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eforweb
为网而生 - 原创译文博客 - 关注移动、VR及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Beforweb

Ask Me Anything 乖巧回复 - 最终期

Beforweb  · 公众号  · VR  · 2016-12-30 18:09

正文

周五晚间,如之前预告所约,带来Ask Me Anything最终期,由C和三位行业重量级嘉宾共同呈上,其中包括C多年的友人老包、胖达,以及在ISUX负责校招面试的同事小e。嘉宾详情可参见预告当中的介绍,本期也会另附。


最终期共包含五组问答。之前四期的更多内容详见本文末的清单。


提问


来自@伟涛:你好!我是自学的UI,想请教下如何分析一款产品的新功能诞生或信息架构变化背后的原因(例如Ins为何新增短视频录制分享功能,支付宝为何要把余额和余额宝迁移到二级页面)?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呢?


回复


胖达


兄弟或姐妹,欢迎入坑!


问题太骚气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呀。你的问题分为了两个部分:


  1. 新功能诞生背后的心路历程。

  2. 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并非因为这些问题本身有问题,而是你要把这个两个问题牵扯出一些关系,我就觉得有那么些痛心疾首。


问题1:如何分析一款产品的新功能诞生或信息架构变化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要分析?请问你是把这些“改变”当作正确答案来看的么?所以你要分析原因?移动互联网本就没什么“正确答案”,所以在我眼里,去分析一款产品功能发生改变的原因,只要有自己的正常逻辑就好了,把自己当成一个狼人杀闭眼玩家的心态就好了。


如何分析?这个是需要积累的,需要对产品甚至设计产品的这个公司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作出有见解的判断。通过了解,所有的逻辑会基于某个初心或原点,接着一路推理就好了,不要在乎对错,只要在乎逻辑是不是成立。


分析完之后有什么用?对啊,有什么用呢?胖达不知道有什么用。


问题2: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呢?


视觉是个整体的语言,即使“支付宝把余额和余额宝迁移到二级页面”之后,支付宝的主色调也没有变成红色。所以“功能的变更”和“视觉的表现”并没有直接关系,除非你要从头到尾的做一个大版本的迭代,或做一个新的产品。对于这些,又是另一波的新情况了。


多说两句,从我这个有十年工龄的老油子的角度看去,要在某个职位上成为一个合格或者优秀的人才,一般都是一个“T”字模型。在现在的企业对 UI 岗位的认知来看,“T”的横杠上一般要有以下几个能力:


  1. 沟通能力(和产品沟通,交互设计沟通,开发沟通,理解需求,提出意见,注意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说话,而是为了磨合团队以及更高效的推进产品的进程)。

  2. 专业技术能力(设计是一门语言。会用软件只是基础)。

  3. 总结和沉淀能力(复盘,沉淀自我表现,沉淀规范,为了下一次做好充分准备)。


横杆的三个能力直接选一个垂直下来。选第一个,可以开阔眼界,让自己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实际问题;选第二个,可以成为设计专家;选第三个:可以去写书,名利双收。



C7210


信息架构的调整大致出于几方面原因:


  1. 随着功能增多,产品规模提升,功能的类别可能需要在逻辑上解构和重组,形成新的架构体系。

  2. 增加了较为重要的新功能,或是出于业务层面的考虑而需要在某个特定的周期内重点突出某个功能,此时需要提升这些功能在视觉呈现方式上的权重,相应的可能导致原有功能降权,譬如在布局上移至次要位置,或默认隐藏,或移至二级界面,仅在主界面保留入口。

  3. 单纯在设计的层面进行优化改良,原有的功能性和架构不产生变化,仅在呈现方式上结合产品策略而调整权重。


变更背后的具体原因取决于特定的产品、团队、公司自身的目标与策略,并非物理定律那样可以由“条件触发”到“事件发生”归纳出一整套具有必然性的结论,抱歉我个人难以回答;而在设计层面需要进行哪些相应的调整则取决于上面提到这些具体情况,譬如通过布局调整来体现优先级策略,通过架构的重新梳理来体现业务模式的变化,等等。注意这里说的是“设计层面的调整”,而对于问题当中提到的“合适的视觉表现”,这个概念与“信息架构变更”、“新功能诞生”之间的逻辑关系我或许没有理解到位 - 对于“合适的视觉表现”的考虑与探索是伴随着产品周期自始至终的,就像“低廉的交互成本”,“平滑的功能流程”等等,是产品设计的基本素质,而非变更节点上发生的特殊事件


