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牛科技网
奉行科技娱乐化,以娱乐视角解读、八卦互联网圈。
51好读  ›  专栏  ›  牛科技网

披着“共享”外衣的共享雨伞,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牛科技网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11 23:45

正文

6月26日,共享雨伞企业“共享e伞”在上海投放了5万把伞,27号雨后的上海就没看到一把伞,所有的伞都被带回家了。而在南昌也发生了相似的情形,7月3日,南昌当地媒体报道,“共享e伞”的3万把共享雨伞在投放半个月后,已经难觅踪影。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对此并不意外。他回应称,在进入的11个城市都出现了“一伞难觅”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当初投放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

赵书平的一句“藏伞于民”火了,将共享雨伞再次拉回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也让关于共享雨伞的争论继续升温。

其实,从共享雨伞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是真风口;也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用低频等,是伪需求。正方与反方各有道理,那么披着“共享”外衣的共享雨伞,到底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我们设想一下,在地铁、火车站或商圈时,突然下雨却没带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时我们就刚好需要一把雨伞。相较于地铁口、附近小店10元或20元一把的雨伞,共享雨伞只需花很少的钱就能租赁到,加上其超高的性价比和良好的体验感,无疑是满足用户及时性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讲,共享雨伞并不是伪需求,部分用户确实有这一方面的需求。

虽然有需求,但由于用品业务简单、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共享雨伞的市场潜力仍然备受质疑。而随着“春笋”、“共享e伞”、“JJ伞”多家共享雨伞公司相继宣布拿到天使轮融资,让不少人对共享雨伞的看法也有所改观。

共享雨伞追求的终极状态是“天下无伞”,如果共享雨伞大面积普及,伞就变成像地铁、路灯一样的公共财产,在需要的时候取用即可。当共享雨伞发展到一定规模,雨伞就不仅仅是躲雨的工具,还承载着广告媒体的功能。这时雨伞投放量越大,成本就越低,广告费也收得越高,其市场前景仍有可为。

其实,共享雨伞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伞的使用,还在于它所能承载的广告。通过租赁广告收入、雨伞定制、数据增值等方式,共享雨伞可覆盖室内室外双场景,并以此获得盈利。所以即使伞被盗了,只要被拿出来使用,就依然能满足广告主和共享雨伞自身的品牌诉求,而这才是共享雨伞真正的商业价值所在。

虽然目前业内对于共享雨伞能否成为行业风口持消极态度,但作为一款使用频次较高的创业项目,共享雨伞契合了从线上流量争夺到线下流量争夺的行业大趋势,未来发展如何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在以共享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分享经济成为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成为行业的大趋势。动不动就把日常生活用品拿来共享,也会成为以后的潮流。共享雨伞究竟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仍有待于时间和市场的观察与检验。


「牛科技」是专业科技消费媒体,专注于科技数码产品报道,以及公众企业的商业报道。

yutuoorg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