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功能性饮料品牌,我相信不少人会条件反射地想到同一个牌子——红牛。
这个跟可口可乐齐名的饮料,自诞生之初就倍受欢迎。
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凭借亮眼的小金罐视觉锤,加上电视广告不停歇地放着 :
“困了
累了
喝红牛”的slogan,红牛很快就成为国人首选的功能饮料。
只不过最近几年,红牛在中国的日子,混得不是特别好,称得上“内忧外患”。
首先,从16年开始,红牛中国和泰国红牛因为商标使用年限问题,陷入旷日持久的官司。
其次,在红牛的示范下,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加入到争夺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的混战中去。
结果就是,国内功能饮料的老二居然是并不知名的东鹏特饮。
可能有人会说,国内的这些个功能饮料,还不都是抄红牛的?
有什么好说的?
奇怪,这不就好比体育竞技,还不是你做什么对手就做什么?
区别就在于,同样的商业赛道,谁能比对手用更快更省力的方式到达终点,谁就能获得绝大多数的市场。
商场如战场,先入者自然有先发优势,而后发者的机会,就只有在领导品牌出错的情况下,其他品牌才有机会逆袭成功。
而东鹏特饮,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
而说到东鹏特饮,很多人会觉得这饮料,真的是很“土”,无论是包装还是宣传,都跟红牛相去甚远。
但奇怪的是,这些年,国内觊觎功能饮料市场的品牌多不胜数。
但真正做出影响力的不是大集团旗下的子品牌,反而是这个土到掉渣的本土品牌东鹏特饮。
更有意思的是,东鹏特饮虽然在近几年才爆红,但实际上已经是个22的老“产品”了。
当时的东鹏特饮还不是母公司东鹏饮料的主打产品,而当时的东鹏饮料还个国营企业。
在03年甚至遭遇业绩滑坡,直到林氏兄弟接管了东鹏饮料后,才起死回生。
到了18年,东鹏饮料整体规模破50亿元,虽然和红牛中国还有不少差距,但是东鹏特饮增长势头很猛,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可期。
那么,东鹏特饮到底做对了什么?
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跟红牛处处不同的差异化定位。
红牛在国内的影响力,让不少国产品牌的功能饮料,只能活在红牛的影子下。如果要想自立门户,必须在定位上有所突破。
于是,东鹏特饮走了条跟红牛不一样的路。
红牛主打的是运动概念,东鹏特饮就主打非运动概念跟非运动场景,比如加班、熬夜等等。
除此之外,东鹏特饮在产品跟营销上,也别出一格:
比如说在包装上,红牛用灌装,东鹏特饮就用瓶装;
再比如说在价格上,红牛卖6元一瓶,东鹏特饮就卖3.5元。
比如东鹏特饮除了体育营销外,还开启了影视娱乐营销,跟各种年轻人所喜欢的爆款大剧合作,持续地在年轻消费群体心中刷着“存在感”。
俗话说,狮子也有打盹儿的时候。
在东鹏特饮已经出手的时候,东鹏特饮的其他对手,却仍是云里雾里,定位不清,没有抓住红牛留下的“破绽”。
其次,往年轻群体上猛砸广告,强化品牌形象。
要知道,国内功能饮料销售额的半壁江山,都是由年轻人所贡献。
而“年轻”,也是东鹏特饮切割战场最重要的“武器”。
从“年轻就要醒着拼”的广告语中不难看出,东鹏特饮瞄准的,就是80后、90后这一主流市场。
像是高校活动、地铁站走心广告、层出不穷的扫码活动...
东鹏特饮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差异化营销,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快速融入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当中,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壁垒。
最后,比起主动进攻,不如静待良机。
东鹏特饮除了打法聪明,作风也很稳键。
它从来都不正面进攻红牛,毕竟羽翼未丰的时候跟红牛斗,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从16年开始,随着红牛中国和泰国红牛陷于商标使用年限之争,电视广告锐减。
东鹏特饮乘机扩张,果断进行产品概念升级,推出“年轻人,就要醒着拼”的产品诉求,一下子就抓出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一年后,东鹏特饮的年销售额,从30多亿一举上升到40多亿。
看准机会就出手的东鹏特饮,可能是国内整个功能饮料市场,最聪明的猎手。
虽然现在的东鹏特饮,还不能跟红牛相提并论,但确实是未来可期。
总的来说,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其实并不存在“零和博弈”这样的竞争。
同行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不可能有一家企业,能完全吃透一个市场。
因为这样的话,这个市场就没了生机,没了活力。
东鹏特饮的成功,很大原因归功于它的差异化定位。
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找到差异化的定位,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
但是,东鹏特饮无论是产品定位,定价策略还是拓展市场,实际上都是以一种“逆反思维”来做的。
你没用的概念,刚好就是我想要的,你没涉及到的人群,刚好就是我想要。
东鹏特饮在推出之前,曾在东莞做试点,林氏兄弟还下了命令:没卖过一亿不进军全国市场。
我想,如果没有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去找出区别于别的饮料品牌的差异点,再利用这个差异点去定产品、定价格、定渠道,东鹏特饮也不可能一举引爆市场,从红牛口中夺食。
有时候,逆袭的路可能不在前方,可能就在你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