提问


来自@小屁旺仔:请问如何归纳出比较系统的交互设计知识框架?比如以考试为目的? 看了许多书,也有很多各公司大牛,各案例讲解。讲的内容都有互通但总是这里叫a那里叫b,许多概念很笼统但又互相交织。比如你说About Face里一直称为目标导向设计,各大网站又是UCD,用户体验要素又是用户体验设计等等。或者这篇文章里总结“用户体验这x原则”那篇文章里又说“交互设计要做到x点”。一到行业内产出的东西总感觉杂糅了许多方面,这也拿过来一点那也拿过来一点。 我希望能找出他们的差别但我发现缺少实践的话很难区分。比如到底怎么理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这个知识到底是属于哪一个领域的?怎样把市场上各类概念加以区分,用户体验,用户研究,设计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等等,教材都是国外的,但到底遵循教材中理想化的命名还是通过一篇篇文章自己总结。甚至我发现即使在不同的教材里都是不同的内容和相同的命名或者不同的命名相同的内容各种排列组合。 我明白在实际操作时肯定不可能有所谓的明确区分,但我想知道理论上可以吗?我的目的是在脑海中形成一块一块功能清晰的知识领域,用的时候知道它是属于哪一块的。所以希望问下如何总结出一套自己可以清晰界定的知识体系以及方法论,哪些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


回复



C7210


略抱歉,保留这道问题并非因为自己真的可以回答出个所以然 - 看到“比如以考试为目的”时就已感到无从入手了。况且问题当中所有这些文字我已经看到几乎叹为观止了。


不了解为什么要以考试为目的。你在从事设计工作,还是真的需要考试?通过这些文字,我分明看到一个常年的优等生在运用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与应试策略来看待“产品设计”这个行当


我从来不是优等生,也不拥有设计相关的学科背景,近十多年里有幸接触到并从事UX设计行业至今,未曾以任何理论考核为目的来学习,积累下来的也只是一些浅薄的经验,从未试着“总结出一套自己可以清晰界定的知识体系以及方法论”。对于“理论上可以吗?”这样的问题无法回答。


如果你真的在做设计工作,建议你从实际的“产品设计”角度出发去发现、定义、思考和解决问题,去真的实践,去观察身边所有厉害的人的方式,去接受他们的意见建议,去改良自己,实现自我迭代和提升,如此往复。如果真的在应考,抱歉无法提供任何实质帮助。


提问


来自@FreePanda:在设计中会有用了方法论但产出结果不满意的情况,是方法没用对?还是没必要用呢?


回复


胖达


请不要非黑即白,灰色才是最丰富。


请不要把“经验”当做“教条”,有些经验的得出并不一定具备“普适性”原则,可能是“专案专做”的结果


方法论是为了告诉你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方法(多种可能),而不是为了告诉你世界上“只有”这样的方法(一种可能)。




老包


方法论的”论”字是什么意思?是”理论”。 理论怎么用?当然要结合实践啦


你已经阅读了一些书籍或文章,懂得方法论并应用方法论了,已经超越了一半的设计师,请继续努力。


我们的知识有四个阶段:“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所谓“不知道不知道”正是我们所说的门外汉和一些新手设计师,他们还不完全了解交互设计,不了解领域里还有那么多方法论可以使用。接下来就是“知道不知道”,你知道设计里有好多知识还没有学到,还不会应用,这就是你现在能提出了学习了方法论,但应用起来却遇到问题。我们都知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注重看方法论得来的思路,而不注重结论。


方法论给定的都是在”指定上下文中”的最佳实践,这些”指定上下文”一般都还包含一个隐性条件叫做特殊情况除外。但几乎每个设计的场景里都有一大堆的特殊情况——用户群体不是一般用户群体,交互所处的环境特殊,用户目标不单一……所以,应用方法论的结论,要多考虑你的设计的上下文,再根据上下文调整你的设计


在“知道不知道”的阶段,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地迭代然后测试,说白了就是改改改,然后每次改完要知道是改进步了还是改退步,这能让你慢慢吸收方法论,吸收别人的结论和经验。渐渐地,你能融会贯通,能用你的项目经验结合理论,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并分享出去,那时就是“知道知道”阶段了。待若干年后,你随手拿起纸笔就能如高考高手解题般,设计信手拈来,觉不经思考既有神作。那就是“不知道知道”。


一起向“不知道知道”奋进!




