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军阀派系林立,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时任行政院院长的谭延闿,深谙中庸之道,奉行“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谏言、不得罪人。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让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更是把官越做越大,日子滋润不已。
其幕僚谢奄评价他:一个审时度势的政治家,一个绝顶的聪明人。
其实不管官场还是职场,本质都是在人堆儿里生存。
所谓的人情练达,无非是“敬人者,人恒敬之”。
2025年,修炼好你身边的人际关系,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通畅。
永远不要怜悯你的对手
——尊重竞争关系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荡平江东,一统天下。
此时的刘备,兵马不过两万,而且刚刚经历了新野大败,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下滑。
孙权呢?
虽然坐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兵马十余万,但此时的江东,内部派系林立,主战主降意见不一,人心不稳。
从实力上看,曹操占有绝对优势,孙刘联军处于绝对的劣势。
然而,一场赤壁大战,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曹操兵败赤壁,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曹操在战略上轻视了对手,在战术上高估了自己。
曹操占领荆州后,顺流而下,水军实力大增。
曹操认为,凭借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和八十万大军的绝对军事优势,灭亡江东是易如反掌的事。
所以,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说:
“我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就是要和你孙权会猎于江东,你最好还是识相点,赶紧投降吧!”
曹操的信,充满着对孙权的蔑视,完全没有把孙权当作一个对手来看待。
然而,让曹操万万没想到的是,孙权不仅不投降,反而和刘备组成了联军,和自己对着干。
于是,曹操在轻敌冒进的思想指导下,在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上,都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最终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实,在任何一场竞争中,都不要怜悯你的对手,因为怜悯对手,往往就是轻视对手,而轻视对手,就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商场上也是如此。
有些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开始骄傲自满,看不起同行,甚至看不起竞争对手。
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最牛的,别人都是垃圾,根本不足为虑。
然而,正是这种骄傲自满的心态,让他们失去了危机感和进取心,最终导致了失败。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你的对手,把对手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反省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不要得罪圈子内的“老人”
——搞好新老关系
清朝乾隆年间,和珅是乾隆皇帝面前的红人,权倾朝野,炙手可热。
然而,在和珅刚刚步入官场的时候,却差点因为得罪了圈子内的“老人”而丢掉性命。
当时,和珅担任的是三等侍卫,主要任务就是保卫皇宫的安全。
有一天,和珅在宫中巡逻,遇到了一个老侍卫。
这个老侍卫,在宫中已经干了几十年,资历很深,是圈子内的“老人”。
然而,和珅却不认识他,看到他在宫中闲庭信步,于是大声呵斥道:
老侍卫一看是个年轻人,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于是说道:
和珅一听,火冒三丈,于是命令手下把老侍卫抓了起来,准备严加惩处。
老侍卫一看和珅来真的,于是赶紧求饶道:
和珅一听,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于是赶紧把老侍卫放了,并且亲自向他道歉。
老侍卫看和珅态度诚恳,于是也没有为难他,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然而,这件事却在和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官场中,千万不要得罪圈子内的“老人”,因为他们资历深、关系广,一旦得罪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在任何一个圈子中,都有一些“老人”,他们资历深、地位高、影响力大。
作为新人,一定要尊重他们,搞好和他们的关系,千万不要因为年轻气盛而得罪他们,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卑不亢,保留个性
——平衡工作关系
明朝末年,东林党人杨涟,因为弹劾魏忠贤而遭到陷害,被打入大牢,遭受了残酷的折磨。
然而,在狱中,杨涟却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既没有向魏忠贤屈服,也没有因为身处逆境而丧失信心。
在狱中,杨涟写下了著名的《狱中绝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魏忠贤的愤慨。
他在诗中写道:
杨涟的不卑不亢,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敬仰。
其实,在职场中,我们也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既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低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而傲慢。
对待领导,要尊重但不畏惧,对待同事,要友善但不谄媚,对待下属,要关心但不放纵。
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并不是说要我们变得圆滑世故,丧失自己的个性。
相反,我们要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学会平衡各种工作关系,让自己的个性成为职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撕破脸
——维系普通关系
清朝康熙年间,大臣明珠和索额图,是康熙皇帝最信任的两个大臣,他们一个掌管吏部,一个掌管户部,权势熏天。
然而,明珠和索额图却因为政见不合而结怨,两派势力在朝中互相倾轧,斗得不可开交。
康熙皇帝虽然知道他们之间的矛盾,但一直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
后来,明珠因为贪污受贿被弹劾,康熙皇帝趁机罢免了他的官职,将他打入大牢。
索额图一看明珠失势,于是趁机落井下石,不断上书弹劾明珠,企图置他于死地。
然而,康熙皇帝却没有听从索额图的建议,而是对明珠从轻发落,只是将他贬为庶民。
康熙皇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知道明珠和索额图都是朝中重臣,如果因为他们的矛盾而撕破脸,势必会导致朝局动荡,对自己不利。
所以,康熙皇帝选择了维系他们之间的普通关系,不让他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维系和别人之间的普通关系,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撕破脸。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今天和你撕破脸的人,也许明天就会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今天和你亲密无间的人,也许明天就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
所以,我们要学会和别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疏远也不亲近,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永远不亮自己的底牌
——警惕利益关系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诸葛亮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却始终没有亮出自己的底牌,即他的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战略构想。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虽然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但并没有完全向刘备交底。
他只是告诉刘备,要先占据荆州和益州,然后等待天下有变,再兵分两路北伐中原。
至于具体的北伐计划,诸葛亮却始终没有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