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小木虫论坛
作者:chunshui2003 编辑:颜惜
我喜欢把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用文字记录下来,虽然个人记性尚可,但一直没有忘记初中英语老师所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许在一部分人看来,青基获批的难度较低,只要基础不错,本子写得可以,中的概率非常大,没有什么必要为了这么“弱小”的一个基金申请历程浪费笔墨。对于能力强、眼光高的人,我觉得他们的观点没有错,毕竟追求不同,所图迥异。和这些成功人士相比,我似乎就像是“燕雀”,“鸿鹄”的世界我不懂。但我相信,看这个帖子的人一定会有很多和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也许他们已走过这段历程,更多的可能是后来者,希望我的故事和感悟能给这些曾为之努力或正在努力的青椒们提供些许参考或借鉴。
本人男,84年生人,读博阶段由于自己要求进步意识不够,导致毕业时文章少且年龄大(2012年就满足毕业要求了,结果愣是不着急拖到2014年毕业,老师没设置任何阻碍,完全是自己的原因,现在十分后悔),走出校园已然而立之年。
由于学的是工科,找工作期间在高校和设计院所徘徊,前者稳、不累身体、但收入不高,后者恰好相反。再权衡了利弊后,我最终听从家人及爱人的意见,选择了北方某211高校。
其实当时还有别的高校选项,待遇不错,不过我比较看重名声,个人认为211和别人说起来更有分量一些,虽然给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不值一提。
2014年毕业后初入职场,我的角色从学生转换为老师,除了给学生上上课,我并没有觉得和当初在学校有什么不同,研究搞的还是读博期间那套。6月底入职后就赶上放暑假,开学后个人真正接触的第一次基金申请是省青年基金,当时完全不知道怎么写。虽然读博期间帮老师写了点东西,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导师自己完成,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故即使毕业后对基金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认为只要给出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写出足够的套话就行,至于思索和思想根本不重要。
懈怠的态度和不足的实力已注定省基金基本上是敷衍了事,内容在之前某本子基础上拼凑而成,结果也可想而知。
转眼到了年底,学校除了学生跃跃欲试的返乡情绪,还多了一份围绕国基申请的躁动气息。动员会、讲座和来自科技群的信息不断充斥着我的眼球和头脑,学校甚至在动员大会上点名批评了连续两年不申请基金的老师,我似乎察觉到了基金在这个学校所处的地位。以往回家过年是完全放松,吃吃喝喝玩玩,但这个年过得有点不一样,潜意识迫使我花了一些时间准备基金。不过限于当时对基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且学术水平尚浅,最终在3月份提交的本子仍没有太多质量上的提高,问了一个获批博士后特助基金的博士同学,他给的评价是完全不行。既在意料之中,又倍感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东西受到认可呢?即使做得不咋地。2015年8月发榜之际正在外面旅游,虽然我知道基本没戏但仍抱有一丝期待,万一天上掉馅饼了呢。后来反复看了学校的榜单好几次,确认没有自己后,情绪有一些低落,看着中了的同事在群里兴高采烈,心里暗下决心明年一定要好好整。
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后来看评语大部分不好,但有个同行给了优先资助,权当是对我的鼓励吧,谢谢!
总结2014.09-2015.08:前期对高校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充分,对科研特别是基金的重要性预估严重不足,当发现时已错过第一轮改正时期,未能实现应有科研目标。工作第一年教学一般,科研失败,态度懈怠,总体评价不及格。
新学期开学后教学按部就班,但思维里增加了科研意识。相比第一年在闲暇时光里与游戏、视频、网络直播为伍,
在这一年除了教学外则把更多的时间贡献给了科研,积极阅读文献并规划方向,一篇四区SCI和一篇英文EI虽然不多,但也是对我付出的回报体现。
对于基金申请和写作,我也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向学院里有成功经验的老师请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和基金申请有关的讲座。本子也是在2015年12月就开始规划(2014年连规划都谈不上,完全是在应付),从2016年2月份第一次成稿到提交截止日期前反复修改10余次,无论在内容、格式上与之前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当时自己认为语言和描述不会有什么问题,较为担心的是核心内容能否被接受,对这个倾注了较多心血的本子抱有期待,在一段时期甚至认为不中要比中难(后来看了评语才发现完全是自作多情)。
然而,本子好不好由自己说了不算,现实总是残酷,之前对于本子的一些担忧不幸被函评专家言中,很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表明当前研究方向可能存在局限性,向前拓展空间已然不大,1A2B2C的成绩也注定无缘上会。在放榜之际依然是失落,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在科研圈子混,认真写的本子都被认为没啥前途了。
那段时间心情相当沮丧,暑假过得郁闷,但之后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我的想法,同时也赋予了我坚毅和笃定的信心和力量。
也是在2016年8月,前期投稿的一篇文章被某二区杂志录用,这是我和一个师弟在2016年初商讨好久后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在本领域做出的另外一个全新方向的尝试,它的成功也确定了我更改研究方向的决心,同时为自身在是否适合搞科研的迷茫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既然东方不亮,那就点亮西方吧,于是在9月我基本明确了下次撰写基金的大致方向,信心也得以恢复。
总结2015.09-2016.08:教学中规中矩,科研有所收获。论文的发表是重视科研、重视基金地位的必然结果,但更为重要的是经历“失败的”基金评语和“成功的”投稿尝试确立了后期的研究方向,从而明确了基金的研究内容,为第三次基金申请奠定了有益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