔浩动情讲述了自己从14岁以来,起伏多舛的创业历程,以及自己让中国人吃上家乡茶油的美好愿景。
没过多久,副行长来到了乡里考察,他告诉刘翔浩,这封长信感动了行长。行长在会上念了这封信,并说“这样的青年企业家,应该得到帮助。”
银行贷给了刘翔浩500万。
两个月以后,新的工厂建成,金浩茶油恢复生产。
刘浩翔骑着单车,带着七八个员工,走遍了长沙的大街小巷,在湖南各大商场、超市铺货。夏日炎炎,汗水顺着脸庞滴下,滴进土里,长出了金浩茶油以后赖以生存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