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广度写更多技术的专利,还是在一个细分技术领域做所有业务,这确实是个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观点吧!
专利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新技术,而专利代理人却被粗暴地归为三类:
机械代理人、电学代理人和化学代理人
。甚至还有人说,做久了,什么技术领域都能处理。细分技术领域是趋势,但市场还没有给细分领域专利代理人生存空间。
简单粗暴的技术领域划分,使得专利代理人疲于弄清技术,而无暇顾及其他。以电学为例,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就相去甚远。软件工程师对硬件都一知半解,更何况不做研发工作的专利代理人。所以,当电学领域的专利代理人拿到很多专利时,对技术几乎是一头雾水。
在专利代理人在单个专利投入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能花多少时间去了解技术呢?能把技术清楚地表达出来就不错了,哪有时间从专利生命周期纵向考虑专利撰写。
除了技术领域的划分,专利代理人疲于弄清技术,而无暇顾及其他因素的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事务所对业务进行「横向切割」。也就是,首先由A来写申请材料,然后B负责答复审查意见,接着由C处理无效,后来再换E做诉讼,最后由F搞运营。这就造成了写专利的人不能从专利无效、专利诉讼和专利运营角度考虑专利撰写。
现实情况是,很多专利代理人一年处理几百件专利申请,但是并不知道这些专利能干什么,有没有通过无效和诉讼起到狙击对手或保护自己的作用?能不能通过许可或质押得到直接的收益?只撰写而没时间或没机会关注这些问题,不能帮助专利代理人提高业务能力。
长此以往,专利代理人会怀疑自身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申请人难以得到高质量的专利,更不愿意支付更多的服务费了。这几乎是一个公认的恶性循环。
然而,
「互联网+知识产权」
可能会打破现在的局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有扩张能力的事务所开始面对更大的客户群体。事务所也可以尝试按照细分技术领域对业务进行「纵向切割」,即一个细分技术领域的代理人,对该技术领域的客户提供撰写、答复、无效、诉讼,甚至运营的全方位服务。细分技术领域的专利代理人也有更多生存空间,可以在垂直领域耕耘。
当然,「横向切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专利需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专利有数量需求,企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利才能申请某些资质,这类专利往往对专利质量要求不高,有申请号或授权号即可;另一种是对专利有质量需求,这类企业往往投入了金钱和精力研发自己的产品,因此需要全方位地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对于有数量需求的企业,把业务委托给专注于申请阶段的代理人即可,他们能够利用丰富的申请经历,尽量保证得到专利权。对于有质量要求的企业,应该找专注于细分技术领域的代理人,让他们基于对技术和行业的深刻理解,对创新点进行逐层保护,并确定准确和合理的范围,为后续无效、诉讼或运营阶段做好准备。
目前大部分专利申请是出于数量需求,但全球范围内也开始了提高专利质量的浪潮。因此,至少在短期内「横向切割」和「纵向切割」会共存。就像现代医疗体系包括全科医疗体系和专科医疗体系一样,两个体系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和目的,两种体系的结合,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