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与诗,不止民谣与诗
《寻找手艺》第9分钟开始
这或许是“民谣与诗”里最古寿的一首歌,它已经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他的弹唱者,是一位牧羊人。
纪录片《寻找手艺》本来是去拍摄他制作一种快要失传的乐器:巴拉曼,无意中发现,他的歌居然那么撩人。
于是,摄制组停下纪录片的拍摄,打开了录音机。
很多人都梦想能在大漠孤烟直的境界里,看着远处的羊在悠悠吃草,抬头看看头顶的白云,思绪涌起,顺手抄起一把吉他,给远方的姑娘(或情郎),弹唱一首春暖花开的情歌。那场景,想想都能让人情潮起伏。可惜,我们绝绝绝绝大多数人只是想想而已,偶尔有人尝试了一下,便会拉起千丈仇恨和嫉妒。
而这位牧羊人把我们脑袋里所有的浪漫事情都做到了。
他和我们的区别是:我们恨不得开通直播,至少是录下来、拍下来,把这番场景告诉身边所有的人,满足自己的格调,也挑起众人的羡慕。然后深吸一口气,流淌一番生命质量的高贵。
而他,全无此意。
他叫胡大拜尔地,新疆策勒县人。在音乐届,他没有一丝一气的名气,即便是在当地上镇上,也没人会认为他是一个音乐人。在当地打听,提他的名字没人知道,你提他制作的乐器巴拉曼,别人才会知道:有一个人,放羊的,他会做。
正因为这样,寻找胡大拜尔地费了些周折,找到他的村子花了两个小时,找到他家又花了半个小时,再半个小时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才知道他在戈壁滩放羊的位置。
好在热心的村民愿意给我们带路,结果车开到戈壁边缘却陷进沙子开不进去了。
只好再步行一个小时,才来到他放羊的土房子。
胡大拜尔地胡大拜尔地身高一米八几,修长而沧桑。知道我们的来意,拿出巴拉 曼就演奏,乐器如人,质朴而苍凉,稳重而悠长。
之后又拿出另一样乐器:热瓦普。我们惊呆了,这完全不像一个牧羊 人,弹奏得非常棒。
我们还未定过神来,胡大拜尔地又来了个转身回屋,这次他是都塔尔。胡大拜尔地指法随意而柔和, 唱歌的声音极具穿透力。
后来回到北京,我把胡大拜尔地的音乐给朋友听,即使不加任何说明, 大部分人一听就能听出戈壁荒原的情境来。
黑夜里,胡大拜尔地坐在梯子上,吹奏他的又一门乐器:唢呐,我们看不到黑暗中他的眼神,但音乐告诉我,那一定是真诚而自信的。向北90 公里无人,向南8公里无人,向西11公里无人,唢呐的声音以胡大拜尔地为中心,抚平整个戈壁滩。
胡大拜尔地的妻子
那天晚上,我们在胡大拜尔地的土房子前搭了帐篷,体会了一下戈壁为床的豪迈。
第二天早上是被胡大拜尔地的被狗叫声唤醒的,晨色已微白,耳边还能听到胡大拜尔地唤羊的声音。
胡大拜尔地的牧场建立在一个戈壁绿洲上,一条小河流过门前,但这并不意味着湿润。胡大拜尔地和老婆以及20岁的小儿子在种玉米,玉米种子洒在沙里,儿子和老婆在后面用脚把种子抚埋在沙子里。
这块地和沙漠无异,一路撒种掩埋,一路扬尘,难以想象,玉米在这里怎么能生长。
但这肯定不是行为艺术,玉米地里确实有去年玉米收割后留下的秸秆。
胡大拜尔地在戈壁滩上的玉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