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铁二局承建的包银高铁省界段包兰立交特大桥上跨包兰线连续梁实现成功转体并精准衔接,标志着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项目部运用多项技术和创新手段确保转体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该工程是包银高铁的关键性工程,对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包兰立交特大桥的成功转体
包兰立交特大桥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近日实现了上跨包兰线的连续梁成功转体,标志着项目的重要进展。
关键观点2: 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为确保桥梁转体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中铁二局的技术团队进行了实时监控,并采用北斗定位系统实时观测转体动向,实现了毫米级的精准对接。
关键观点3: 施工难度和风险
由于转体距离包兰铁路接触网很近,施工难度大且安全风险高。项目部采用了技术创新和严密的精度控制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观点4: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包银高铁是京兰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通宁夏向南、向西高铁通道的关键性工程。全线建成通车后,对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日前,中铁二局承建的包银高铁省界段包兰立交特大桥上跨包兰线连续梁实现华丽“转身”并顺利落位,精准衔接于合龙段,标志着项目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为后续架梁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包兰立交特大桥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是包银高铁省界段的重大控制性工程。其中,77号墩—80号墩上跨既有包兰铁路,全长177.5米、桥面宽12.2米,转体重量4800吨。
为确保桥梁转体施工的精准度与安全性,中铁二局项目技术团队对桥梁转体过程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实时监控,最终,经过45分钟的平稳持续转体、100分钟的二级封锁施工,实现包银高铁省界段包兰立交特大桥上跨包兰线连续梁成功转体。
为确保桥梁转体一次成功,中铁二局项目团队牢固树立“安全至上、质量第一”理念,成立桥梁转体攻坚小组,狠抓转体准备进度,梳理转体过程难点,不断优化转体方案,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由于转体后梁底距离包兰铁路接触网最小距离只有3米,吊架底距接触网距离仅2.93米,不仅施工难度高,而且在转体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对此,项目部加大技术创新,在转体过程中采用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严密监测转速、风速、应力等关键指标。同时,项目部制定了严密的精度控制方案,采用北斗定位系统,实时观测转体动向,动态指导转体施工,并将全站仪架设在78号主墩和79号主墩附近,精确测量转体梁端中轴线点,确保桥梁转体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
除此之外,由于上跨的包兰铁路是国铁一级单双线电气化铁路,是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干线,客运量较大、运输繁忙。项目部优化施工组织方案,采用“先大节段支架现浇主体,后平面转体”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包兰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为安全有序完成桥梁转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包银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兰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通宁夏向南、向西高铁通道的关键性工程。包银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对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