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001
一、问题意识和研究回顾001
二、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001
三、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006
第一部分 主体
第一章 参与的公民资格:公民政治参与权和政治发展 021
一、政治的属性:“政治”概念再思考022
二、公民政治参与权:作为政治条件的回应026
三、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拓展:政治发展的基础工程031
第二章 参与的代表性:地方政协委员的结构、职责与利益036
一、代表理论与人民政协代表性037
二、人民政协的复合代表性:基于Z省人民政协的考察043
三、人民政协复合代表性的基本逻辑050
四、结论056
第三章 领导干部与协商参与:协商民主实施对领导干部工作满意度的影响057
一、问题的提出057
二、理论基础、研究假设与变量选取059
三、数据来源与结果分析06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074
第四章 专家参与与决策协商:中美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演进与比较分析077
一、问题意识和研究缘起077
二、中国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078
三、美国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084
四、中美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取向的宏观比较090
五、结语097
第二部分 过程
第五章 公众参与和政策协商: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演进过程分析099
一、问题的提出099
二、分析框架102
三、案例分析:“网约车”政策的出台过程105
四、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主体角色分析112
五、结论115
第六章 环保社会组织协商参与的功能及实现:基于政策过程视角的分析116
一、社会组织协商功能的内涵与类型:基于政策过程视角的分析117
二、环保社会组织协商功能的实现过程:以“嘉兴模式”为例121
三、环保社会组织协商功能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影响因素127
第七章 公众参与和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基于XD社区维修基金维权过程的考察133
一、问题意识和文献回顾133
二、社区治理中的利益表达:一个分析框架138
三、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的过程分析——以XD社区维修基金维权为例143
四、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困境158
五、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的优化路径165
六、总结168
第八章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央地协商机制及其完善169
一、央地协商机制的基本内涵和内在动因170
二、央地协商机制的运行过程与逻辑:基于“分税制改革”的案例分析176
三、公共决策过程中央地协商机制的优化路径184
第三部分 模式
第九章 参与的认知模式:公民参与的价值认知及其发展186
一、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公民参与价值认知的遮蔽187
二、新公共行政学时期:公民参与价值认知的发展191
三、反思与启示:公民参与价值认知的深化和中国公民参与的发展195
第十章 理论模型与实践样态: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模式200
一、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权利-权力的二维理论视角200
二、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模式:“两权耦合”整合性分析框架及分类模型206
三、基层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模式的实践形态:案例呈现和检验210
四、结论与讨论:公民参与需要回归“公民”本身218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模式:嵌入性分析视角221
一、建构或演化: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路径分析的传统视角及不足222
二、嵌入性: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内在特征227
三、嵌入性视角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逻辑234
四、嵌入性视角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展望242
五、结语247
参考文献249
后记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