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松鼠会
剥开科学的坚果,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松鼠会唯一官方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松鼠会

为什么科学记者这个职业正在消失?

科学松鼠会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8-09 07: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如果有一条与科技有关的新闻出现,你一般会相信什么地方的解读?是传统的新闻渠道,微博、微信上的“科普达人”、果壳这样的新媒体,还是科学家本人——如果你能够通过某种渠道和科学家交流的话?


十几年前,大家可能还会选择传统的新闻,比如看电视新闻里面的科学研究进展,读报纸上关于科学和健康的新闻。不仅有科学技术为专业的报纸、杂志(例如我家每期均订阅的《科学画报》),一般的媒体也有专门跑“科技口”的记者和负责科技板块的编辑。记忆中不乏有令人回味的作品出现,我们从新闻里知道了“多利羊”,读到了试管婴儿的来龙去脉,也为“神舟”系列的发射而感到激动和骄傲。


你通常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科技 新闻?图片来源:123RF


然而,近些年来, 科学记者这个职业正在迅速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存在感渐渐薄弱。 上一次你从传统媒体中读到与科技相关的深度报道是什么时候?还有没有哪一个来自科技媒体的“新闻”(注意是新闻,而不是科普文章)让你惊叹连连?如果有的话——你还记得这个记者叫什么名字吗?


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科学记者”这个职业的消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科学记者的“科学性”遭到质疑

社交媒体上,但凡与科学、科技相关的报道出了偏差,总会有人质疑科学记者的“科学性” :缺乏科学素养的记者在涉及到科学事实的时候指鹿为马、无法筛选可靠的信息或者判断科学事实,或者一味追求点击率或者耸人听闻的程度,从而夸大、歪曲某些事实。记者、乃至于媒体的形象被科学界污名化,让人们不再信任传统媒体的科学报道。


这个问题,真的是记者“不科学”带来的吗?实际上,记者这个庞大的群体里面也有细分,其中许多大媒体都有“科技口”的记者,他们通常都受过科学专业的训练,有许多都是理工科出身,并不是人们眼中的“文傻”形象。而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报道,实际上并不是跑科技口的记者写出来的,例如《南方都市报》几年前引起巨大争议的“米饭实验” [1] 等等。


实际上, 人们对科学记者缺乏信任,不仅仅是记者本身的原因,而是过去10年来整个媒体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在英国,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下降,即使是 BBC 这样的“权威”媒体,人们的“信任度”也从03年的81%,降到了10年的60%;诸如《太阳报》《每日镜报》之类的小报更是不值一提,只有10%的人选择相信他们的报道 [2] 。网络时代信源大大丰富,人们不再选择传统媒体作为信息的唯一来源;而媒体在大众眼中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人们指责媒体“撒谎”、“夸张、耸人听闻”、“充满偏见”;即使是严肃的科学报道,也频频沦落为“标题党”。


科学传播的方式不断在改变

然而,另一个威胁到科学记者这个行业的原因,是科学传播的方式,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下图是一个表示科学相关内容的生产者组成,数据来源是一篇调查英国科学传播的文献 [3] 。紫线上方的空间,代表科学家产出的科学相关内容比率;紫线和橙线之间的空间,是媒体的产出;而最下方的空间,是各类公共关系、市场部门产出的内容,其中也包括了科研机构的公关部门(比如发言人、新闻官等等)。


可以看到,至少在英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传播由科学家亲自进行(比如皇家学会的演讲、科学家的著作等),逐渐演变成为了媒体主导,让科学的内容离大众更近了。而在最近几十年,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第一是科学家开始重新走回科学传播领域,与大众进行直接接触,也有不少科学家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传播相关内容;而另一头,是公共关系和市场部门开始占据了主动权,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把持了科学传播的“关口”,整个传播变得更加流程化、商业化。


在英国,科学传播逐渐成为了一门生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从“媒体发布”(Press Release)的程序来看,研究机构和期刊的新闻官给各大媒体发通稿并定好发布时间(在被允许的发布时间之前被称为 Embargo,不得提前“偷跑”),媒体记者们拿到通稿,提前写好稿件等待发布;如果需要采访科学家,也必须透过科研机构的公关部门联系。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新闻写出来都差不多,媒体只有挖空心思搞标题党。


