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医药行业在政策环境上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临床自查核查、生产工艺自查核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新政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到支付的各个环节提出新要求。大环境的利好推动这个中国药企逐步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从国内向国际转变,而这些转变离不开对研发的投入。在这一年中有两家药企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恒瑞医药11.84亿,占总营收入的10.65%;复星医药投入11.06,占总营收入的7.56%。这两家两家民营的医药公司就像是中国医药界的两颗明珠,每每被人提起。但是,这两家知名的药企走向繁荣的道路却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浅谈恒瑞和复星不同的模式。
一,业务种类
复星医药战略性地覆盖医药健康产业链的多个重要环节,从研发、医药制造、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到医药分销及零售以及医疗服务,为民众健康做出贡献。以药品制造与研发为主,并以医疗服务为发展重点。研发上,复星医药在集团层面以研究院统筹全局,覆盖以特色制剂研究为主的星泰医药,小分子创新化药的重庆复创,仿制药和创新药相结合的重庆医工院,大分子生物类似药的复宏汉霖。制造上,江苏万邦,重庆药友,沈阳红旗,桂林南药,湖北新生源,大连雅立峰,锦州奥鸿,湖南洞庭,苏州二叶,四散于全国各地。这些研发和制造类的公司基本都是在复星医药产业公司旗下,姑且称之为“工业板块”。在医学诊断与医疗仪器这个层面上,涉及亚能生物,长征医学,星耀医学,星佰生物,美中互利,医疗服务上,复星医药基本形成沿海发达城市依托“和睦家”品牌经营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肿瘤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业务布局。和睦家为目前中国国内知名度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私营医院,是国际高端人群及中产和富裕阶层医疗的首选,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设立了医院及诊所。禅城医院是一个在佛山市乃至珠三角地区都有相当影响力的三级甲等医院;济民肿瘤医院是安徽省首家肿瘤专科医院,岳阳广济医院、宿迁钟吾医院均为二级综合性医院,并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流通上,复星医药持有国药控股27.83%股权,复美,金象亦是复性医药在流通领域投资中的重要布局。
然而,恒瑞医药主要是以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简单来说,恒瑞是一个典型的专一的药企,而复星属于综合性的医药集团。鉴于业务范围的明显不同,本文对比论述复星和恒瑞医药的不同,在思路上,先在集团层面上进行比较,再把复星医药产业公司(研发和制造部分)和恒瑞进行比较,分析在药品研发和制造这个主要板块两个公司的不同。
二、发展历程
复星医药集团和复地集团这两个分别以医药和地产为主的集团属于复星集团的两大支柱。复星集团是个多元化的集团,始于1992年郭广昌和梁信军创立的市场咨询性企业——广信科技,咨询业务赚了第一个100万,地产业务赚了第一个1000万,医药业务赚了第一个1亿。梁信军,汪群斌,范伟都是复旦遗传学出身,尤其是汪群斌是名副其实的生物科技专家,一手引领了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1998年复星医药登陆A股主板。领略到资本魅力的复星医药开始在大健康产业链的投资并购的道路上大展拳脚,相继投资或者并购多家医药制造企业、医学诊断与医疗仪器、医院等,出资设立各类合资企业。复星医药的发家史更像是一群知识分子在上海这个市场经济前沿阵地的改革开放进程的奋斗史。
恒瑞医药的发家史似乎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家在中国国企改革中的力挽狂澜。孙飘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中国药科大学的毕业生,后来连云港制药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的前身)的技术员,32岁临危受命,六年间把一个账面利润仅8万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型企业。在这个六年,技术见长的孙飘扬带领制药厂开发20多个新品,其中五个国家级重点产品。1997年和2000年投资近两亿元在连云港和上海建立了两大研究中心,并亲自挂帅两大“中心”主任,确定了研制抗肿瘤药、心血管药、麻醉镇痛药、手术用药以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药物为重点研究方向的科研战略。2000年连云港研究中心被评为省抗肿瘤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上海研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该中心拥有1万平方米的国际标准实验室,购买了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引进国际一流研发人才。在一批研发人才引进的浪潮中,有三个人在恒瑞发展史上镌刻下了自己的名字:2010年曾经的礼来首席研究科学家和美国MarcadiaBiotech公司的高级化学总监张连山加盟恒瑞医药,担任恒瑞医药股份董事、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2014年,曾经在Merck工作十年、后来的睿智化学的“四大VP”之一、国家“千人计划”的陶维康,加入恒瑞,任恒瑞医药股份的副总经理,上海恒瑞的总经理、研发中心CEO。2015年,前礼来资深研究顾问、国家“千人计划”的曹国庆正式加入并担任恒瑞医药股份的副总经理,负责生物研发。
三、研发
现在双方每年在研发投入都达到了11亿以上的水平,从资金上来说是打个平手。但是看双方研发产品的布局,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首先,在原研新药上,1.1类新药,在2016年中报里我看到恒瑞有19个,而复星医药只有2个。原研新药是医药企业利润最肥厚的领域,也是企业研发能力最有力的证明。如果按照原研新药的未来市场空间来算,恒瑞的19个药市场空间至少是复星的5-8倍。并且,恒瑞这些年已经有多个原研新药上市并贡献了很大的利润,研发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而复星目前都是空白。在者,在仿制药的布局上,复星重兵于单抗,成绩也不错。而恒瑞在这方面无论药品数量还是进度上都不输于复星,说是双方打成平手已经是偏向复星了。回过头来,在研发成功率上,恒瑞已经有很多产品上市,目前的收入基本都是研发成果的证明,而且每年都能保持着几个新产品上市的节奏。复星研发战略启动得晚,近几年还没有优秀的原研产品给企业贡献显著利润。
复星医药依靠投资并购走到今天众多药企学习的典范,这是属于外延式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而恒瑞医药靠内延式增长,依靠研发建立了一个中国的医药王国。外延式扩张还是内延式增长?对于中国的药企来说,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药企的发展的应有之义。
欢迎加入小编团队成为小编一员
请加小编微信号:wuwenjun7237
如有技术解读、行业洞见愿意分享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email protected]
版权为生物制药小编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