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董明珠自媒体
董明珠自媒体致力于打造中国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开放平台。让我们携手努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20岁时,有许多人追,但她看不上。25岁时, ... ·  18 小时前  
舰大官人  ·  测试了一下,V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董明珠自媒体

这些“小人物”,创造的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董明珠自媒体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07 07:29

正文

想必许多人的童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把闹钟、收音机“大卸八块”,零件散落四周,却心虚的发现再也装不回原来的样子,焦灼懊恼,心想着,此时要是出现一个会组装的高手就好了。



格力电器就聚集了这样一群会组装机器的匠人:张钧跃(化名)、李志刚(化名)、吴晓东(化名)、杨浩东(化名)他们精通空调的整机装配,熟悉规范化的流程和工序,“匠心筑梦”格力电器劳动技能竞赛中,他们脱颖而出,以最短的时间准确无误地组装完成一台空调整机



制胜的关键是什么?他们给了一个共同的答案——机动岗。这个被誉为“格力一线工人最向往的岗位”,必须熟悉流水线的各个环节,犹如灵活的多面手,能自如应对各种临时紧急替补任务。


在他们走上这个岗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闪光的“匠人梦”。


1

“匠心”就是“平常心”


对“匠心”这个词,团队四人的理解出奇的一致:以平常心做事,保持专注,追求工作中的极致,这就是匠心。

 

采访中,在试制分厂工作了将近二十年的张钧跃分享了他的日常。每台设备的首次试装过程都很繁琐,试装人员和外观设计师、结构设计师、电器设计师埋首在各种散件、零部件、整件装配中,就像“大家来找茬”。

张钧跃回想首次试装洗衣机的经历时,心生感触:“很懵,因为以往的任何试装经验,到这里都派不上用处了,虽然有设计员在现场跟进指导,但整体上还是只能靠自己一步步重新摸索新机器,慢慢学、慢慢琢磨。”每一次试装,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学习机会。

 

所以,面对任何工作,张钧跃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会因为“经验主义”而对疑点难点掉以轻心。他甚至会给吴晓东、杨浩东这两位身怀抱负的年轻人忠告:“不要光凭经验做事。”


2

学习,成就“小人物”的匠人梦



自动化的推进和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工匠精神”更丰富的内涵除了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也是成为一个匠人的重要条件。


在格力的一线生产线上,机械臂可以完成压缩机上线工作,自动化的焊装机器人也部分取代了人工焊接。面对机器人对人工的代替,一线的年轻一辈开始审时度势,思考如何应对挑战。





吴晓东和杨浩东都看好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前景,认为自动化的普及将会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他们看来,如果能掌握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工作和更前沿的机器人编程,一定可以拓宽自己的能力版图。所以在本职的机修工作之余,他们会向专业人士请教设备维护和机器人编程知识。


“在格力,只要你提出来要学,没有不实现的!”张钧跃说。



3

一个匠人的成长


吴晓东的发展经历,就是一个格力“多面手”的成长史。如今的他,已经能独立负责整条流水线的生产,甚至报关机、送测机等急重项目。吴晓东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2015年负责组建单元线,为分厂产能效率提升0.6%;2016年,他负责的报关机做到了0延误、0影响。


但只有分厂熟悉他的同事才知道,在这些成绩背后,是长年累月、点点滴滴的辛苦付出。



刚进格力,吴晓东从事的是灌注冷媒岗的工作,凭着热情和勤奋,一年下来,烧焊、打螺钉、接插线等其它岗位的任务他也操作得游刃有余。吴晓东平常还会琢磨其它流水线,慢慢地他掌握了中间段、商检房、打包段的工作。如今,他成长为班组机修,责任是处理所有流水线中出故障的设备。




担任班组机修以来,他经常第一个到分厂,最后一个离开。“最难的就是维修出故障的空调,基本上有难修的机子,领导都会让我去。”透过他极平常的话语,我们仿佛也读出了某种坚定和自信。



匠心塑造匠人,匠人成就品质。对于格力人而言,即使制造工具变了,恪守工匠精神、确保精工品质的那颗匠心不会变。对于格力来说,步入智能制造时代,对匠人的培养也会始终如一。

 

畅想未来,就像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的,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创新,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严谨优质的产品,工匠精神必将引领中国制造升级。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请尊重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联系下方邮箱

[email protected]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董明珠自媒体】公众号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