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罔极
看电影的少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又一年,元旦档来啦! ·  4 天前  
壹娱观察  ·  都到《雄狮少年2》了,为何票房越来越差? ·  4 天前  
虹膜  ·  阿莫多瓦和席琳·宋对谈,精彩!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罔极

致张艺谋:电影已死,一切已经太迟了

罗罔极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12-26 18:1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从电影行业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国内电影市场低迷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诈骗式营销、裹脚般的审查制度以及与国际和时代严重脱轨。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如《满江红》、《坚如磐石》等,揭示了电影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文章也提到了观众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电影创作者面临的困境和选择。最后,文章呼吁业界人士思考如何振兴电影行业。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影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国内电影市场票房下降,行业环境危险。电影行业面临营销方式、审查制度、与国际和时代脱轨等问题。

关键观点2: 诈骗式营销的影响

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电影营销中过度依赖短视频平台,通过营销手段欺骗观众的现象。指出这是导致观众信任度下降和观影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

关键观点3: 审查制度的问题

介绍了一些电影项目在审查过程中的困境,指出审查制度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创作者在应对审查时的无奈选择。

关键观点4: 与国际和时代的脱轨

分析了国内电影行业在创新、题材拓展、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不足,与海外电影市场的差异进行了对比。指出国内电影行业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

关键观点5: 观众的需求和期望

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从单纯的娱乐转向深度、真实的情感体验。文章呼吁电影创作者关注观众需求,提高作品质量。

关键观点6: 电影创作者的困境和选择

电影创作者在面临审查、营销等压力时,需要在创作自由和商业考量之间做出平衡。一些创作者选择放弃原则,迎合市场,而另一些则选择坚守创作理念,面临生存困境。


正文

不知不觉,我快半年没写影评了。

原因?

小部分,是来自身体。

做了侧弯手术后,我变得免疫力低下,肺炎频发,力不能支。


但与我身体相比,情况更危险的,是电影行业。


三季度票房下降40%,超七成电影公司亏损、股票下跌……


其实,就算不统计任何数据,电影行业的现状,也已众所周知。


打开抖音、知乎等平台,只要输入“电影行业”,你就会看到这样的热搜词:



为什么?


如此岌岌可危的状况下,电影圈的很多大佬,都开始想办法“治病”。


先是成龙呼吁:


“在家看电影会降低观影质量,希望大家能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言下之意,家庭电视抢占了电影票房,观众不懂得真正的享受电影。



紧接着,张艺谋又表示: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进电影院看电影,最好别在手机上看那个三分钟解说。”


“我真的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每次看到这个解说都很难过……”


言下之意,是影视解说毁坏了电影市场,降低了观众对文艺的审美趣味。



对此,我想说——


“X你X的X。”


不好意思,我真的不想针对谁。


成龙跟张艺谋,都是我很尊敬的电影人。


但对于今天这样的行业环境,及这种指鹿为马的言论,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老读者都知道,作为一名瘫痪人士,我看了几千部电影,写了几百篇影评。


我真的真的非常热爱电影,而电影的存在,也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命运。



可最讽刺的就在于,就连像我这样的人,如今也越来越不愿意去电影院了。


而我之所以越来越不愿意去电影院,与所谓的影视解说根本毫无关系。


事实上,2020年影视解说爆火时,我也曾经做过剪辑达人(现已转型)。


影视解说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并不算低。


为了避免亏损,影视解说的一大收入来源,就是解说新上映的电影。


很多片方,都会在平台上,主动投放固定的素材包+奖金池,招募达人剪辑

谁剪得好,谁给电影带来了更多流量,谁就能瓜分到对应的奖金,实现双赢。

即便是张艺谋的电影,很多时候也不会拒绝二创,拒绝影视解说带来的流量。


由此可见,影视解说不仅没有毁坏电影市场,反倒是资本与导演的一大助力。

那么,张艺谋为何还要怪罪影视解说,把观众不去电影院,归因于剪辑达人?

在我看来,是因为他看到了电影行业的衰败,渴望用自己的地位挽回些许。

可同时,他又不敢说出衰败的真正原因。

就像李斯,他渴望挽救大秦,但又不敢揭发赵高,不敢公布始皇帝的死讯。


所以,国内的电影市场,究竟为何会走到如此境地?

