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红专厂的拆迁引发了一片惋惜,昔日的“网红”打卡圣地,如今变得面目全非。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红
专厂的前身是中国最大的罐头厂——鹰金钱。它是建国后在前苏联援助下建立的轻工业项目之一,因此它的建筑带着强烈的苏式风格。在这里曾经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罐“豆豉鲮鱼”。
2008年鹰金钱罐头厂搬往从化,集美组公司敏锐地窥见了老厂房的价值,邀请一批艺术家对其进行改造,在保留原有苏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罐头厂改建成文化创意园。
工业历史与文艺气息的融合,使红专厂一度成为广州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名片之一,也难怪它的拆除会让这么多人不舍。
将废弃工厂改造成创意园,红专厂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例。
国内最著名的798艺术区、M50创意园,就分别改造自电子厂和纺织厂。放眼国外,从美国纽约的苏荷区、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到韩国首尔的Heyri,再到意大利的托尔托纳,这些创意园也无不由旧厂房脱胎换骨而来。
事实上,文化创意园仅仅只是废弃厂房与艺术家碰撞所产生的无数个可能性之一。
只要发挥想象力,办公楼、家庭住宅、图书馆、博物馆、主题酒店都可以是旧工厂改造的方向。
那么,为什么艺术家偏爱旧工业建筑?
低廉的租金自然的考量的重要因素,不过除此之外,旧工业建筑也有其独特的美感。在一片断壁残垣中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实在太适合用来激发艺术家的灵感了,也自然会吸引他们纷至沓来,碰撞出无数“前卫、艺术、创意”的可能性。
你一定想不到,下面这些建筑的前身也是废弃工厂。
和原先的红专厂一样,它们在艺术家的改造下重获新生,带着旧日的文化记忆,融入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
LocHal图书馆位于荷兰蒂尔堡车站旁,于2019年1月正式向公众开放。
该建筑由一座30年代的铁路机车库改造而来,以它所在的机车棚命名。建筑占地面积90×60米,高15米。
保留了机车棚建筑结构的空间形态,开阔的空间和开放式楼层的台阶,打造出独特的“开放式”图书馆。
“联结”是它的一大特色,很好地采用了火车四通八达的特点。
六块可移动的纺织面,可以随时重塑空间。大面积的纺织面还为线条硬朗冰冷的机车棚增添了几分柔软和温暖。
该酒店位于开普敦港口,改造前是一座粮食筒仓大楼。大楼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的六层楼属于Silo Hotel,下半部分是则是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MOCCA。
改造后旧米仓的痕迹依然无处不在,酒店的外观和内部都保留了储存粮食的圆筒,令酒店风格鲜明。
窗户由手工切割的玻璃制成,向外侧鼓起,宛如阳光下璀璨夺目的蓝色宝石。
博物馆的前身是于1855年成立的布尔什维克制造厂,是莫斯科从苏联时期保留下来的重要的工业遗产之一。该厂位于列宁格勒大街 (Leningradsky Prospect) ,占地四公顷。
博物馆保留了红色的砖砌外墙,延续了制造厂时期的苏联风格。
事实上,在2012年被收购时,制造厂几乎立于一片废墟之上,外墙也严重受损,现在它们已经被用心地修复完整。
传承的同时也需要融入新的元素。简约的白色搭配热烈的赤色,流畅的圆弧消解严肃的方块,旧与新相互碰撞。
从这些精彩的改造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经从单纯的“拆旧建新”过渡到了以功能重塑、历史文化传承为重心的“有机更新”阶段。
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再利用?如何赋予旧工业建筑新的生命和功能?这些问题向新时代的艺术家提出了挑战,也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可能。
大家如果有精彩的案例,可以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哦!!
或者发挥你的想象力,一起构思新的可能性吧!!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