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
截至2月15日0时,饺子凭借《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拿下157.38亿元票房成绩,登顶中国导演票房榜榜首。2月16日,贡献了不少票房的亿万家庭,也迎来“神兽归笼”之时。顶着黑眼圈、满身反骨的哪吒,令多少青少年欢呼雀跃,就让多少家长“瑟瑟发抖”,连夜奉上“收心大法”:“电影,看看就好。”
“哪吒”这部国漫之光,不乏教育隐喻。当梦想照进现实,真正的“升级打怪”之路才刚刚开始。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成魔成仙,还得“自己说了算”。
从顽劣到成熟,哪吒的成长,折射出青少年的心理路径;《哪吒》里无论仙与妖,真挚的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跃出神话叙事,多维度引发观众共鸣。
与传统哪吒故事中“剔骨还父”的激烈反叛不同,电影里的哪吒与父母,是一场双向奔赴。
哪吒的不完美与倔强,像极了青春期的你我他。但面对哪吒的种种反叛,李靖与殷夫人并没有高举“为你好”的权威,一味打压孩子天性。他们既是允许孩子野蛮生长的“松弛感父母”,也是守卫陈塘关的无畏勇者,用言传身教,为哪吒树立了榜样。借由亲情中汲取的力量,魔童终百炼成仙。
敖光的成长式父爱,蕴藏自省和反思。
“我只要你活!”“你的成败,关乎全族命运”……敖光对敖丙的牵挂公私兼具,既是对儿子的爱,也是对家族责任的传承。但这位说一不二的“东海龙王”,最终放下对成功的执念,尊重敖丙的选择。给予孩子被尊重的平等,别让爱成为桎梏与枷锁,这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与其越俎代庖包办人生,不如不留遗憾勇敢去闯。
“逆风翻盘”的申公豹,心中也有永远的痛。
因摒弃了传统反派的刻板印象,他的成长背景更引发网友共情:“已被确诊为办公室申公豹”“牛马不语只是一味共情申公豹”。其实,这只是“多面”申公豹中的一角。为保护家人与徒弟敖丙,他默默承受诸多误解与指责。当大家误以为其是屠城凶手时,申公豹曾经的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山”,再度令人警醒:我们何尝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的那一个?命运的起点,绝非终点,切莫轻视每一个个体。
别只盯着百亿元票房,饺子一以贯之的“死磕”精神,才是“开学第一课”的精髓。
哪吒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饺子的成功也绝非偶然。
他说最困难的那三年,全是靠妈妈每月1000多元退休金过活的,而且当时父亲还去世了。了解到饺子的成长经历后,很多孩子发出灵魂拷问:“你们会让我啃老吗?”有多少家长有饺子母亲的勇气?相信饺子母亲心中并非完全不考虑“试错成本”,而是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如殷夫人对哪吒所说:“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如何更好地试错,方是“不败儿”的慈母。
饺子的百亿元票房之路,由耐心和恒心铺就。
在饺子眼中,没有“将就”“可以了”“差不多就行了”……他说:“必须倾其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天兵天将和妖族的数量达到2亿,工作人员差不多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呈现“千军万马”。多少个通宵达旦,多少个彻夜不眠,《哪吒之魔童闹海》用一千九百多个特效镜头、一万多个特效元素,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答卷。在极限挑战中逼迫自己百炼成钢,用韧劲铸就影史传奇。
与其羡慕哪吒,不如成为哪吒。别让“魔童”这个标签给人生设限,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别轻易给孩子下定义,谨防“误导性预判”。
爱因斯坦曾说:“所有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终其一生都会认为自己无能。”南充蓬安女孩秋华经过超常人磨炼,破茧成蝶,成为“中国唐氏川剧变脸第一人”。她的蜕变感动全网:特殊孩子,也能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与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如出一辙。给更多不完美的孩子一个拥抱,撕掉标签,未来有无限可能。
成为哪吒,从来不分年龄只看志气。
当一些职场新人潜心研究“糊弄学”,年纪轻轻就自我标榜“行稳致远”时,阳光和朝气正渐行渐远。2月10日,人们在武汉送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他碧海埋名三十载,丹心铸剑护山河,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核潜艇事业。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进行深潜试验,试验成功后,他满怀豪情挥笔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把宿命论搁置一边,主动拥抱挑战,在困境中淬炼。
饺子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出来’。”
别管成魔成仙,赶紧从被窝里出来,支棱起来,上课铃快响了!
看完《哪吒》,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评
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