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没有看过
女团偶像养成的网综《创造101》
你的朋友圈一定被一个
叫
王菊
的人刷屏了吧
几乎一夜之间
半个朋友圈都有了一个
共同的名字:“
陶渊明
”
特指王菊的粉丝
因为陶渊明独爱菊
1992年
出生于上海
的王菊
与以往女团“白、瘦、甜”的
形象大相径庭
但是她在舞台上传递出来
“独立、做自
己、不服输”
的精神
真的太戳观众的心了
她还把高中母校的
校训IACE
独立
、
能干
、
关
爱
、
优雅
放在了《木兰说》的歌词里面
唧唧复唧唧 木兰不户织
IACE girls 不为相夫教子
别再问我唇膏色号 鞋跟多高
You don't have to put a ring on me (Diamond Ring)
(我不要别人把戒指戴在我手上)
I can buy my own (Bling Bling)
(我可以自己买给我自己)
寒光照铁衣 态度华丽
我的人生握在我自己手里
王菊口中的这个女中就是
上海鼎鼎有名的重点中学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她是上海唯一一所女子中学
是蜚声海外的百年名校
也是宋家三姐妹和张爱玲的母校
市三女中坐落在长宁区江苏路上,学校前身是
1881年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
圣玛利亚女中
和
1892年
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
中西女中
。
△圣玛利亚女中
圣玛利亚女中
,校址在今长宁路1187号,当年是一所女子贵族教会学校,学校招生对象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红极一时的影星都出自这所学校。
△中西女中
中西女中
的前身是中西女塾,旧址设在今黄浦区汉口路西藏中路口。创办人是美国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首任校长是海淑德。
当年,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中的教育非同一般,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
培养具有大家风范的淑女佳媛
。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管理均仿效西方,除了国文、数学、英语等一般课程外,还开有音乐、舞蹈、戏剧等选修课。
1952年
,两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地址沿用中西女中,而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址上则办起了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后来并入了中国纺织大学,也就是现在的
东华大学
。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上海这所唯一的女校里,其实也招过男生。那是在
1968年
,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三中学,兼收男生。
直到
1981年
,恢复女中建制,校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此后就只有女同学啦。
//五四楼//
建于1935年,曾被叫做“景莲堂”,属哥特式美国学院风格,草坪上还立着中西女中第二任校长
莲吉生
的雕像。
景莲堂主入口设在南面正中,为两层楼高的平缓尖券门厅,内含叶状连券装饰,有三个彩色尖券玻璃窗,门厅内装有豪华吊灯。
进门厅可直接进入一层大礼堂,礼堂内装有豪华吊灯,正前方为舞台,礼堂两侧均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
//五一楼//
建于1922年,位于五四楼的东侧,当时被称为
海涵堂
。最显眼的是四楼的22个尖顶红瓦的老虎天窗。
而在五一楼的南侧,还高高耸立着一座
水塔
。八角形的塔形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特定型制,仿佛一座要塞。
在这一个多世纪里
市三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
杰出上海女性
蜚声海内外,遍布全世界
涉及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多领域
▼▼宋氏三姐妹▼▼
宋氏三姐妹是指:
宋蔼龄、
宋庆龄、宋美龄,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
▼▼张爱玲▼▼
才华横溢、蜚声文坛的一代女作家张爱玲,1931年进入圣玛利亚女中,小说、散文和评论的处女作,都是在该校期间发表的。
▼▼荣漱仁▼▼
企业家,历任上海纱布号、织造厂、工业原料号经理、董事,父亲就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之称的荣德生。
▼▼俞庆棠▼▼
著名教育家,创办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将民众教育由江苏推广到全国,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
▼▼顾圣婴▼▼
中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被称作“钢琴诗人”,1957年在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
▼▼
朱丽
兰▼▼
曾任国家科技部部长,主要从事高分子反应动力学、高分子材料剖析、性能结构形态关系的研究。
▼▼
应佚伦▼▼
在法国巴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该奖项的首位国内得主。
▼▼papi酱▼▼
没错,还有网红界学历担当——“papi酱”姜逸磊,2005年从市三中顺利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表本科。
培养“IACE女孩”
始终是市三中的育人目标
即培养具有独立、能干、关爱、优雅
品质的女性
取这四个词语的英文第一个字母
简称“IACE”
Independence,独立,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独立学习,生活自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处世,能独立辨别是非,学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