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活化石,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时代意义。

我这篇文章,就从张艺谋的作品循序渐进,试图探寻一下,行业真正的病因。

注:本文并非针对张艺谋,只是希望从张艺谋切入,以小见大,探讨行业的困局


01
诈骗式的营销

方才我讲过,2020年之后,影视解说的爆火,是当今电影营销的一大助力。

而在那之前,一直往回推到2014年,张艺谋总共拍过三部中小成本电影——

《归来》,豆瓣评分8.1,知乎评分7.6,票房2.9亿。

《影》,豆瓣评分7.2,知乎评分7.9,票房6.29亿。

《一秒钟》,豆瓣评分7.6,知乎评分7.4,票房1.3亿。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里,张艺谋作品的口碑不低,但票房上限不过6亿多而已。

《长城》的票房虽然达到了11亿,但它的制作成本高达10亿,口碑票房双扑街

到了2021,情况开始变得不同了。

那一年,电影的资方,真正嗅到了短视频平台的商机。

霎时间,抖音彻底成了电影营销的主要阵地,没有之一。


五一档,《悬崖之上》授权了大量素材,供各路达人剪辑。


张译上电刑、于和伟颤抖、余皑磊喷酒杀人……


正常情况下,抖音视频是不能出现香烟镜头的,我就曾因此被限流过。


然而,为了支持张艺谋,抖音官方竟带头违规,推送了于和伟吸烟的特写。



猎奇的画面,搭配精湛的演技,使《悬崖之上》热度爆涨。


其相关的视频素材,至少获得了播放量数十亿。


最终,《悬崖之上》斩获了12亿票房。


这一成绩,打破了张艺谋的个人纪录,成了他在国内票房最高的作品。


而这部作品,无论质量还是口碑,其实都并不比他之前的那些作品高。


此后,张艺谋的片方团队,就开启了暴走模式。

2023年春节,《满江红》上映。

据张艺谋说,《满江红》原本想要开天辟地,拍成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电影。

结果,却因难度问题,张艺谋放弃了一镜到底,放弃了开拓电影艺术的边界。


那么,与一镜到底相比,什么是不难的?

营销。

《满江红》的拍摄周期只用了51天,拍摄地仅用了一个大院。

它的豆瓣评分只有7.0,知乎评分只有5.8,创下了张艺谋作品的近年新低。

可它的票房,却达到了惊人的45.4亿。

不仅再次打破了张艺谋的个人纪录,杀进了中国票房榜前十名。

甚至还打败了同期的《流浪地球2》,打败了前无古人的高口碑工业巨制。


有意思吧。

口碑近年最低,票房却是历史最高。

原因?

抖音。

电影院朗诵《满江红》、抓拍现场观众神演技、起诉发负面评价的大V……

病毒式的信息轰炸,让这部称不上烂片,但也不算太好的电影,成为了冠军。


此后,包括张艺谋在内,国内的很多资本和电影人,都摸清了四件事——

电影能不能爆,跟质量没太大关系,只要不烂出圈就可以了;

观影是一锤子买卖,只要观众能进电影院,这笔票房就到账了;

比电影质量更重要百倍的,是如何营销,如何把观众哄进电影院;

哄观众进电影院最具性价比的方法,就是短视频轰炸,制造情绪价值。

2023年国庆,“张艺谋每天在我手机里震惊八百次”,成了抖音第一热搜词。

《坚如磐石》的各种幕后花絮和猎奇镜头,犹如排山倒海,疯狂倾泄。


《坚如磐石》的知乎评分是6.5,豆瓣评分是6.0

在张艺谋所有作品里,它的口碑仅好于小沈阳主演的《三枪拍案惊奇》。

然而,它还是拿下了国庆档的票房冠军,斩获了票房13.5亿(成本1亿)。

很多观众之所以买票,都是因为刷到了各种“大尺度”的电影片段。

可进了电影院后,观众们很快就发现,抖音上的片段,已经是尺度的极限。

甚至于,抖音上很多公开的片段,在电影里已经被删减了,根本就看不到。

如果再来一次、两次、三次,观众还会上当吗?


在我看来,电影市场之所以低迷,首要原因就是诈骗式的营销。

观众满怀期待地来电影院,本想体验震撼的视听,和深邃曲折的情感。

结果,却一次次被收割,只能味同嚼蜡地观影,再无精打采地离去。

那么,如今的资本和电影人,到底为什么非要这样干?

尤其张艺谋团队,作为行业的最高象征,难道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利害么?

我猜,他们肯定明白。

但,他们也很无奈。


02
裹脚般的审查

业内透露,《坚如磐石》这个项目,本来不是给张艺谋拍的。

在张艺谋之前,片方先找了杜Q峰,就是那位拍过《黑社会》的导演。


杜Q峰接下项目,火速赶往重庆,采访了一些敏感人士,写了一版剧本。

重庆方面,也火速对杜Q峰的剧本给予了反馈:不通过,要改成主旋律。

就这样,杜Q峰放弃了项目,由张艺谋接盘。

《坚如磐石》开拍前,张艺谋主动对剧本大刀阔斧,加入了主旋律元素。

然而,电影拍完,还是被删改了整整一个小时。

什么概念?

一部电影,强行被删改了一半。

这种操作,就算让张艺谋的好兄弟斯皮尔伯格来,也不可能剪出好片。


那怎么办?

一个亿的投资不能白花,团队的付出不能白费。

为了避免血亏,他们只能且必须饮鸩止渴,透支观众的信任与期待。

想拍电影吗?

那就去忽悠观众吧。

不想忽悠吗?

