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62期暨世界知识产权日特别活动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活动特别邀请原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教授,以“科学的坚守”为主题,与现场及线上共约6.4万人次观众进行分享。国家知识产权局处长王芳、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主持。
张勤老师结合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从求学的坚守、对知识产权本来面目的认知和坚守、对科学的认知和坚守等方面,阐释了对“科学的坚守”的理解和实践。他提出,科学是对真理或事物本来面目的追求,而对科学的追求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勤劳和智慧。科学是一个从无知到真知、以及即使有了真知,也需要经历从无人认同、少数人认同、多数人认同,到最终形成共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会面对诱惑、压力、误解、甚至封杀,通常会伴随着与多数人的抗争。坚守很可能会损失个人的利益,甚至等不到天亮的那一天。但人类的进步需要科学,需要坚守。作为清华学子,应该具有坚守的担当,敢于和愿意承担个人的损失。从长远来看,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大的科研成就。
在讲到对知识产权本来面目的认知和坚守的时候,张勤老师结合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背景,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过程为例,说明了应当如何“科学地”进行“科学的坚守”。他认为,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首先弄清楚知识产权“是什么”和“为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此基础上,2012年,他出版了《知识产权基本原理》,将知识产权定义为:“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对特定有用信息的法定财产权和天赋精神权”。
接下来,张勤老师分别以“核电站技术的评审和论证过程中从众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否正确?”“学术论文发表中‘中英文一稿两投’是不是‘自我剽窃’?”“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模型等)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推理吗?”等实例和问题为导入,说明了在科学研究、科技工作和科学探讨中,对科学的认知和坚守无处不在并至关重要。
张勤老师以大模型人工智能为切口,对大模型的海量无标注语料训练和词向量运算进行了剖析,引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院士关于ChatGPT三个通过暴力计算无法突破的“天花板”(质量不可控、结果不可靠、系统不鲁棒)、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关于ChatGPT并没有真正理解现实世界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和联合国等多方对大模型缺乏可解释性、质量难控制、不可追溯、不够安全可靠和高能耗等问题的治理要求。张勤老师创立了“动态不确定因果图”(DUCG, Dynamic Uncertain Causality Graph)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体系,根据变量间不确定的因果关系,建构透明、可解释、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张勤老师认为,应当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形势下,关注发展基于因果关系的人工智能,并提出应当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以可信智能为基础的新型医疗生态,打造继高铁和核电之后中国的第三张国家名片。
随后,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老师进行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和清华113周年校庆前一天,举办这样一场活动非常恰当。张勤老师是清华人“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率,那就是,对于所从事或关切的事物,一定要努力学懂;如果现在没有现成的问题解决方案,就自己去探索,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张勤老师所体现的不仅是“科学的坚守”,也是做人做事的坚守。他认为,张勤老师所提到的“从众的科技评价体系扼杀了很多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的分析切中要害,类似的问题包括我们的人才考评体系和评价方式异化,使我们忘记了初心,最后被指标绑架。金老师也指出,对于“坚守”的理解不能过于机械和流于表面,应当坚守我们认为真正重要和本质的东西。
在交流环节,现场和线上师生就核电站的技术方案是怎样评价的过程、怎样评价大模型、“知识产权”的内涵、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知识产权主体资格、当代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等问题与张勤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勤老师结合自身的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并阐述了对上述问题的独到见解。
他进一步提出,评价一个科学项目的科学性应当遵循“科学”的过程,要由真正的专家进行深入地讨论、质疑、辩论,在厘清问题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共识,而不是简单地票决;可追溯的人工智能对医疗诊断等严肃领域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人是发明创造的主体,创造中用到的资源也会将其价值转移进发明对象,从而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中国确实有很多需要向国外学习的地方,但这不应成为我们较少产出原创成果的借口;“钱学森之问”是对我们整个科技创新体系提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从众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制约我国原创的重要因素。张勤老师提出,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在学术上鼓励不同意见争鸣,特别要保护少数人说话的权利,因为今天的少数也许会成为明天的多数。张勤老师也指出,知识产权是每一个清华人必然会涉及到,有必要了解的基本知识,建议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同时应鼓励师生在此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主持人张秋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张秋指出,张勤老师在求学和多领域工作实践中,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坚守,在复杂喧嚣、从众心理严重的环境中保持不变的初心,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和践行。
本周末将迎来清华大学113岁生日,也是张勤老师硕士毕业40周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清华学子的硕博论文以及优秀本科论文。今天图书馆也把张勤老师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带到了活动现场,当年的论文均为学生手写完成,金兼斌馆长代表图书馆向张勤老师赠送了论文复印版。王芳处长代表活动组向张勤老师赠送了活动现场纪念照片。
图6:金兼斌老师代表图书馆向张勤老师
赠送博硕士论文纪念照片
图7:王芳老师代表活动筹备组向张勤老师
赠送活动纪念照片
“科学是对真理或事物本来面目的追求。”
“对科学的追求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勤劳和智慧。”
“ChatGPT并没有真正理解现实世界,因为它们都是纯粹的文本训练,而人类的大部分知识与文本或语言无关。”
——图灵奖得主杨立昆
“科学的坚守是一场发人深省的讲座。张勤老师从学业坚守,到知识产权,到核电站发展,到人工智能的思考,进行了深入、深刻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线下观众
“求真,务实,坦率。从高温气冷堆到可追溯可理解的AI,从’从众’的科技评价体系到钱学森之问,从知识产权到科学的认知和坚守……426听到的最精彩的讲座,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线上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