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晴妈说
晴晴妈妈讲讲儿童心理学、婴幼儿脑科学、个人育儿经验、亲子游经历、读书游戏学习知识,不定期更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最不值得信任的一类人 ·  1 周前  
青年文摘  ·  李子柒的这9句话,治愈了多少人的焦虑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晴妈说

自我4:你设定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晴妈说  · 公众号  ·  · 2017-07-05 08:43

正文

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写在前面】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成功学”,

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学”。

我不会给你一条成功的捷径,

但是要给你一副看成功的眼镜。




今天讲述的概念是“成就动机”。

虽然我们人人都在追求成功,

但是很少有人分辨为什么追求。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动机差异,

会影响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

关键选择又会影响自我认知,

进而带来最终成就的重要差异。


与其闷头追求成功,苦苦挣扎,

不如停下来静静分析一下动机。

理解自己,也就更能理解孩子。



【经典说】


《成功:动机和目标》


 

你在教室里、运动场、工作中追逐的目标恰恰可以透露出你会如何应对困难,以及最终是否会成功。研究成就的心理学家对不同目标带来的不同结果尤其感兴趣。

心理学家把“表现”的意愿叫做“绩效目标”——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业绩优于他人。虽然不一定总是这样,但我们大多数人每日追求的绩效目标都和自我价值感紧密相关。

 



 

(但是)当你追求“表现”目标时,你会成为“自我应验预言”的受害者,相信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尝试,于是注定失败。不难想象,绩效目标也能导致最低的成就,同时还伴随着大剂量的失望和自我怀疑。

心理学家把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称作“精熟目标”。当人们追求精熟目标时,他们不因是否达到特定结果而评断自己,取而代之,他们用“进步”来评断自己。

 


 

这种目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与自我价值关联起来,因为它们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这种目标关系到你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证明你已经是最好的了。

 

为什么有些人是乐观者呢?

 

有的人善于达成进取型目标,而有些人则对防御损失比较在行。

我们追求“进取”目标时会对成功命中的潜力非常在意——我们竭尽全力放手一搏。

 

 

“防御”型的人小心谨慎。他们厌恶“情况误报”或无谓冒险。心理学家称之为“保守偏好”——他们不开枪,总是等待。

 

当人们在追求“进取”目标时,他们会觉得有探索及抽象思维的自由。“防御”目标主导的思维方式是很实在的。“防御”型思维的人都很注重细节。

 

确保自己采用了与目标匹配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两种达标策略都能指向成功,但我们发现通常当参与者用与自己的目标相符的策略应对问题时,他们明显更开心,更少困扰。

 



【晴妈说】


成就动机是什么?


在人一层层的动机系统中,

跟生理本能欲望一样强烈的,

可能就是人追求成功的意愿。


生理欲望更像是人的动物本能,

成就动机是人开始意识到自我。


成就动机,指的就是一个人

克服困难达到某种目标的动机。



那种亲眼看见自己达到了目标,

以及由此应运而生的自我满足感,

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强烈情绪,

是激励我们达成目标的重要动机。


它和成功之后的奖励并不一样,

奖励是糖、是奖金、是众人赞美。

成就感是冲过终点线本身的快乐,

是拼上最后一块拼图本身的快乐。


当我们能够启发孩子的成就动机,

让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本身满足,

就不需要用额外的物质作为奖励。



成就动机怎样启发?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也就是励志。

这正是为什么心灵鸡汤这么盛行。

我们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没动力,

但凡动力足,就能主动学习工作。


其实人都是喜欢成功、自我认可,

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动力?


心理学有种理论认为,人很精明,

总是在下意识估计所有风险收益。

风险是我们的能力离成功有多远,

收益是我们如果成功能怎么样。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自我归因。

风险偏好和先天的性格气质相关,

而自我归因,则更多是思维方式。

研究发现,思维方式很影响结果。


风险偏好


上面讲的“进取型”和“防御型”,

其实是指风险偏好,两种都不坏,

一个喜欢更好,一个喜欢不出错,

两种心态在生活中都能相应成功。


成就归因


心理学家维纳和迈耶统计发现,

具有成功动机的人有一种趋势,

习惯性地将成功归功于内在因素,

将失败归咎于时间上可变的因素。



自我评价


成就动机总与某种自我评价相关,

你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什么评估,

直接影响到你对成功的追求动力。


如果你相信你的能力能不断提高,

就比较容易持续努力,接受失败。

如果你相信成绩反映了一种天赋,

你就容易在意表现,在意他人评价。


这是“进步型”vs“表现型”思维。

表现型思维在顺利时看上去闪亮,

但是容易将失败等同于没有天赋,

因此患得患失,宁可不去尝试。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何激励呢?


商业上常用一种动机训练方法:

设定目标、划归原因、自我评价。

想让一个人产生发自内心的自信,

最好是让他看到自己能独立做事。


成就动机能在孩子身上观察到,

在孩子的“非要自己来”中见到,

特别是当他们几乎能完成某件事,

却又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最明显。


一岁孩子开始做各种胡乱的尝试。

尽管这个过程令父母头痛不已,

但这对孩子的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孩子的幼年尝试对成就感很重要,

应该给孩子适合年龄的任务活动。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

建立更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


当他做突破自己能力的尝试,

我们可以多一些包容和鼓励。

将成功的原因多归于他们自身,

在失败的时候多展望未来进步。


每个孩子都在人生路上小步尝试,

失败的次数一定比成功多很多,

父母与其帮孩子一直表现得成功,

反而不如在失败时依然相信孩子。



这一节我们讲了追求成功的动力,

成就动机。

但成就并非我们做事的全部理由。

下一节我们讲另一种:权力动机。





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