那就赔光裤衩子,打碎牙往肚里咽。

或者像杜Q峰一样,干脆就别拍了。


要么不拍。

要么出卖。

——我敢说,当今国内真正有才华的电影人,大部分的选择只有这两种。

一个月前,杜Q峰接受外媒采访,对于电影行业的衰败,讲了惊人的言论。


由于本号还不想消失,因此就不截图那些言论了,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去看。


我只能说,那些言论不同于成龙和张艺谋,绝非指鹿为马,确实针砭时弊。



可那些言论,目前看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不管杜Q峰做什么事情,他都不太可能再当导演了。

而张艺谋,以及其他懂得迂回战术的聪明人,则会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只是,我们眼界愈发开阔,腰包却愈发干瘪的观众们,还愿意买账多久呢?


03
与国际和时代严重脱轨

文章写到这里,想必有人会对我产生质疑:

“小罗啊,全球的电影票房都在衰退,你怎么单单只讲国内的问题?”


没错。

2024上半年,北美的票房也同比下降了20%,只有35亿美元。

同时,许多国家的电影市场,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票房下跌。

但不同之处就在于——

2024上半年,海外流媒体奈飞的营收,是189亿美元(1386亿人民币)。

从22到24年,我们看不到的奈飞,营收高达1043亿美元(7609亿人民币)。

美国的导演,如阿方索·卡隆、拉娜·沃卓斯基、马丁·斯科塞斯……

《爱尔兰人》

韩国的剧集,如《王国》、《黑暗荣耀》、《鱿鱼游戏》……


《鱿鱼游戏》


包括台湾地区的演员,如贾静雯、张钧甯、林心如……


《华灯初上》


许多电影创作者,都通过奈飞平台大放异彩,浴火重生。


说白了,人家那根本不叫行业衰退,只是媒介转移。


大量观众的目光,只是从电影院,转移到了电视上。


创作者的境遇并没有降低,反而机会变得更多了。


插一条新闻,《鱿鱼游戏2》今日开播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成龙的那段言论:


“在家看电影会降低观影质量,希望大家能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这种观点,或许不如甩锅给影视解说那样坏,但显然已经过时了。


因为,发烧友们都知道,如今的电视技术,在画质上已经碾压放映机。


抛开屏幕尺寸,5000块以上的新款Mini LED电视,画质就已相当卓越。


观影家庭化,是大势所趋,也必将成为未来的常态。



那么,我们的流媒体平台表现如何?


最近,我们的龙头平台爱奇艺,公布了年报。


2024上半年,爱奇艺的营收是153亿(大约相当于奈飞的十分之一)。


由此不难推断,爱优腾三家放一块,体量估计也不到奈飞的三分之一。


而海外除了奈飞,还有亚马逊、迪士尼、YouTube……


也就是说,即便在流媒体平台,我们的观众,也不太愿意为国产片消费。


我最近看的国产剧是《清明上河图密码》,两集弃


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


忽悠能力太强,作品质量太差。


当他们不断在探索人性的深暗,开拓议题的边界时,我们许多年来却在原地打转,用各种套路公式,拍非黑即白的样板戏。


心思,全都用到了揣摩圣意上;投资,全都用到了公关营销上;导演,全都在拍违心的东西;演员,全都在想如何引爆流量池。


我最近完整看完的国产剧,是2001年的《黑洞》,由管虎指导、陆川编剧,目前仍是警匪剧的巅峰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过度解读了,现在大环境不好,票房低很正常。


我想说,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经济越低迷,就越应该并且适合发展娱乐业。


一百年前,美国经济危机时,好莱坞轰然崛起,各种电影和音乐全面开花;


三十年前,日本泡沫破裂时,动漫和游戏迈向世界,至今仍处于垄断地位。


当人们面临压力与困境时,更需要寻求娱乐和艺术,抚慰自己的精神层面。


这种“反周期效应”,或许就是《黑神话:悟空》狂卖的原因。


今年的电影票房比去年下降了大概140亿,而《黑神话:悟空》的销售额也大概是140亿


可惜。


这一年里,除了游戏《黑神话:悟空》,我们几乎没啥能拿出手的作品。


我们的物质经济有待上涨,精神层面也得不到抚慰,反而经常受气。


据传,《黑神话:悟空》的投资成本,是3亿


这,是《黑神话:悟空》里的四大天王。



据传,《封神》每一部的平均投资成本,是8亿


而这,是《封神第二部》里的魔家四将(四大天王前身)。


孰优孰劣?


一眼便知。



别误会。


在我看来,《封神》虽比不上《黑悟空》,但也属于是良心且高质量的电影了。


尤其与今年的票房冠军、据传投资成本3.5亿的《热辣滚烫》相比,《封神》简直就是神作水平。


盲猜投了3亿抖+


电影行业,为啥会衰退成这副样子?


就算我不写,谁也不是傻子。


但我还是要写。


因为我热爱电影。


因为电影,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不想辜负电影。


但我能做的,也仅限于此了。


如果你问我:出路何在?


我只能说:我不敢说。


现状不可描述。


未来无法预测。


一切皆有可能。



PS:在这篇文章消失之前,烦请点个“在看”或者转发下朋友圈呗,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