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最近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小型SUV——哈弗H2S,比较引人关注的是这款SUV搭载了一款6速湿式双离合器变速箱,很多人在留言里向小编提问,这款哈弗H2S是不是长城自行研发的最新产品?然而事实却是,这款双离合变速箱是德国格特拉克的产物。
其实这也引起了小编的思考,到底有多少企业在自行研发生产属于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相信这也是很多网友非常关心的问题,毕竟现在国内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越来越多,那存在于汽车内部,平时见不到的变速箱又有多少国内生产的呢?
答案是:有,但确实不多。现在很多汽车厂家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重要器件上还是依靠国内知名供应商,虽然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要把汽车研发技术上升到一个质的飞跃,除了自主研发发动机外,自己的变速箱产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范畴。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自主品牌车型使用国外技术(含合资生产)的变速箱车型比例高达90%以上,仅有极小一部分车型使用自行研发的变速箱,那么究竟一个好的变速箱要生产出来难在哪?
高投入;低回报
主要的原因,没有不想赚钱的企业,没有愿意亏本的工厂,变速箱作为汽车内部高精度的机械结构,除了简单的组装之外,对于变速箱的逻辑调校,与发动机的效率契合程度,对于技术团队的专业性诉求等等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变速箱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一台车的行驶质感,更反映了一台车的整体质量,从6速到7速,仅仅是一个挡位的增加就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研究架构,而这一切,都代表着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
就例如宝马,在世界上极具盛名的汽车品牌,也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研发专业程度,但是宝马目前也没有生产一台属于自己的变速箱,旗下车型变速箱主要来自爱信、ZF等专门研制变速箱的企业。就是因为设计生产一台好的变速箱,所要投入的成本或许是设计一台全新7系几倍甚至更多的钱。
过高的技术壁垒
我们熟知的ZF、爱信等企业都是专门生产汽车变速箱的企业,而往往这些主流的供应商都会持有变速箱专利技术,这就营造了一个相当高的技术壁垒,如果绕开技术壁垒寻求突破,难度远比一个车企推出一款采用了成熟技术的变速箱的新车要大得多。
但尽管如此,国内还是有不少厂家已经开始着手研发属于自己的变速箱,并且已经在现有的车型上搭载使用。
浙江中马
浙江中马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6家子公司,所涉及行业比较广泛,包括园林机器,房地产,国际贸易等,但同时也涉及汽车变速器,车用齿轮、零部件等的生产。变速箱产品主要是传统的手动变速箱。
重庆蓝黛
重庆蓝黛实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专门从事汽车变速器总成、变速器壳体,发动机缸体等汽车相关备件的企业,主要的产品有4AT以及手动变速箱。而吉利、力帆、东风、奇瑞等品牌都曾是重庆蓝黛的客户。
湖南江麓容大
湖南江麓容大车辆传动有限公司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主要从事CVT(无级)变速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技术服务,该公司生产的CVT产品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也与力帆、众泰等车企有过合作并在其车型上匹配。
重庆青山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家专门从事汽车变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产品平台非常广泛,旗下拥有MT、AMT、DCT三种变速箱产品生产平台以及新能源产品平台。
重庆青山也是目前为止汽车变速箱产品分布最广的专业变速箱生产企业,与长安、五菱、一汽、二汽、江淮等汽车品牌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山东盛瑞
山东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自动变速器和重型柴油机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最出名的企业产品就是陆风X7身上所搭载的那一款8速手自一体的AT变速箱。
这款8AT变速箱拥有着自主知识产权,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填补了中国的多档位变速箱的市场空白,更是让中国成为德国(ZF)、日本(爱信)、韩国(派沃泰)之后,国际上第四个拥有自己所生产的8AT变速箱的国家。
以上几家都是国内专门针对变速箱生产研发制造的企业,也就是俗称的“配件供应商”,而又有哪些集成汽车研发制造的同时又生产变速箱的企业呢?
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拥有自己的变速箱技术很多人都知道,最初吉利的车型变速箱都是从依靠供应商,在收购了澳大利亚DSI以后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而所生产的6AT已经逐渐布局在旗下车型当中。
据悉未来吉利还将依靠与沃尔沃的深度关系,开发出一款7速双离合变速箱。
奇瑞汽车
2003年奇瑞成立了奇瑞精机公司,主要针对汽车变速箱的研发与生产,旗下现已经拥有了4AT和CVT两种变速箱产品,并且也是开始不断布局于自身旗下汽车产品。
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玩技术的脚步似乎从来不会停歇,大肆发展混动车型的同时也不忘了要生产变速箱的工作。2011年,比亚迪自主研发的6速双离合器变速箱在深圳诞生。
全文总结:其实说了这么多企业,中国还有不少企业在研发生产汽车变速箱,无论是供应商,还是整车厂,自主研发变速箱技术的厂家逐渐增多,也反映出了中国汽车工业体系整体进步的态势。
尽管目前看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变速箱数量和产品类型已经不少,但跟国外成熟度更高的产品相比,在可靠性、耐用性、软件调校、方面依然还是具有差距,将这些看不到但却与实际体验跟产品质量息息相关的方面做到切实提高,才是汽车工业技术逐渐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