C7210


“方法论”从来都在那,在每一本经典的专业书籍里,在诸多团队和个人总结的经验心得当中。“方法论”本身不是问题,重点在于以怎样的方式看待和运用“方法论”。前面一个问题就是看待方法论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将其视为必然能够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课本去“学”去“剖析”,好像我们上学时所做的那样。这种角度和学习方式对于应试或许行得通,但实际产品设计工作不是考卷,方法论不是解题工具,不是公式定理


“方法论”是什么?同样只能谈个人理解。每说起这三个字,我总会想到一个例子,未必准确,供参考:


乐理、乐谱是什么?是怎样出现的?我对音乐历史没研究,只是隐约记得“节奏”和“旋律”一类的概念起源于远古人类在狩猎或农耕相关活动前后进行的仪式,像是祈福或庆祝一类。最初的演奏者们是怎样理解和掌握演奏技能的?是怎样体会调式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的?是怎样把握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具体的答案我不了解,但肯定不是通过乐理和乐谱。


乐理和乐谱正是这些音乐先行者们为了将自己摸索到的某种“只能意会、难于言表”的东西尽可能传承下去而通过文字与符号汇总而成的。通过这种形式,尚未掌握演奏能力的人可以直观高效的了解技法,没有素材进行演奏的人能够有章可循,音乐和音乐演奏便这样逐渐成熟并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成为演奏者,同时对“学习素材”本身进行改良优化,直到它们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行业标准,即“乐理”;“乐谱”也成为谱写音乐的标准化方式。


而另一方面,从音乐起源时期直至如今,世上从来都有着不依赖于这些标准化素材而摸索、学习、演奏音乐的人,特别是近一个世纪在爵士乐、摇滚乐等领域,有太多音乐人通过年复一年的聆听与实践来学习,通过自己的双耳来辨识音符,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潜移默化的将演奏理念与感觉融入到了潜意识当中,并通过自学乐器来掌握操作技法。我所了解的一些站在世界巅峰的音乐人并不识谱,并不了解所谓调式调性,但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就是可以不断编写或即兴演奏出一个个经典的曲目,直到爱好者和学习者将他们的演奏谱成曲谱供更多人学习和体会。


乐理和乐谱是音乐领域当中的“方法论”。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各类理论原则、实践方法、设计模式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和乐理、乐谱有着同样的性质?


所以对于怎样看待和运用方法论的问题,我想要表达的其实都在上面的故事里了。作为设计师,你可以像科班学生那样系统化的学习各种方法理论,然后通过实践去验证;你同样可以大胆的先跨进领域投入实践,同时保持思考和学习,在实践的同时了解既有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面对的实际问题而进行取舍或优化改良 - 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从来都不是驱动设计决策或评估设计成果的核心标准,更不是普遍适用的公理,最为关键的还是自己所面对的产品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翻译的《Designing For Touch》一书当中的最后一句话,放在这里做以总结,也算是共勉吧:


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优化现有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能还需要时不时的从当前各种所谓的“最佳实践”当中抽身出来,去思考一些新的可能性;毕竟,触屏平台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别让今天的公理成为明天的桎梏


提问


来自@栗景:想要参加2017年3月份腾讯交互实习校招/9月份校招(反正就是想进!),现因老师要求,明年3月前不能出去实习,目前在做作品集,但只有浅显的(不夸张)学校项目和自己平时的redesign。请问对于这样的情况,是建议在3月份找一份相关工作进行6个月的实习然后参加9月份校招呢,还是直接尝试一下3月的实习校招(毕竟也要持续1、2月)


回复



小e


作为校招准备役的实习生招聘,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设计能力、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与行业敏感度。过往一切的积累此刻都将证明自己的实力,要做的只是把它们认真地列出来,直击重点地表达出来。所以带上精彩的设计、深度的思考,优秀的你来和面试官好好聊个天吧,讲不定缘分就到了。


当然,若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与项目经历,肯定会是个很重要的加分项,一个职业道路上有规划并且有行动的候选人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至于是参加A公司的实习生招聘面试,还是直接去找B公司的实习工作,觉得并不冲突。都可以去尝试,一切随心。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正式校招前积累实习/工作经验是逃不掉的,做足充分的准备,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近一些。(毕竟不了解提问的同学的具体能力背景,这里只能给很粗略的建议。)


提问


来自@糖: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交互新人来说错过了校招后再找合适的交互方向的工作就变得很难。招聘网站搜交互一般都是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0-3是一个很尴尬的坎儿。现在在做的项目很难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当作品集去面试。单纯redesign的项目拿去面试又感觉很单薄。求突破。请问对于0-3年经验的UX新人求职有什么好的建议? 非常感谢!


