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ABC回应比基尼安睡裤争议:去年1月已停产 ·  23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现货黄金站上2890美元/盎司,刷新历史高点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机票价不得低于200元?多家航司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什么是“活人感”?从刘晓庆和大冰翻红讲起 | 编辑部聊天室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1-17 10:33

正文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ID:booksandfun)收听音频版编辑部聊天室,你也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网易云音乐APP中搜索“界面文化 | 编辑部聊天室”订阅并收听,每个周日同步更新。


第160期主持人

尹清露


本期嘉宾

董子琪 潘文捷 徐鲁青


音频剪辑&文字版整理

徐鲁青

覃瑜曦  周文晴(实习记者)























最近,两位长期被群嘲的名人翻红了,一个是被网友调侃了十几年“丫头教教主”的刘晓庆,另一个是曾被吐槽油腻的作家大冰。刘晓庆被前男友曝婚内出轨、“74岁仍在忙着谈恋爱,有8个男友”的绯闻冲上热搜,网友们并没有谴责她,而是对她在情感方面的松弛感、叛逆洒脱的性格大加赞赏 ,被萝贝贝评价为“只要精神状态足够领先,就会有被年轻人真正认识的一天”。


大冰也是同样。他在去年还只是网络上的笑料,近日却由于在直播上幽默真诚的表现出圈。在直播中,大冰对寻求帮助的网友一一回复:装修不要找熟人、退休后去哪个城市生活最好、中了彩票千万别创业……大家发现,大冰身上的多重身份“民谣歌手、调酒师、老背包客”并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真懂”。这位作者看似油腻,实则在精神上站在年轻人这边,比如在连麦中表示,年轻人不想结婚是丧失希望的表现,吃尽红利的70后不应该逼迫儿女结婚。


大冰近期直播截图。图片来源:小红书


有趣的是,无论是刘晓庆还是大冰,他们都曾经是过气、不入流的代名词,长期以来被网络奇观化,如今却被重新欣赏甚至捧上神坛,拥有了不少“内疚粉”,这似乎说明网络情绪的水温正在发生变化。在这两则网络热点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词是“活人感”,许多人觉得刘晓庆的敢爱敢恨在满街打小三的网络舆论中犹如一股清流;大冰也被视为“下沉市场的李诞”,面对网友的来信求助没有说教,而是报以亲切朴实的建议。




大冰没变,什么变了?


徐鲁青: 大冰很喜欢强调“江湖”这个词,他经常说自己是个走江湖的,80后有金庸古龙等各类侠客小说的情结,会觉得有情有义和江湖气是人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大冰在书里会写一些现在读来很少见的事情。比如他有个卖毛笔的亲戚,他妈妈跟他说,这个亲戚生活很困难,你出名了,要帮帮他,于是他就直接在书里写:我叔叔是做毛笔的,如果你们想买毛笔,可以去找他,他的微信号是xxx。他还在书里叮嘱,如果要去买的话,不要跟他叔叔说买“大冰同款”,因为那款是叔叔送他的,比较贵,大家买基本款就可以了。


大冰翻红可能是因为他崇尚的江湖气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在大冰的一次直播中,有个在河南的男生想自杀,连线了大冰跟他告别,他火的那句是“让我兄弟带你去吃一碗烩面”,还建议他出海去做海员等等。


他以前被嘲笑是因为油腻吧,比较火的一篇文章叫《乖,摸摸头》,情节是他从山东电视台离职后,一个同事小姑娘每年都会给他发四个字“好好的,哥”,他就回“乖,摸摸头”。


《乖,摸摸头》

大冰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4-9


尹清露: 之前大冰被嘲讽就是因为油腻,比如对女性会刻板地叫“丫头”。他的翻红让我发现,性别视角不再是唯一的视角,也不再是大家完全投入注意力的地方,这些评论也不能掩盖大冰人很好、给予了大家情绪价值这件事。


刚刚鲁青说到大冰很注重情感、义气和江湖气,这些在今天是很罕见的,他的直播会让我联想到张雪峰,他们俩都是会坚定地给出一些实用性建议的人。想自杀的男生向大冰求助时,大冰很坚定地让男生立刻出海当海员,不要在陆地上工作;还有一个阿姨向大冰提问退休之后的生活,他给的建议是去西双版纳某地当保洁。我觉得这些建议是很安慰人心的,因为它是一个很具体、很确切的选项,如果我是那个阿姨,我不去好像都有点愧对大冰这么具体的建议,就算不去那里工作,都会去那里看一下。大冰和张雪峰不太一样的点在于:他的建议保留了一些早年间诗与远方的浪漫,简直是戳到了当代人的痛点,大家既想要一个笃定的东西,又想要被给予情绪价值。


提到大冰列了一串title被嘲讽这件事,他其实也说了,自己原本可以找名人来为自己背书,但是他没有。今天大家听他直播时才发现,其实这些头衔也都不是假的,比如他说自己是“说书人”,他确实故事讲得很好;他说自己会各种技能,他在直播间也的确在指导艺术生、指导别人装修等等。我觉得大冰才是先天搞抽象圣体,搞抽象大概的意思是:我用一种很严肃的语气表达,但其实是在开玩笑,如果别人听不懂我的抽象,就会觉得这个人好傻,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问题。但当时没人懂大冰的幽默。


董子琪: 是不是像加个狗头?


