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尝试不粗糙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不止读书

这本畅销百万的大烂书,真TM不要脸

不止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1 22:57

正文


写了这么多年书评,我很少大骂某本书。原因是,犯不着。


这犯不着,有两层意思。一是,鸡同鸭讲,犯不着。你说文笔糟糕透顶,粉丝说,你个傻逼,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你说鸡零狗碎,粉丝说,你个傻逼,我看哭了好吗?遇见无法组织语言的,直接回你:操你妈。你怎么办?所以啊,犯不着。


二是,骂烂书,写起来愉悦感较低,没意思。所以犯不着。


说了两个犯不着,但是今天我要破例讲一本糟糕的书。为什么呢?因为它太糟糕了,糟糕到不仅烂,而且坏。


这本书就是已经畅销百万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我们会说一本书烂,但很少会说一本书坏,但是这本书是真坏。它误导、欺骗读者,把一个个三流故事,包装成纪实作品,挂羊头卖狗肉,昧着良心赚钱。


这本书,我2013年读过一遍,那时看的是第一版,封面上醒目的印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封底的上架建议上写的是:心理学、社会科学类


光看外表,我以为这是一本心理学的研究著作。读完之后,才发现,尼玛就是一恐怖、科幻小说。


当时我读开头几篇的时候还有些震动,因为书中讲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精神病人,比如有人认为石头也是有生命的,他坚持和石头说话;比如有人认为女人要统治世界,他很害怕;比如有人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只动物,在她眼里,作者是一只大蜘蛛……


但这么读着读着,我隐隐感到不对劲,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一切都不像真的。第一,翻译腔很重,有时候会以为在看翻译小说,没有现实感。第二,虽然没和精神病人接触过,但书本进行到中段,灵异事件增多,漏洞也增多。第三,看着看着,看出一种小时候看《世界未解之谜》的那种邪乎劲来,打着科学的名义,不过是贩卖猎奇心理。


故事点子有些很有意思,对话体的代入感也很强。但总归模式还是单一,其内容模式大致如下:



以对话开始(多是对方对我的问句,单刀直入,吸引人)

介绍背景(这一部分有时候和第一部分对调,以真实性入手,讲一讲我怎么认识他的,他的故事)

“不好意思,听不懂”(我听不懂了,给对方的演讲做准备)

“那我来打个比方吧”(于是,对方开始以打比方的形式阐述他的世界)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句子出现的频率颇高,作者点头,有)

在心理学、哲学、物理学、宗教等范畴和概念中绕

继续绕

晕了

服了

牛逼

“我”离开,景物描写,抒情,拔高一下主题



而这本书最糟糕的地方还不在这,是它把假的装成真的,开始骗人了。


这本书现在常年出现在“心理学”畅销榜的前列,从封面到介绍,给人的感觉都是心理学研究,腰封上还赫然标注: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然而这些故事最开始是在天涯“莲蓬鬼话”连载的,那本来就是一个网络小说的发表之地。



在帖子里,大家也基本上认为这是小说。



作者在帖子里也回复过真假问题,但比较模棱两可,意思是,你觉得是真的就是真的,你觉得是假的就是假的,没有明说。


不过在第一版作者的后记里,作者有写道,“在这本书结束时,我明确的告诉大家的是:这里有近20余篇是真实案例;也有些是出于一些原因,我基于真实案例在内容上做了增添或者删减的。”


全书有五十来篇,就算有20余篇是真实案例,那么剩下的一半呢?既然有这么大面积的虚构成分,为什么还要打着“采访手记”、“心理学”这样的噱头来宣传?


这本书这几年畅销得很,很多人买它,就是以为这里面都是真实的故事,他们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但是,你搞了一大半三流小说的内容,还瞒着骗着不说,让大家以为这都是真的,仗义吗?


更恶心的是什么?


更恶心的是,在去年新出版的“百万畅销纪念版”中,第一版后记好好的印在书里,但唯独把关于真假的那一段话删掉了。


这是第一版后记里的内容:



这是新版后记里的内容,一切都在,就是把那段话删了。



有人说真真假假有什么重要,好看就行了。对于说这种话的人,我无话可说。这个国度所以有这么多假冒伪劣,这么多挂羊头卖狗肉,正是因为我们都不在乎。


宣传、策划一切都可以,但是有意的欺瞒、行骗,是不能容忍的。而且,这还不是别的事,是出版,是号称最有文化的一个行业。我不在出版业,不知出版业里的人是怎么看的,会不会觉得丢人。这可不是什么品位、趣味的问题,就是心坏,就是无耻。



Ps.这本书让很多人感到“震撼”,因为他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就像我们小时候对外星人啊,湖底水怪啊,特别着迷,看了很多没头没尾,不知真假的故事。好奇心从来都弥足珍贵,但喂养你的好奇心,也需要找到好的养料,否则,容易跑偏了。


- 不止读书-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