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性质的传播机构、甚至商业公司(比如健康、医药等)也打着科学的旗号掺和进来。他们的公关搞得更好、议题设置得更有吸引力,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兴风作浪以外,普通的媒体也很容易被牵着走。毕竟,媒体最关心的还是销量和阅读量,以及降低炒作成本的“短平快”,以便和大量其它形式的媒体竞争,想要争分夺秒把内容发出来。显然,对着通稿写东西,比踏踏实实去采访要省劲儿多了。科学记者也从故事的创作者,成为了知识的搬运工——而且有的时候,搬运的知识也并不那么可靠。


学记者,

会讲科学肚皮底下的故事的人

实际上,传播学界和科学界早就注意到了这个趋势。他们意识到,“通稿”下的科学,却不尽然是全部的科学。2014 年,BBC 的资深科学记者 Susan Watts 在《自然》上发文,认为 科学记者的职 责,并不是当通稿的传声筒,而是“讲科学肚皮底下的故事 (Science journalism's job is to tell the stories that explore the murky underbelly of science) [4] 。这里面潜在的东西,包括了利益链条、政策制定、伦理问题等等;以及各类“通稿”本身的可信度和研究质量——并不是通过了同行评议的每一篇 paper 都足够成为人类希望(是的,很多公关部门的通稿就是这么吹的)。


2015 年欧洲科学新闻业的年会报告上也指出,被“利益相关者”所操控的科学报道,对科学传播的质量、规范度和可信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传统媒体行业日渐走低,现在还没有一种解决方案,能够保证“独立性”的存在(尽管过去的媒体也无法保证绝对的独立性,只能说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


科学共同体也并不因为科学本身的“正确性”而不容质疑。特别是当科学体制和商业、政治权力结合,话语的单一会带来非常糟糕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科学”和“科学”本身的强行捆绑,或者“星辰大海”的叙述背后的经济逻辑等,在此也不方便细聊了)。


还有另一个问题: “科学故事”在当今时代被压得越来越扁平,建立在一手资料、深入采访基础上的非虚构写作越来越少。 本来科学相关内容就会受到受众辐射面窄、内容艰深的限制,而没有了故事,再平实的语言语调也难以建立起人与科学之间的共鸣。当今的科学传播,虽然看起来非常“亲民”,又是段子又是表情包的,但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故事又有多少呢?隔三差五我们都会读到火箭又发射了、癌症的新药又有了进展、VR 技术又在造福人类,仿佛我们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高歌猛进、星辰大海,但是讲述它们和社会、人类联系的故事却越来越少了。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多少真正深 入人心的“科学故事”?



科学记者消失,

科学传播行业该如何弥补缺失?

现在还有谁能用冷静的笔触,将癌症治疗和癌症患者的故事放在一起讲述,把火箭的研发放在经济政治背景中考量? 科学记者这个职业的消失,或者说独立的科学写作者的稀缺,不得不说是一个损失。 科学共同体与媒体、与公众的对话、互动,并不是要维护哪一个的权威,而是在沟通和对话中达成理解。公众固然需要“地球是圆的”这样的事实,也需要更多关于科学和发现本身的故事,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更为绵密的联系。


那么怎么办?我们得把记者请回来吗?其实本文并不是为记者这个职业辩护——任何行业都有其兴衰的规律和道路;科学记者的消失,也并不是科学传播整个行业发展的错。但是在这门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下,“讲故事的人”消失之后,谁该填补上来,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记者二字本身就被种种复杂的因素交缠——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从业者们本身的问题;而科学传播行业需要如何弥补这些缺失的东西,在人们对科学开始感兴趣的当下,建立起科学真实的、值得信任、值得长久关注的形象。


注: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伦敦公众理解科学论坛(Lond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eminar)上 Jane Gregory 的发言。她曾任伦敦大学学院(UCL)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系副教授。




排版:一真

题图来源:123RF

参考文献:

1.南方都市报原标题:《一个小学生的米饭实验》,内容是四年级的小学生看过《水知道答案》之后受启发,对米饭进行“赞美”和“骂”的实验,链接(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1_11/30/11011329_0.shtml ),此新闻实际上由负责教育口的记者采写,并非“科学报道”。

2.来源:英国 YouGov 2010 年数据,刊载于 Prospect 杂志。

3.Bauer, Martin W., et al. Global science journalism report: working conditions & practices, professional ethos and future expectations.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2013.

4.Watts, Susan, Society needs more than wonder to respect science, Nature 459, 1033, 25 June 2009.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科学人”

欢迎扫码关注


科研最新进展

学术最新动态

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欢迎扫码关注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家以推动科学传播行业发展为己任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希望像松鼠一样,帮助公众剥开科学的坚果,分享科学的美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