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央视春晚的一首歌《群发的我不回》被广为传唱,歌曲表达了对过年群发短信现象的吐槽和反感。人们反感充斥着土味和不真诚的群发消息,不乐意收到批量生产的祝福。不过有网友反呛道:“我为啥给你群发消息还不是因为关系比较塑料吗?你反过来给我说群发的你不回,搞的我们俩都这么尴尬,有意思吗?”
我觉得,好像都有些道理,那么,群发祝福何错之有呢?您过年接到过群发祝福吗?在这个朋友圈泛化时代,到底我们怎么拜年好呢?
1、
序长。
传统上,
中国人“拜年”的主要对象,首先是长辈、老师,而不是上司、客户。
2、
感恩。
拜年,其实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倘若在过去的一年里(更不消说在很多年里了),曾受人恩德,理当借拜年以示谢枕。
3、
敬近。
传统上,近邻也是要互相拜年的,今天,人类生活已按心理距离区分远近了,因此,同事之间是应该拜年的。
4、
追远。
拜年也是叙旧谊的最好时节,但追远式的拜年,不要假设对方记忆力出众,更不要假设自己声名显赫,而要先认真介绍自己,回溯一两句彼此的机缘和关系。
5、
定制。
拜年须作祝贺之言,但宜因人而异,祝贺语不得漫无边际,或千篇一律,宜使对方感到中肯适切,方是礼敬。人们如果只以统一格式拜贺,或一味摘抄转引,便立即显得缺乏诚意。
6、
忌滥。
在群内团拜是可以的,但以群发微信给所有朋友圈拜年,一下子发给千百人,虽然看上去既省心又省力,但对于许多非亲非故者而言,实属打扰,对熟识亲近者而言,则近似于不敬。
7、
慎赏。
文化意义上的拜年,赠礼以有情、无价为佳。
在线向同辈、长辈拜年,一般不应以红包相赠,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红包类似于给晚辈或孩子的拜年回礼。中国人年节时给压岁钱、红包,也是以长赐幼,而非相反。
8、
端正。
正式的拜年文字,应有尊称,有落款。
图案、动画,砸挂、戏谑,网络俗语、亚文化流行语,诸如此类,均要慎用,除非对方也是此中同好。要之,一切表达应以对方最乐于接受为宜。
9、
叙事。
如果你确实不善文字,不谙修辞,建议写一封诚挚、简约的“叙事—感谢”信,一般只有几句,但皆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肺腑之言。
10、
见人。
拜年的文本表达,能见出人品、诚意,也能见出才能、性格,甚至还能见出价值观。好的拜贺,令人感动喜悦,糟糕的拜贺,令人心生厌烦。
11、补充几点叮嘱:
给师长拜年,不要写得太乱,不要发得太晚,不要斗图,不要发语音,不要言语做作,不能有语病。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