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微信已经积累了超过10亿人次活跃用户,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不难想象,当这款我们每天都要无数次点开的超级社交APP也具备支付功能时,许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自己手机里那款看似专为支付而生的支付宝APP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对于很多中老年用户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思考,因为他们手机里从来就没安装过支付宝。
2014年春节的“珍珠港偷袭”是微信支付利用社交优势突围的经典战役,经此一役,腾讯终于有了和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掰一掰手腕的可能性。通过微信红包这一创新玩法,腾讯让很多人的微信钱包里第一次有了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把这些钱再花出去。
微信支付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选择在支付宝已经有深厚积累的线上与之缠斗,而是把目光转向了线下。无论对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这都是一片全新的战场,两人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胜利的天平似乎正朝着腾讯倾斜。
但如果有一天,支付这个动作不再需要借助任何APP——对,我说的就是刷脸支付——那么微信支付的社交优势将荡然无存。
也许马云在汉诺威第一次演示刷脸支付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许还更早。总之,从那以后,阿里就开启了自己在刷脸支付上狂奔之路,比如和肯德基联合打造刷脸支付餐厅,和3D传感独角兽奥比中光组建合资子公司蚂里奥。
但真正吹响战争号角的,却是支付宝于12月13日发布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
蚂蚁金服方面宣称, “蜻蜓”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了80%。而雷锋网也从侧面了解到,“蜻蜓”的销售单价约在2600元左右,这意味着刷脸支付真正具备了大规模普及的前提条件。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结论。“蜻蜓”发布的短短两三个月后,我们已经能够在不少便利店和生活超市看到它的身影。
现在,压力重新回到了腾讯这边。
一方面,微信支付需要继续发挥社交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它也亟需趁“蜻蜓”立足未稳,推出一款正面对标“蜻蜓”的产品,抵御其攻势。这件事对腾讯的意义或许是战略级的。
2018年可谓是腾讯命途多舛的一年。增值服务和游戏收入、社交媒体和广告收入一直是腾讯最为倚重的收入版块,它们联手贡献了腾讯80%以上的总收入。然而,2018年游戏行业受到政策严管,迄今没有松动的迹象。腾讯股价受此影响一路下滑,更别说收入增长了。那么广告业务是否可以独立挑起大梁呢?很遗憾,多家投行均认为,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腾讯的广告收入也势必受到影响。
如此一来,腾讯能够倚重的似乎就只有金融业务了。而市场上也早有端倪:从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腾讯金融科技”就开始频频单独亮相,一些靓丽的数据也在媒体上反复曝光,比如“截至2018年9月底,微信支付用户达到8亿,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逾50%,其中线下日均商业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200%”、“腾讯理财通用户量超1.5亿,资金保有量超5000亿”。
腾讯必然很清楚,移动支付是它建设金融科技“大厦”必须夯实的地基,这意味着在这场战争中它需要寸土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