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池大数据科研平台  ·  一文漫谈DeepSeek及其背后的核心技术 ·  昨天  
武汉本地宝  ·  考生注意!武汉3月普通话测试即将开始报名! ·  2 天前  
软件定义世界(SDX)  ·  指标数据体系建设分享 ·  2 天前  
大数据文摘  ·  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 DeepSeek?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马斯克堪称封神的一句话,读懂受益一生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5-01-07 17:58

正文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



有这么一个人。


从小生活在南非,遭遇过最悲苦的童年。


被同学霸凌,受父亲打压,日复一日在贫穷与孤独中煎熬。


可几十年后,这人却逆天改命,打造起了无与伦比的商业帝国,身价超千亿美元。


可再生资源、私人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几乎所有的前沿领域,都有他的身影。


这个传奇人物,正是埃隆·马斯克。


他曾对记者说,成就他的,是一种叫 “第一性原理” 的思维模式。


这个源自物理学的原理,意思是做事要抓住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唯有如此,人才能成为《教父》中所说的 “一秒钟看透本质”的牛人。


我也曾活得很盲目,干什么都非常急躁,结果就是事倍功半,走了很多弯路。


直到我开始尝试着使用“第一性原理”,才忽然发现日子顺多了。


找到生活最根本的支点,不必费很大力气,人就能撬动命运的齿轮。





前阵子看访谈,看到了导演赖声川与妻子的故事。


结婚那年,他们夫妻决定去留学深造。


二人拿出全部积蓄,又借了些钱,才凑齐了学费。


眼看缴费时间没到,妻子为了赚点利息,便将这笔钱交由一位朋友打理。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后,这位朋友竟带着他们的钱跑路了。


赖声川火冒三丈,冲着妻子吼道:“你真是要害死我啊!现在全完了!”


妻子听罢,满心委屈,又无可辩驳,只能蹲在一旁抹眼泪。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谁对谁错争论不休,生活一片愁云惨淡。


后来,赖声川实在受不了了,就仔细复盘了整件事,觉得自己也有问题。


于是他推心置腹地对妻子说:“我想了想,我也有不对,没有提前做好风险管理。”


妻子听了这话,也赶忙道歉:“不,是我的错,是我交错了朋友。”


把话说开后,两人相视一笑,重归于好,齐心协力解决了钱的事。



作家王海鸰说:“世上最难经营的公司,是家庭。”


家,不是对错分明的辩论场,家人之间也不能只讲理。


家,本质上是人的避风港,是讲情讲爱讲温暖的地方。


想要生活幸福,我们就不能拿在外闯荡的那一套对付家人。


少一点抱怨,多一些反思,家才会成为我们的坚实后盾。


这世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和家人争论不休。


最不该搞反了的事,就是在家里当那个赢家。




最近,公司发生了一件事,令我感触良多。


这几年大环境不好,公司效益锐减,也开始裁员降本。


人力老总挨个谈话,找到王哥时,没几分钟就听见他们吵了起来。


只听见王哥义愤填膺地说:我在公司15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们裁我,太没人情味了。


随后王哥冲了出来,在办公室喊道:“大家评评理,公司这么做是不是不应该!”


他本以为有人会站出来替他说话,可实际上,大伙心里都明白,王哥这些年全是混下来的。



一碰上加班,他就推说家里有事,被安排出差,也催三阻四,偶尔接个单子,还总是搞砸。


月月全勤,但月月考核倒数第一,一年到头,除了工龄在涨,能力却是原地踏步。


曾经,我也常听职场前辈说“功劳苦劳”的话,但现在想想,不是这么一回事。


职场如战场,没有看家的本事,拿不出核心竞争力,就很容易成为炮灰被淘汰掉。


工作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不是拼努力,拼时间,拼同情。


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多的是“表演努力”的人。


一边抱着过去的“功劳簿”当免死金牌,一边又很难安下心来精进自己。


如此本末倒置,到最后只能成为边角料,被随意处置。


明白了这点,就不要再埋头苦干,要带着脑子上班。


每天精进一点点,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使暗劲。


先学到本事,积累资源,打造竞争力,再去争取不被轻易取代的位置。


如此,我们才能跳出日复一日的重复,令自己高枕无忧。





年底大扫除,收拾房间时偶然翻到大学的毕业照。


扫了一眼,竟然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我都叫不上名字来。


甚至同宿舍住了四年的上下铺,看上去都特别陌生。


回想当时,散伙饭上大家都指天发誓说苟富贵莫相忘。


关系好一些的,还约定每周一联系,每月一小聚。


然而,七八年过去了,还留着联系方式的也不过两三个人。


我分析了下,这两三个人还是因为工作上有业务往来。


要么是同行,互通业内消息,要么是客户,能帮我完成绩效。


总之一句话,同学里还有联络的,大都和利益脱不开干系。


这着实令我有点心寒。


年轻时,我认为感情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杂质,不具有任何企图。


可有了一定的阅历后,才慢慢看清,人与人之间,是一场利益匹配的游戏。



我们各取所需,拿自己有的,去别人那里换来想要的。


看清了这一社交本质,就会理解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交往。


经济学中,有个“科斯定律”:任何事物,最终都会流向与它匹配的人。


你想打入某个圈层,就先要让自己凭本事拿到入场券。


你想与某人产生链接,也总要给对方一个联系你的理由。


作家连岳曾说:


与任何人社交,最后都要回归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增长,你就会有长期陪伴的朋友;个人价值趋近于无,别说新朋友,旧友的身影也看不到。


当你拥有可供交换的价值,自然能吸引有价值的人。





有个网络超话#你干过最傻的事是什么#。


几千条留言中,一位网友的分享,令我很是共鸣。


他说,他做过最傻的事,就是装模作样地学习。


几年前,为了打造知识博主的人设,网友开始做读书分享。


他一口气买来几百本书,又把书房重新装饰了一番。


然后每天就是各种摆拍,修图,发圈,时刻关注着网上的点赞和留言。


几个月后,粉丝涨了不少,书却一本都没有读完。


而他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也是毫无长进。


渐渐地,他对摆拍这一套心生厌恶,加上流量时好时坏,就想着换份工作试试。


但在做简历时,他发现自己这一年什么新技能都没掌握,就非常沮丧。


网友说,他最后悔的,就是为了什么人设啦、面子啦而学习,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