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  ·  爆改J人!进来领取武大定制计划表 ·  昨天  
武汉大学  ·  满血版DeepSeek上线武大!还有高阶玩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怎么做,你才会满意?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1-13 08:01

正文



北大历来“无小事”,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舆论的热潮,一方面显示了北大之于中国的重要地位,不仅集全民“宠爱”,也自然接受媒体和舆论事无巨细的监督与批评,另一方面北大也为自身的标签所累,无论什么决策和行为,都会有人提出批评—— 这样太不“北大”了 !那么, 究竟什么样的“北大”才符合人们内心的想象?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配得起“北大人”的称号呢?今日推送钱理群老师的一篇旧文,看看在钱老师眼里北大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同时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讨论你们心目中的“北大”和“北大人”是什么样子的。


如何培养名副其实的“北大人”

文/钱理群

本文摘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下面要讨论的是,北京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诸位要如何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北大人”?这或许也是大家很少思考却应该追究的问题。我讲三点意见。

钱理群老师


其一,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把大学分为两类: 一类培养“实用型”人才,另一类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 。在他看来,北大要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此的理解,供同学们思考时参考。在我看来,“实用型”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用,能用,是一种工具性的人才,主要担任国家机关、国营或私营企业的职员或雇员, 他最重要的品质与能力是善于领会上级领导或老板的意图,并迅速落实,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其优势是高效率,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因此最受上司赏识, 缺点是缺乏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走到极端就变成国家机器和商业机器里的有用的螺丝钉 。应该说,在我们国家现行国家体制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最好的学生也大都是这样的人才。


而所谓“研究型”人才,其最大特点,就是 他是研究者、思想者 ,他的思维具有原创性、开拓性、超前性和批判性,因此,永远不满足现状,永不停止思想、学术的探索。北大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就应该培养这样的真正创新型的人才。我曾经提出,北大应该出两类人, 一是思想家,为国家、民族、人类,为学术发展提供新思维、新价值理想;二是能够成为学术带头人的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是本专业新的学术思想、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开拓者。 为保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北大的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我以为主要应该有三:一是真正发扬北大的“思想自由,学术无禁区”的传统,要保护具有原创性和异质性,喜欢“胡思乱想,胡说八道”,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新生力量。二要更加注重于基本的学理、基础的理论,北大应该是国家的理论库。三要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吸取和综合,“文理交融”本来就是北大的传统。


1920年3月,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以上所说,作为北大学子的诸位,听起来也大概有听“天方夜谭”的感觉,因为它距离北大的现实实在太远了,今日的北大完全是反方向的运动:越来越向“实用型”大学靠拢,市场需求几乎成了学校一切教育措施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北大越来越向高等职业大学的方向倾斜,越来越成为蔡校长谆谆告诫万不可做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我无意贬低实用型大学、职业教育的意义,我反对与警惕的是北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的职业教育化和市场化。但我的反对自然无用,不过是“说了白说,白说也要说”罢了。

其二,关于北大要培养什么人,胡适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就是 要培养“精英”,甚至夸张地说,要当“学霸”,就是要作引领思想、文化、学术潮流的人 。鲁迅也说,北大的传统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但同时他又说,做“天才”固然很好,但当“泥土”却更为切近。人们常说,北大是集天下英才于一校,北大人要做精英,这本身并不错,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确实需要精英。问题是,这是怎样的精英?精英与泥土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我说过,真正的民族思想文化的精英,他必然是民族与人类良知的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必然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对世界、国家、民族、人民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承担意识和牺牲精神;同时,又是有着强烈的底层关怀的, 他的目光是既向上也向下的,因此,这样的精英和泥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渗透的。


林庚先生九十寿辰与季羡林合影


我曾经用“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八个字来概括我心目中的精英的风范、精神和境界,做这样的精英确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北大人努力的目标,即使达不到,也要心向往之。但现实的所谓“尖子”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当然不是全部)往往是一些我所说的“ 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 ”。论知识与能力,他们都属一流,但致命的问题是没有信仰。最大限度地谋求个人利益,成为激烈竞争中的“成功者”,做“人上人”,就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与动力。这样的人,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 他为别人或社会做的每一件事,包括每一个微笑,都是一种投资,是要收回最大利息的。 他们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体制的弊病,迎合体制的一切需要,以谋私利,恰恰是这样的人,最容易成为,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现行体制的接班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根本性的隐患,这也是我在观察北大的教育最感痛心的: 北大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这样的“伪精英”。


这个问题,不仅北大的各级领导应该警惕与深思,也和我们每一个北大人,包括我自己,以及在座的诸位,息息相关,我们都应该反躬自问: 在这个价值混乱的时代,我究竟要做什么人,做国家、民族需要的有担当的真精英或泥土,还是危害国家、民族未来的伪精英? 也许,我这样提出问题,过于严峻与尖锐,但如果你要做名副其实的北大人,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关于精英,还有一个问题:研究型、思想型的精英也是自有弱点的,除了容易脱离一般民众、也就是泥土之外,也容易好高骛远,不做小事、实事,陷于空谈。这其实也是北大人的致命弱点,即所谓“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我几乎对每一届的北大学生都要讲一个道理,也是一个常识: 不肯、不屑、不能做小事、实事的人,也是干不了大事的,所有的独立创造都是要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情上的。 “仰望星空”一定要和“脚踏大地”结合、统一起来,缺一方面,都是跛脚的精英。因此,我还有一句话:“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强调的也是“大”与“小”,“想”与“做”的辩证统一。


- 版权信息 -

者:钱理群

编辑:守拙堂陈峤

本文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图片 来自网络


好 书 推 荐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