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上周末,国乒总教练刘国梁突遭解职,男队三名运动员两名教练在中国公开赛弃赛以鸣不平,掀起轩然大波。“兵谏”的将帅已先后服软,此事本已逐渐平息,却因澳洲公开赛中国男队六名队员的集体退赛,再度引发关注。
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深受喜爱,也承载了好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与爱国情怀。
上个世纪年代,在中美关系破冰之际,乒乓球还发挥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作用,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乒乓外交”的佳话。
要说当年的“乒乓外交”,充分显示了老一辈外交家高度政治智慧的话;这一次,弃赛一波未平、退赛一波又起,所暴露出来处理方式的粗糙,简直惨不忍睹。
按照乒协官网公布的中国乒乓球队公告,“鉴于目前男队主要运动员连续参赛带来的身体过度疲劳,加之伤病困扰”,男队不参加澳大利亚公开赛,包括张继科、许昕、樊振东等
6
名队员。
曾在微博排队力挺刘国梁、又排队转发道歉声明的队员们,又一次不辞辛苦的排好队形开始表态。
许昕说,我不参赛跟总局和中心不牵涉半毛钱关系……这几天领导一直在关心我们……再闹就属于绑架我的自由了啊。
樊振东说,不去也是一种调整……全运会再见。
连参加了中国公开赛弃赛、并没有报名澳洲公开赛的马龙,也出来表示,希望球迷朋友不要做不理智的解读。
这些队员的措辞本身,就已经够耐人寻味了。而将队员个人名义所做发言和官方表态放在一起来看,更是令人疑窦重重。
第一,官方公告看上去像是集体退赛,但球员又急急忙忙辩白是个人行为,到底怎么回事?
第二,理由是劳累和伤病,女队就不累不病吗?
第三,澳洲退赛的男选手还包括林高远、梁靖崑、闫安,他们都没有参加中国公开赛的正赛,没有连续参赛的问题,也跟着病了?
有媒体推测,张继科退是因为有伤,樊振东和许昕则很有可能是受到乒联的调查而被处罚停赛,但这还是解释不了林高远、梁靖崑、闫安的问题。
网友戏称,六人一起病,集体出门被狗咬了吗?
有一种推测是这样的,弃赛风波之后,男队内进行了大力整风,六将被集体剥夺这个以个人名义报名、且奖金相对丰厚的参赛资格,可以看做一种惩罚。
至于让队员表态属于个人行为,一来是洗脱对个人比赛进行政治干预的嫌疑,避免国际乒联的严厉惩罚,二是打消舆论的疑虑。
只不过,愿望虽然美好,却又一次弄巧成拙。即便支持总局“改革”的人,也免不了有些泄气:
——为什么偏要不依不饶接着折腾,而且弃赛之后接着退赛,还要闹到国际赛场去?
是生怕社会公众忘不了这件事吗?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舆论环境复杂,意见多元化,不少热点事件,最后能勉力追求的结果,无非是个大家不再深究,热点冷却下去,然后该干嘛的继续干嘛。
如此这般,生怕大家淡忘,还要掐准事件再带一波节奏的路数,实属罕见。
难道真的有卧底?
