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满满被称为“货运版滴滴”,尽管不喜欢这样的比较,但苗天冶也承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其实2012年创业时,运满满创始团队就受到了滴滴创始人程维和天使投资人王刚的启发和建议。“他们觉得,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长途货运领域会有很大的机会。”苗天冶说。
随后,运满满CEO张晖和苗天冶带着团队对货运物流行业做了数月的市场调研,发现货运市场确实存在诸多痛点,有着巨大的商机,市场也更为广阔。
回顾那段时间对货运市场的调研,苗天冶告诉《天下网商》,在移动互联网真正兴起之前,整个货运领域,特别是车货匹配这一块,是非常原始的。
司机在城市之间运货,卸货后要去百公里外的物流园找货,平均等候两三天。当时张晖和苗天冶等人去物流园调研,就像进了菜市场,“每个信息部门面上挂着小黑板,写着今日货源。”
司机找到货源后,需要驾车去更远的货仓装货,空驶+时间的浪费,货车司机的效率很低。而在货主环节,从工厂到信息部,整个市场层层分包,效率低下,信息流通也非常慢。
在这个量级超过万亿元但运行却如此落后的货运市场,张晖和苗天冶看到了改变行业的机会。而基于对苗天冶和张晖足够了解,天使投资人王刚与他们合力创立了运满满。
成立之初,没有数据平台和匹配算法之前,运满满也还做不到精准匹配。
“当时的我们类似淘宝,设定平台的运营规则,货主和司机,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来运满满交易。如果发生纠纷,我们帮助维权,维护整个平台的诚信和口碑。”苗天冶表示。
在这一过程中,运满满逐渐积累了大量订单信息,形成了有价值的数据。
运满满开始在这些数据信息中,挖掘司机和货主的信息:时段、线路、成交价格等,这些数据沉淀后,运满满开始尝试一些智能化的调度。
从司机端来看,国内几百万的重卡司机大部分是个体户,货运司机没办法像美国的大型车队那样进行内部协调、货源对接、线路匹配,也没人告诉司机效率最好的线路怎么走。
从市场环境来看,货运领域没有完善的诚信结算体系,司机对接新货主,去新的城市,会担心欠款、赖账。另外路上有多少个收费站,路线不熟悉,油耗高不高,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导致司机只能走常规路线,承受较高的空驶率。
在2016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运满满正式发布了“全国干线物流智能调度系统”,宣布将力求实现智能车货匹配、智能实时调度、智能标准报价。
苗天冶告诉记者,运满满的智能调度,通过自身在货运领域积累的数据和场景,结合阿里云的算法,可以提升行业的精准匹配水平,帮助司机找到效率最高的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