回复


小e


首先,错过了校招时间再去找交互职位,并不是没有可能成功。好的学生/设计师到哪儿都很抢手,请不要大意,努力寻找各公司的补招、特招机会。此外,也可以尝试在规模比较小的公司或创业团队开始自己的第0年(或者说是从校招结束后到毕业为止的那几个月),可能你会遇到一个有归属感的团队而为之驻留,就算没有那么美的事儿,每一个机会与经历都在帮助你成长为有经验者。



胖达


将“0-3年”再进行一下“粗略”的细分好么,跨度那么大,都让胖达惊讶于这个问题是一个“交互设计师”提出来的。


0年


刚毕业,大致除了实习以外,没有经历过什么完整项目的新人。


所以对于这类新人而言,企业也不会寄希望于你们有太多的实操经验,更多要求的就不是“硬实力”而是“潜力”,所以需要展现的是有上升价值的潜力,是否有完整的项目并非决定性因素。


从求职的角度而言,既然错过了校招窗口期,那么无非:


  • 自己找对应的大公司邮箱投简历。

  • 去试试创业公司,通常创业公司的招聘和校招时间并无必然关系。

  • 去一些UX群或者论坛混迹一段时间(不要潜水不说话,多发表意见,废话也行,比如像现在的胖达一样),通常会有职位需求。

  • 找关系好的老师或学长推荐。


至于如何增加面试的机会及在面试获得更多的好感,那就是厚积薄发的问题,建议看下【罗子雄的TED演讲】。


1-2 年


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实力过人,瞎跳什么槽。


3年


如果到了 3 年,还没有像样或者完整的一套或数套作品,那这辈子在交互设计领域可能也就这样了。


总结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0-3年”和问题中的描述出入就很大。“求职的建议”指的是求职的方式或者是面试的建议,要完整叙述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最终期全部问答至此结束。


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关注;感谢小e、老包、胖达三位嘉宾站场支援。


或许在不久之后还会再开新一轮的Ask Me Anything活动,不约,我们不期而遇。


五期全部话题清单


  1. 所以说“C7210”究竟是什么鬼名字…(第一期)

  2. 小C的第一篇译文是在什么样的心境和场景下完成的?(第一期)

  3. 请问对于现在视觉和交互逐渐融合的UX/Product Designer岗位有什么看法?(第一期)

  4. 最喜欢的产品是哪一款,为什么?现在有没有很想做的项目?(第一期)

  5. 你为什么对于构建一个完全个人的世界如此着迷,诸如打鼓、VR…(第二期)

  6. 通过VR做到的很极致的事情会是什么呢?(第二期)

  7. 请问有没遇到过不知道怎么做下去的时候,比如专业性很强的场景,该怎么推进?(第二期)

  8. 如何提升在交互领域的专业度呢?有什么好的B端产品的设计建议没?(第二期)

  9. 如果要进BAT的UX团队,我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呢?(第二期)

  10. 有什么免费好用的素材管理工具呢?最近做设计好累啊,大神神,有啥方法可以瞬间觉得充满了能量。(第三期)

  11. 我是平面设计师,不太了解交互,想问交互设计师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主要用到哪些软件工具?(第三期)

  12. 请问C同学认为设计师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第三期)

  13. 请问你有多少只不重样的企鹅公仔?(第三期)

  14. 来问问题嘻嘻,想知道你做Beforweb时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或者人)是什么?(第三期)

  15. 越发感觉专注很难,你是如何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的?能说说你的自律情况吗?(第四期)

  16. 请问C对设计动力的源泉是来自哪里?就我个人来讲,日常支持各类产品需求的设计很难让我产生持续动力,于是比较想参考C的理解。(第四期)

  17. 我是一名研三的学生,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明年毕业也会继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交互设计。自己有一点疑惑,请问交互设计也一定要去关注各种设计时势吗,问题的缘由是平时工作量大,回到家中想放松一下,不想去刷各种设计公众号。(第四期)

  18. 你觉得你是一个特别的人吗?这个问题是我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我脱口而出的,现在回想起觉得有点不太尊重别人(捂脸)。(第四期)

  19. 你好!我是自学的UI,想请教下如何分析一款产品的新功能诞生或信息架构变化背后的原因(例如Ins为何新增短视频录制分享功能,支付宝为何要把余额和余额宝迁移到二级页面)?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呢?(本期)

  20. 请问如何归纳出比较系统的交互设计知识框架?比如以考试为目的?(本期)

  21. 在设计中会有用了方法论但产出结果不满意的情况,是方法没用对?还是没必要用呢?(本期)

  22. 想要参加2017年3月份腾讯交互实习校招/9月份校招,是建议在3月份找一份相关工作进行6个月的实习然后参加9月份校招呢,还是直接尝试一下3月的实习校招(毕竟也要持续1、2月)?(本期)

  23. 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交互新人来说错过了校招后再找合适的交互方向的工作就变得很难。请问对于0-3年经验的UX新人求职有什么好的建议?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