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艺的发展。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8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2021年12月,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网络文艺在国家文艺政策的规范引导和科学技术的迭代驱动下,继续探索自身的创作规律、产业模式和传播路径,总体生态持续向好,作品质量稳步提升,用户黏性显著增强,市场规模屡创新高,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日益成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人工智能(AI)等高新技术成为提升网络视听文艺创作品质和效率的新引擎。图为2024年3月,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期间,发言嘉宾介绍AI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供图
从题材上看,现实题材、科幻题材、历史文化题材创作形成热潮并持续深化探索。
一方面,网络文艺迎来现实题材创作的爆发期,越来越多的网络文艺作品以独特的文化观察视角、艺术创作手法和互联网媒介思维观照现实,立体化呈现当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日益承担起时代记录者的重要角色。比如,《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聚焦河南嵩山脚下桃源村的巨变,讲述三代村民接力脱贫致富的故事。《我们的赛场》围绕贵州“村超”、“村BA”赛事,展现平凡人物的生活故事,从小切口反映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让真实的故事带领观众探索网络热度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网络文艺中弘扬科学精神、面向科技前沿、交织强国叙事、探索人类未来的科幻作品不断涌现,星际文明、未来世界、进化超能、超级科技等细分题材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奉献出新的美学形式、类型和风格。比如,《我们生活在南京》以活泼、轻松、生活化的情感基调,描写了两名年轻人共同面对末日天灾的求生故事,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传递着人性的温暖。网络文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会更加凸显。近年来,中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各种网络文艺形态得到广泛传播,体现出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比如,《中国奇谭》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且勇于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从主体上看,年轻一代正成为网络文艺的创作和消费主体,是助力网络文艺发展的积极因素。
网络文艺内容特征是当代网络用户尤其是“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等青年人精神状态的反映。创作主体的年轻化和多元化,提升了网络文艺各种形态的丰富性。以网络文学为例,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网络作家已经成为中坚力量,“00后”快速补充为新增主力。从网络电影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将网络电影作为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导演就是“90后”,该作品熔铸伟大的爱国情怀与豪迈的英雄气概,以全新的艺术表达,使其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年轻导演们输出了创作新理念,为网络电影行业带来审美、技巧的年轻化升级。网络综艺节目中,综N代(一般是指已经制作和播出多季,具备大量观众关注或拥有一定话题热度的综艺节目)在市场、制作、观众等方面都保持优势。“Z世代”用户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音乐用户最主要的增量来源。年轻化是网络剧观众的突出特点,且有增长态势,等等。应当说,年轻一代以其独特的“网感”经验推动内容形式创新,成为网络文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从技术上看,新技术及理念启动新一轮网络文艺智能化创新,交互性、沉浸性等成为网络文艺突出特征。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文艺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的智能技术已经对动漫、游戏的产能提升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正在形成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和其他媒介艺术的突出特征。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网络文艺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既深刻影响着网络文艺的创作模式和产业生态,也为受众带来石破天惊的审美体验。人工智能不仅从“文生文”发展到“文生频”,而且可以自由组合语言、文字、声音、图片,使网络文艺作品从单一文字形态升级为多维、立体、互动的跨媒介形态,通过输入文字生成高清画面,甚至导入小说可以直接生成影视内容。2022年11月,国家网信办等三部门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为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虚拟人制作等深度合成服务明确规定了主体责任。当前,人工智能冲击波还在持续扩大,必然触发新一轮“技”、“艺”融合过程,为文艺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网络文艺创作正在释放巨大潜能,迎来无限广阔的生长空间。
从影响上看,网络文艺出海向纵深发展,影响力辐射全球。
近年来,网文、网剧、网游业已成为文化出海的新型载体,它们通过多元内容形态向全球展示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在全球刮起“中国风”。以网络文学为例,自2005年网络文学开启外文出版授权以来,网文出海经历了以数字版权与实体图书出版为主的1.0时代、建立海外门户以规模化翻译输出网文的2.0时代,以及主打原创模式的3.0时代。相关调研报告统计,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规模达到43.50亿元,同比增长7.06%。同时,借势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文学创作与翻译的瓶颈有望被突破。《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3)》显示,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推出“AI翻译+人工审校”、“AI一键出海”等多种翻译模式,翻译效率、准确率进一步提升,为网络文学深度走向世界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语种已覆盖英语、西班牙语等20余种,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前,众多充满想象力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正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引起国际受众的共情与共鸣,在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
:
求是网
策划:许华卿 许文嫣
制作:汤宝兰
审核:闫玉清
监制: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