尹清露: 对,可惜那时候没有狗头这个符号。


徐鲁青: 大冰翻红还有一个原因是平民化。现在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惨,甚至互联网上有点仇富或仇精英的趋向,而大家对大冰的好感就来自于——他很平民化,他跟普通人是站在一起的。网上还说他以前骑摩托车去给山区的读者送书,以及“他不像韩寒和郭敬明直接从文学进入影视大赚特赚”。这些话语和大众对张雪峰的评价有相似性,他们不是那些站在高处的知识分子和精英,而是跟所谓的普通人站在一起的。


尹清露: 且不说大冰这样做到底是不是他真实的想法,至少他表现出来是这样子的。去年我在网上刷到很多“冰学”,今年大冰名声反转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网上有媒体是这样评价的:大冰非常敏锐,他在好的时代紧紧抓住了年轻人看世界的欲望,在坏的时代,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年轻人求安稳的需求。


这段话是很有道理,但我在想,去年“冰学”大火的时候,大众情绪也是想求安稳的,跟今年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去年我读到了一篇关于完颜慧德和大冰抽象笑料的文化评论,谈到大家宣扬“冰学”是出于某种绝望,通过笑料得到短暂又廉价的神经刺激,从而更顺滑地在压力中劳作,但生活本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发生变化了?


我最近在读日本学者宇野常宽写的《00年代的想象力》,他提到日本也经历过相似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家有一种退缩、保守的心态,直到后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仍然很重要。换言之,先前处于没有物语的时代,只需要去消费抽象的笑料。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我们还是需要叙事的,而叙事来自于人的关系性。只不过,现在任何叙事都不稳定,反而是很确定的叙事会让人感觉很好,即使你内心深处并不一定相信它。这就能说明大冰直播间为什么火了,首先他给人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温暖,其次他提供了一些不一定有效但“有用”的建议,也就是各种小叙事。


《00年代的想象力》

[日]宇野常宽 著 余梦娇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10




商讨人设,翻转人设


潘文捷: 大冰和刘晓庆的反转让我想到美国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文本盗猎者”这个说法。实际上,大冰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应该关注和评价他的文学作品,刘晓庆作为一个演员,我们应该去评价她的演技和影视作品,但最近的浪潮其实都没有关注这些方面。现在的一种趋势是:网友们的评价与他们的作品本身无关,与他们呈现的自我无关,只与网友给他/她赋予的人设有关。


例如,以前明星或经纪公司会给明星本人安排一个人设,但是粉丝在人设的确定上处于强势地位,可以通过各种文本创作、讨论等数字劳动去建构出他们自己满意的人设。基于此,刘晓庆和大冰最终的形象也未必是他们自己本意要呈现的,而是粉丝或大众商讨出来的一个结果。这时候,大冰作为一个作家、主持人,刘晓庆作为一个影视从业者,他们也必须面对现在的这个状况,也就是说,都得以某种人设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了。


刘晓庆谈婚姻。图片来源:豆瓣


这种人设就像日本文化学者东浩纪“数据库消费”概念中的萌要素一样,都是通过新的材料、新的我们看到的内容慢慢地叠加的。大家之前觉得大冰的这些title是玩笑,现在发现多少有点真实,那么慢慢地这些title也叠加到他的人设上面去了。通过这种萌要素,进而不断地让大家对过去的印象进行反思,对以前的人设进行重组,从而才会有人设反转、风评反转,所以我感觉,只要在公众眼中保持一定曝光度,你多少都有机会来实现这个反转。


尹清露: 人设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我发现大众对“人设不能崩塌”的要求并没有改变,反而是加固了的,因为大冰和刘晓庆其本身人设并没有变化。正如萝贝贝那篇文章说的,刘晓庆之所以翻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她丫头和女皇的人设在绯闻中一点都没有崩。我最近在看《永夜星河》,女主演虞书欣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开始大家批评她“作”,但逐渐地发现她本身就是这样的性格后,她的风评和人气也迎来了反转和上升。


《永夜星河》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除此之外,媒介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过去,刘晓庆只能作为电视明星或者某个角色生活在电视媒介中,大冰则是通过书这一媒介被熟知,而如今已经是《娱乐新闻小史》书中提到的“网红逻辑”了——这本书指出,网红逻辑正在向平民和传统名人两个领域渗透,普通人也要学着用网红的策略获得关注,名人也要使用类似的技巧维持人气,名人已经从遥远的、被遥望的精英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常见部件。


《娱乐新闻小史》作者闫岩还认为,网红逻辑普及前,电视明星是真正被冻结在时间里的人。电视明星和电影明星还有些不同,章子怡作为电影明星,她演的角色都很不一样,所以她的个人性格很鲜明。然而,电视明星只能一直活在人设里,例如《武林外传》中饰演白展堂的沙溢,在此之前他的戏路很广,但饰演白展堂之后,他无论再演什么大家都会觉得他像白展堂。同样,剧中白展堂的行为也不能超出人设,比如这一集中他有了桃花运或是超出人设外的部分,这类戏剧冲突必须在一集之内被解决。刘晓庆在网红逻辑没有普及之前,可能也一直活在丫头或其他电视剧角色的人设里,但现在这个固定的生态已经变得分散了,她不用以电视剧里的角色示人,而是以真实的自己面对大众。


《娱乐新闻小史》

闫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4


不过正如之前所说,实际上,刘晓庆的人设并没有发生崩塌。很多人会把刘晓庆和她扮演过的武则天类比。界面文化此前的一篇专访 《范冰冰和刘晓庆证明了武曌一直是中国集体想象的一部分 | 专访汉学家罗汉 》提到,早在千年之前,武则天就愿意去“引起一些朱迪斯·巴特勒所说的“性别麻烦”(gender trouble)——去模糊、混淆、挪用、颠覆、篡夺、曲解、再定义、重新组合及重新阐释性别角色及其背后的意义”。这让我想到,刘晓庆的种种事迹也印证了这种“超前性”。同样,大冰那些早年间“混江湖”得到的民间智慧,如今也很受网友的追捧,而他那种浪迹天涯的心态和形象,也在今天变成了宝贵的东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