还有更严重的。上一次队员弃赛,官方口诛笔伐的表述是“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必须“深刻反思,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很多人虽然对刘国梁的遭遇表示同情,却也觉得弟子“兵谏”的做法不妥——虽然中国公开赛以个人名义报名、不升国旗不奏国歌;虽然现场观众高呼“刘国梁”,并未指责弃赛队员,但毕竟是国际比赛,即使个人出战也代表中国,事关国家荣誉和形象。
但自我打脸未免来的太快,上次三个队员弃赛是不爱国,那这次六个队员退赛又是什么?国家荣誉就不重要了?国家形象就无所谓了。
有网友脑洞大开,是不是有日本特务在作怪啊——中国公开赛时,搞突然袭击废掉刘胖,队员军心大乱弃赛,大好机会留给日本队,岂料本子不争气,输给了德国。所以澳洲公开赛拼死也要再给日本队再次创造登顶机会,而且是全队退散,坚决不给皇军留下任何一块绊脚石。
这是有点戏说了。但由此可见,群众的疑惑不解,对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理解不能。
冒着“放火州官”的骂名,冒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风险,也要折腾捣鼓不休,只能说,全队整风这件事太重要了。这是大的让人不敢反驳的“大局”。
相比之下,挨骂算啥,退赛损失点国家荣誉又算啥。
就更不用说个别队员的职业生涯和利益了。
那么,整风的核心是什么?其实,上次弃赛之后,乒协的声明已经很明白,关键不在于弃赛,而在于“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弃赛。
而把话说的更加清楚的,是上次弃赛风波后,体育总局举行紧急会议的措辞
——“我们的竞技体育要体现顽强拼搏精神。同时要明确为谁打球的问题,不是为某个人、不是为某个教练。”
此话调门之高,令人心生寒意。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惨烈整风恐怕在所难免,而几个冲冠一怒的年轻人,恐怕还要继续为他们的热血付出沉重代价。
问题是,内部整风,这样的说辞,力度是够分量了。但在此事已经成为公众事件的情况下,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好像还是有些难以服众。
队员罢赛,是意气用事,可以扣个帽子,说是脑子里没有明确为谁打球的问题。
那轰刘胖下课的简单粗暴、架空成第十九位乒协副主席高高供起的假模假式,不顾日本强势崛起、不惜搞乱全队氛围和社会舆论的使劲折腾,又是怎么回事?
脑子里明确了吗?这是为谁折腾?为国家?为人民?为成绩?
当然可以用个万金油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法来解释——改革嘛。
改革是此次风波从头到尾的核心解释。这一阵子,为苟局长挨骂鸣冤叫屈的文章,核心套路也多是把他描写成不畏人言、锐意求进的改革派;面对体育圈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勇敢前行的先驱者,甚至充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气概。
要不要改革?当然要。中国体育发展到现在,原有金牌之上战略下的思维模式和运行模式,确实也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
对乒乓球而言,金牌固然重要,但群众推广、市场建设,都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但改革本是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应该有目标,有战略,有计划,讲策略,讲方法。
不是一句“改革之上”就能唬人的,“亩产万斤”式的改革有什么用呢?
这恰恰是这次从罢赛到退赛的风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从足球到乒乓球,事先不征求意见,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搞突然袭击……
刘胖竞聘才三个月就连人代职位被拿掉,规则意识在哪里……
对团队有何影响,对社会公众有何影响,欠缺考虑,缺乏预案……
口口声声说管办分离、专业化、市场化,结果从足球来看,随意制定政策,直接任命足协主席,
U23
新政条条框框一堆,反倒进入行政力量全面强化的时期……
口口声声说扁平化,减少层级,结果是刘胖这个具有技术色彩的层级被拿掉,管理层级不仅没减少,好像还增加了,外行不仅要领导内行,还要赶走内行……
上述种种现象,也许确实是志向远大,用心良苦,只是执行出了偏差,考虑不周,手段欠妥。
但平心而论,如此排山倒海、天雷滚滚的“手段欠妥”,吃瓜群众对于改革本身怎能不心生疑虑呢?
带着这种疑虑去看刘胖下课,也就很难让人理解,拿掉地表最强乒乓球教练,怎么就能让中国的乒乓球变得更好?
解释不通啊。
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多数人为他鸣冤叫屈,而在感情上站到这种“改革”的对立面上去了。
改革当然免不了涉及现有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也是历来改革艰难、改革者需要勇气的重要原因。
但如果改革的结果并不能做大蛋糕,而只是围着现有这块怎么切、怎么分的这点事儿绞尽脑汁、殚精竭虑,那被人看成利益大洗牌,也是在所难免的。
甚至会滑落到内斗和整人的层面上去。
更严重的是,改革本身就是需要政治基础,需要消耗政治资源的事。
如果因为这样一个竞技体育小小领域的举措失当、手段粗糙,因为一些具体环节的失策,将很多人推到了改革的对立面,甚至将其他领域的一些不满情绪、不良情绪汇聚过来,让整个体系为之背书,让整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受挫,无谓浪费极为宝贵的大量政治资源。
到那时,纵不是灾难之难,也是难堪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