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三月二十一日,北京百度的白鸦、北京中华英才的Angela、北京盛大的千鸟、南京育儿网的Junchen、加拿大的刘颖,开启了一个共同维护的Blog——UCDChina(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回复UCD可了解其完整定义),每周约定一个话题,围绕着这个话题每人一篇文章。
比如,角色设计、卡片分类法、导航设计、用户访谈等等产品体验相关的话题。
我们几个人基本都是2003年就开始写博客的bloger,并且内容本来也是产品体验为主的人,热情加经验让这件事迅速就热了起来。
很快,因为我们几个人的带领,有一些同行跟着我们一起写文章来讨论我们每周的话题。于是我们决定在UCDChina的博客上不只是发表我们自己的文章,也发表同行中优秀的文章。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北京鲜果网的
Tony
加入了这个团队,他为UCDChina设计了
最早一版的Logo
。同时,远在加拿大的刘颖同学因时差问题逐渐淡出。
几个月以后,每周都在晚上热烈讨论的同行们要求“网友见面”。于是我们又开启了线下活动:每个月在北京、南京搞一次线下书友会。并开放各地网友申请同时一起组织线下书友会。
2007年,UCDChina第一次北京书友会,参与者包括刚刚译完《用户体验要素》的Angela,《Do
n't
make me think》译者Windy(后排站立女生),南京赶过来的Junchen(后有译著《应需而变》),还有青涩的长发白鸦同学。
又很快,广州的胡晓、上海的Sky、深圳的周陟老师、换工作到杭州的白鸦...... 一时间,全国多个城市,每个月的第三周的周六,一群互联网的产品和交互设计师们聚在某个办公室或咖啡吧,聊着同一个用户体验相关的话题或者同一本书。
各地历任书友会舵主(年代久远,如有错漏请原谅并及时纠正):
北京:千鸟、Tony、Kent
上海:Sky、坏人、Ami、兰思、JJYY、EOL
南京:Junchen、振之
杭州:白鸦、坏人、稻草
深圳:周陟
广州:胡晓、彭毅、木木
厦门:大象、Mike、中华
成都:老妖、古龄
福州:九翼青鸟、苏伟华
两三年后,我们把相关的话题基本聊完了,频繁的产出也让大家有些疲劳。于是我们决定:不在固定每周话题,把UCDChina彻底开放,变成一个产品设计相关内容收录的聚合网站。
又后来我们开始组织线下的年会,以及线上的内容筛选工作越来越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坚持负责UCDChina内容维护的北京的Kent同学、活动组织狂人胡晓、坚决为UCDChina各种活动站台的周陟老师,由于共同参与了大部分事务的讨论和决策,逐渐与白鸦、Angela、千鸟、Junchen、Tony一起,形成了8个人的“UCD总舵”。
同时,应出版社邀请,Angela将我们早期的博客文章整编后出版了《
UCD
火花集
1
》,紧接着又将早期被UCDChina收录的其他公开话题的内容编辑成了《
UCD
火花集
2
》。期间白鸦和
Angela
还整理了一套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培训课程《
Design IT.
》(也正是因为给支付宝做这个培训,才有了后来白鸦加入了支付宝)
那时候正是设计、体验、交互几个词热得烫手的时候,我们几个陆续进入各大公司负责产品和设计工作,大概从
2010
年夏秋开始,几乎没有人有时间审核文章、组织活动,甚至参与活动都没时间了。而且,也没什么人写博客了。线上沟通慢慢地移到了线下更私密的群体中。
不安分的白鸦搞“实体经济”,Beta咖啡杭州第一家店开张典礼
UCDChina
毕竟是一个兴趣和兼职的事情,而这些年大家的事业都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白鸦创业做了有赞、
Junchen
创业、
Angela
在潜伏在网易做财经产品、
Tony
创业做了下厨房、千鸟在小米负责金融和支付、
Kent去了
易到负责产品、周陟在华为、胡晓在做
IxDC……
UCDChina网站
逐渐荒废,有的人换了工作,有的人换了城市。线上线下公开活动逐渐停止,除了每隔两三年,这群不死心的人会组织一次小型的闭门聚会,畅想一下“如果我有时间了,我要怎么把UCDChina再搞起来”。
2011年UCD庐山会议, 诞生了经典的《不让用户走直线》系列
直至现在,UCDChina依然荒废着。
但并没有消失!
半年前,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教授问我(对,回到凡间,我要换成第一人称了~):白鸦,你说“产品经理”可以有体系的课程不? 我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没法有。
这个问题触动了我。确实,“产品经理”这个好像是没法成体系的,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好像是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能讲,个个都可以是大师。
事实上,每个优秀产品的负责人,都对产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一套只有他自己知道,对外都讲不清楚的“体系”。虽然我们总可以看到各种大会和演讲中台上的牛人们有很多真知灼见,有着各种不同的让人感觉很有收获的内容。这些内容充斥进年轻人的脑子里不断发酵,聪明的有灵性和机遇的人又变成下一个台上的人,而90%以上的产品设计者们并没有灵性或没有机遇,听的越多自己越晕乎。但从来没有人拿出一个相对结构化的“体系”,可以被传承的体系。
于是我回答善友:应该可以。因为产品体验更多的是科学,艺术的部分很小。
两三个月前,Angela离开了网易。
我忽悠她:
1
、十年前我们是
IT
行业站在台上讲“从用户出发,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人,现在,台上的投资人、创始人、董事长们都在讲这个,不管对内还是对外。每每看到,还是挺开心的吧?
2
、十年前,我们启动了
UCDChina
,现在看来我们最大的功能是帮助了这个行业的基础工作者们一上来就可以快速简单的理解了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名词。至少现在没有人对
UI
、
UE
、交互设计、角色设计傻傻分不清楚了。
3
、十五年来,每一个入门的同行问我们该看什么书,我们都先推荐《
Don't Make Me Think
》、《用户体验要素》。前者是给他们一个基础理念,核心理念不跑偏是基础;后者是给他们一个知识框架,听什么演讲装什么内容都不至于混乱掉。如果还有,那就是《设计心理学》。
4
、但是,这三本书都超过了二十年。《设计心理学》上讲的案例都是门把手和水壶之类的,因为那是用户体验最早应用的工业设计领域;《
Don't Make Me Think
》、《用户体验要素》的案例都是
PC
早期内容型网站的做法。那个时候内容设计和信息架构,远比功能设计重要。
5
、而现在,一切都变了。这些二十年前的东西,真的该更新了。无线互联网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该有新的产品体验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