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在书桌前一坐半小时,没写出一句话,急得我头疼。
”
“写不出作文就咬笔头,咬笔头还是写不出。”
“我给他买了一堆书,他也不看,总是不想写。”
……
不知道各位家长的孩子有没有这种“不会写作文”、“抗拒写作文”的情况?
如果有的话,那是一个大问题了!
因为作文本身就是表达的一种形式,无法用基本的文字实现表达,那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
但这样的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很多的孩子身上。
在国家教育改革、语文考试权重提升、试卷内容大幅增加的当下,
语文作文可以说是孩子在考试、升学甚至是未来发展中的加分项。
可是,语文学科中,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孩子在学习上的一大痛点。
● 作文没思路
● 文章结构混乱
● 语句表达不清
● 内容千篇一律
● 乱凑字数
● ……
为什么对孩子来说,作文如此难写?
第一,不善观察,无话可写
写作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描写。描写最主要的前提正是观察。如果学生不善观察生活,就不知道自己身边有什么,发生了什么,因此也就没有东西可写。
不善观察还容易导致作文失真。有些文章我们一看就觉得很假,究其原因,正是学生“不善观察”,不注意细节,很难将自己看到、感触到的事物准确地描绘出来。
第二,缺少精细化批改和反馈。
学校老师课业压力重,教学时间又有限,作文批改的内容一般只有简单笼统的评语。没有具体的反馈,孩子无法得知自己的文章究竟哪里好,哪里不好,想要提高也无从下手。
第三,没有稳定、专业的写作指导。
孩子在学校接受的写作教学往往具有普适性,而缺乏针对性。老师无法做到每次都给每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家长在写作教学上又不专业。孩子缺乏稳定、专业的写作指导,也难怪作文写来写去看不到进步。
第四,想象力和表达力被束缚。
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孩子的思维越宽广,越不被约束,他所能构造的想象空间就越大,所能产出的作品就越奇妙、丰富。但碍于应试与完成作业的
需求,孩子写作容易陷入追求范文、套用模板的问题中,从而丧失自我的想象
力和
表达力。
当孩子失去想象的能力,他也就失去了创造创新的能力。这也是许多文章即便费尽心思撰写、修改,却依旧流于一般的重要原因。
缺失想象力,孩子可能就不太懂得利用身边的素材。他们觉得平凡无奇的一切根本无话可写。即便能写出几段话,那些文字也往往会显得按部就班,没有孩童的灵性,反倒充斥成人视角的生硬和应试教育的套路。
在碎片化信息肆虐的媒体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这群学生,更需要文学的滋养与熏陶——写作,不失为培养个人素质,沉淀自我的良好选择。
只是话说回来,孩子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家长光会焦虑可咋办?
老舍先生曾说:
“文章不厌百回改。”
不断地修改、尝试,是进步的捷径。
对写作还不甚了解的孩子,
他们在早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则是批改和指导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一如考试是为了验证学生的知识缺口,作文批改也是为了找到学生在写作上的薄弱点,从而引导他们改正、进步。
在《蜻蜓写作:精选小学生作文名家点评》的序言中,自媒体大V六神磊磊这样说。
好的老师,一定要懂得包容,要能容得下孩子的灵性,要避免思维僵化。
回想我自己,一路还算幸运。遇到的几位语文老师虽然性格各异,其中不乏狠狠教训过我的,但在写作问题上一直对我还算包容。
记得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大家写《孔乙己之死》,并且特意指出,要用环境烘托气氛。我故意作怪,写孔乙己死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死在和煦的阳光中。老师有点诧异,问我为什么不写“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类?我说,环境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他的悲惨。老师没有多说,点头接受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这种写法也是有道理的,叫作“以乐景写哀情”。
因此,六神磊磊认为,给孩子批改作文,包容是第一位的,要以不损害孩子的灵性为前提。与其工整地僵化,不如粗糙地灵动。
提到学生“题材范围窄”的难题,六神磊磊坦言:学生作文的作者毕竟都是孩子,生活圈子本来就小,题材范围就自然窄。除此之外,也有老师和家长引导的原因。
这本《蜻蜓写作》所选的学生作文未必篇篇都好,但正是因为作文“不够好”,才让老师的点评更有针对性、更有看头。而且,不同的点评老师,风格喜好都不一样。
“这本书最有创意的部分,是每一篇作文,都邀请作家、编辑家、出版家、资深记者等名家来点评。有些点评,写得比原文还长,而且非常细致认真。”
这是语文写作教育名家叶开在读完这些孩子们的作文后,最深切的感受。
比如,美食家沈宏非点评刘蕙璇同学的《家乡的豆腐》,他说:“我先讲好话”——把这篇文章的四种好一一说出,同样,“好话说尽,循例讲几句坏话”。而说完这些,又不忘聊一聊作文技巧以外的事,一为肥肉好吃,“瘦肉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肥肉”;二为建议刘同学试一试厦门独有的煸豆干,“最受欢迎的一家在百家村公厕旁边”。
每一位“老师”的点评都极有特色,对于读者而言,学技巧之余,也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