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6年,中国能建将在全国布局百座以上压气储能电站,发力更大规模集群、更大单机容量、更高转换效率和更长释能时长
日前,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
目前,新型储能、新能源、氢能正加速成为中国能建的核心产业、核心的生产力、核心的利润来源。
中国能建要
大力打造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
迅速形成示范效应,助推我国新型储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节前,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发展做了最新部署,提出要
推动央企穿越经济周期、开启增长“第二曲线”。
中国能建官方微信在节后首个工作日发表了主题为《提升“五大能力”,全面增强核心功能》的文章,表示中国能建未来将突破一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核心产品,
成为原创技术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诞生地和战新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依托“能源+”创新绿色发展与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优势领域争当产业链链长和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积极参与设计建设
大型水电、新能源、新型煤电、核电、特高压及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国之重器”;
全力锻造更加系统高效的能源电力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由此可见,上述一系列战略规划,无疑是中国能建在2025年加速发力战新产业,开启“第二曲线”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其中,新型储能、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领域,将成为集团全力打造的新增长极。
2024年,
中国能建新签合同额约1.41万亿元,同比增长9.75%。
其中,包括
新型储能、风电等在内的业务新签合同额约为5553.45亿元
,
约占合同总额的39.4%,
远超传统能源业务3129.7亿元的新签合同额。中国能建全年战新产业投资、营收同比分别增长63%、25%,占比分别达51%、39%。
据了解,中国能建正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开展《“十五五”新型储能产业规划研究》等重点产业规划研究,
明确新型储能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
中国能建计划在西部地区布局“压气储能集群+新能源”,支撑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在中东部地区,压气储能布局主要服务能源安全保供,提升电网灵活性。
预计未来6年,中国能建将在全国布局百座以上压气储能电站,持续推动压气储能向更大规模集群、更大单机容量、更高转换效率、更长释能时长的方向,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和工程化落地。
如上所述,
压缩空气储能是中国能建在新型储能领域的主攻方向之一。
2024年5月,中国能建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顺利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第二批原创技术策源地。目前,该集团已牵头自主研发了“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通了天然盐穴、人工硐室两种关键储气技术路线。
2025年1月9日,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
实现关键核心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
目前,中国能建有近百个压气储能项目正在同步开发、建设。
其中,全球首台300兆瓦人工硐室压气储能电站——甘肃酒泉项目、全球首创低熔点熔融盐高温绝热压缩技术的350兆瓦压气储能电站——山东泰安项目均将在2025年并网发电。
此外,
中国能建也同时在电化学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上发力。
2025年1月,中国能建承建的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内蒙古乌兰察布300兆瓦/1200兆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全容量并网。
早在2021年,中国能建即将新型储能确定为核心业务之一。2022年1月,作为中国能建新型储能产业旗舰的数科集团成立;同年8月,中国能建联合宁德时代与天合光能,
组建了“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
成为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研发支持上,中国能建建立了“1+N+X”创新平台体系,加强6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组建压缩空气储能研究院等18家集团级研发平台,设立中欧科技创新中心等3家海外研发机构,系统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十四五”以来,中国能建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3.4%。其中,2024年中国能建全年研发投入达145.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35%。而在中国能建全年研发投入中,新型储能、新能源等战新领域研发投入已经占到60%以上。
受益于持续的大力投入和开放式科创体系,中国能建创新成果不断产出。2024年,中国能建研发新型储能、氢能及新能源装备25台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