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聊聊生命科学产业那些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生物销售,不服管怎么办?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25-02-17 18:29

正文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生命科学产业观察公众号的第1275-2期文章


来源:出售DNA

K打电话给我,说他平时忙着具体的工作,没怎么管团队成员B,后来B变得很独立,甚至和他对着干,还在会议上当着领导说他坏话。现在K很被动,领导也质疑他的管理能力。


发展到这种局面,K只能把B开了,顶上他的工作,同时赶紧去招聘个新人。当然,如果自己既没有管理能力,也没有临时顶替对方工作的能力,那只好等着领导把自己开除吧!


我有个朋友,也是当管理,他的团队,有个做客服的技术支持,会在电话里骂客户,而且已经发生过很多次,说了也不改。朋友就直接把那人开除,自己顶替他做客服,同时想办法招人。


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 管理者的作用是,尽量将成员的方向,调整跟团队的大方向相一致。


团队方向.png

图片

我带的是技术销售团队,做了一年半左右的管理,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可以和大家分享下相关的管理经验。


当你说了要怎么做,销售表面上答应,过后还是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或者拒绝你的要求,这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选择理解,倾听一下是什么原因。如果独断专行,那跟“暴君”何异,最终只会让人心疏远。


第一种原因是:他忘记了。


不是每个人都很擅长时间管理,或者都懂得记备忘录,当忙碌起来,一些事忘记也在所难免。


作为管理者,可以在布置完任务后,选择适当的时间节点进行提醒。


我以前组织过同学会,在临近的时候,会再提醒一下,一对一单聊,提醒参加同学会。相比于没提醒的情况,提醒能增加参加同学会的人数。当同学回复会来参加,相当于中了蛊,会努力履行 “承诺一致” 的原则,言出必行。


第二种原因是:他觉得不重要。


当一个人表现拖延,说没时间做某事,原因并非没时间,而是他觉得不重要,他要做自己觉得更重要的事。


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就得从团队的角度,讲好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比如:做这件事有助于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促进业绩增长,最终个人也能拿到更多的奖金;同时能做强做大团队,帮助自己实现职位晋升。


很多人先是做一件事,然后再去思考意义,这种人做事往往变来变去。高手应该是先想好做事的意义,然后再去做事。就像黄金圈思维一样,一个人做事应该先想清楚Why。

黄金圈法则.png


第三种原因是:他觉得太难了。


一件事情如果太难,人会感觉焦虑,出现拖延;如果太简单,人会感觉无聊,不想去做。只有刚刚好,一个人才能进入兴奋状态,即大家讲的“心流模式”。


舒适区三圈理论同样这样认为,学习一个新技能,要找到介于恐慌区和舒适区之间的学习区,进行反复练习。安排工作,同样要处于学习区,这样员工既感觉有点小挑战,又能把事情做好。如果工作太难,员工不是不想做,是做不了。


我以前招聘了一个小伙,入职几天,打电话跟我说要离职?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干不来。沟通了下,才发现他以为每周要学习前沿论文,并做成PPT和培训别人,他感觉这样太难了,自己做不了。我跟他说,不用非得看CNS论文,一开始分享中文论文就可以,而且不是让他每周分享一次,而是团队十几个人轮着来。小伙了解清楚后,这才放下心来认真工作。

图片
舒适区三圈理论.png
图片

第四种原因是:他已经养成一些其它的思维习惯。


接手管理工作后,我模仿博士期间参加的组会,在团队中推行文献学习。一开始,有些同事也不适应,觉得销售工作,卖好产品就可以了,文献分享没用。


我用了两招:


第一招是营造氛围,利用 同侪压力 ,让大家觉得这件事情不难,别人能做好文献分享,那自己也没问题。


第二招是用习惯替代习惯。技术销售原本的习惯是只需要做好自己的销售工作就好了,我让大家养成新习惯:要做好文献分享,自己学习成长的同时,培训其他销售同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