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读了超过100本书。
在这以前,我曾以为一年读100本书是相当困难的事——平均一周两本,两三天一本——如何做到?既要保证书的质量,有的书还要反复读。要想在质和量上同时精进,总结下来:唯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而我在2016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更好的读书方法。
1、
谈读书方法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数。以前我是散漫型选手,某段时间想读小说就读小说,过段时间想读随笔就读随笔,没有明确的限制。走进书店(或上亚马逊)后,可能在不同区域都有自己想看的书,然后搜罗下来。
这就和你花很多时间逛淘宝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风格一样。一不小心就被别人带跑了。
今年我改了这个习惯。它给我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浪费时间。而要谈节省时间——去年和前年相比,我发现同时看几本书比一本一本啃完一本书要有效提高阅读的量。
今年和去年相比,我发现给阅读范围限制一两个专业领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攻克,有利于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
这是总的感觉。
2、
具体来说,当我们要选择读的书时,和选一项工作、 开始一段事业一样,我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在某段时间里,我要让自己对这个领域掌握到多少?要运用到何种程度?无论从时间线、质线、量线,我都应该有个明确的阅读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我在一段时间里迅速建立起某一领域的系统构架。
所以对我来说,阅读不再是娱乐(放松)行为。我将阅读视作自己的大学,一学期、二学期一步一步进阶攻克。和学校提供课程相比,我就是自己的教科主任,我得负责自己的教学计划表。因此在选书和完成进度上,我必须有更高要求。
例如,在4月—8月这段时间,我要对一个村庄进行采写,这是目标。我必须系统了解农村的社会系统、一些民艺背景、江南地区风俗和美学由来、本地区自然知识等。于是我集中阅读了有关乡村、自然、社科、人文方面的书籍,约50本左右。在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后,我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这些书籍即可。
一段时间的集中专业阅读,等于建立一个类别的知识库。即使你在这段时间完成了阅读目标和相关任务,记忆也可集中保留。日后再有相关任务时,你只需调取知识库里的素材即可,比战前临时抱佛脚更强。
3、
如何能在短短几个月内读完一个领域里的几十本书?我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学到李敖的读书法:
我们不必每本逐字逐句读完。
拿到一本书后,首要看的是目录,记住这本书的骨架(即逻辑),了解作者的思想脉络。
选取重要章节阅读,有必要的话做笔记,理解他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即他用哪些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丰富内容。也可根据他的参考文献,继续寻找知识脉络。
迅速通读后,这本书即可放回书架,等下次需要用时再拿出来翻阅目录和重点标记之处,书就能为我所用。
用这个方法,我在有选择的阅读上大幅提高了效率。例如在读有关乡村的杂志时,我购买了《碧山》好几期杂志,只选取我对宗祠、农耕相关的内容重点阅读,对其他人文采访报道等只做粗略了解,这样我就迅速把几本厚重的杂志消化掉。更多有效的时间我用来阅读重点书籍,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这些书不仅要做笔记,而且要读2-3遍以上。
读书先读目录,有选择的阅读内容,做笔记后再应用,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4、
怎么才能知道你读的书是好书?
在“读好书”这点上我们必须有要求。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如果我们把宝贵的一小时浪费在质量不高的书上,无疑是浪费人生。这和看电影也一样,年纪越大,我越不愿把宝贵的90分钟浪费到影院去看一部烂片。提前知道这部片是否值得一看很有必要。
正如有的人看电影看IMDB评分前250名,只选经典来看,读书也需要这样的方法。我对市面上被滥用的书单和“读书会”有疑义,但如果我知道一两个人(或机构)的读书品味很好,我会直接听取他的意见,只读他读过最好的书。这样的人相当于你的“阅读大学”的精神导师。
今年我在这几个领域都“听取”了专业人士的意见:
哲学、文学、商业类——我男朋友。
社科、人文类——经典的社会学家(如费孝通、李银河),和他们推荐的作家或文献;社会学领域出版编辑。
时尚类——经典的美学家(如李泽厚)、设计师、较高质量的时尚评论专栏作家(从BoF这样的专业媒体抓取)。
少儿类——国内几大童书出版社编辑。
阅读同样是有效筛选信息的过程。选择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很有必要。
5、
我读了哪些好书?
这不重要。
根据以上方法,我们必须知道,和拿一份好书单相比,知道自己要读什么更重要。即我们只有在明确阅读目标的前提下,有效选择书籍,才能不被他人的书单影响,才能更直接地达到目标、找到问题核心和解决方法。
在大海上航行时,水手必须始终注意地平线和北极星才能保持方向。在阅读上同样也应如此,专注地锁定目标,才不会被大海上其他的障碍影响。如果你看到一只海豚就去追逐,看到一座美丽的小岛就想停留,你永远不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达到你的最终彼岸。
我用一年的时间明白了这个道理。
6、
最后,推荐下我今年读过的几本有意思的书,供研究这些领域的读者参考。
社科人文类
(1)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费老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一部好的作品,包含有力的论点、有力的论据、完整的逻辑、好的笔力和不同寻常的切入点。费老的这两本小书提供了典范。
文字平易近人,观察细致入微,提出的论点让人眼前一亮并能反复琢磨。我想不管你是否研究社会学,只要对中国社会和你的家庭文化有兴趣者都可一看。
(2)盐野米松:《留住手艺》
作者的态度十分诚恳,几乎用“听写”的方式记录了日本不同手艺人的故事。尽量撇除自己的观点,只讲述他人的故事,是盐野米松的独特手法。
而他几十年对日本手艺界的观察和观点,在序言、结论中虽然篇幅不长却鞭辟入里,让人备受启发。
如果要研究“匠人”只读一本书, 读这本就好了。
美学时尚类
(1)李泽厚:《美的历程》
我读这本书是哭着读完的。
为什么看美学的书会哭?因为美学通达人类的历史、哲学、文化——内心,不分时空界限。李泽厚从上古写到近代,你能明白为什么你会被古代的壁画震撼,被唐诗宋词打动,在美学上的情感共鸣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缘由。
明白什么是美的,为什么美,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课题。了解“美的历程”,是一项基础课程。
(2)Alfredo Cabrera:《装扮的法则》/ Dana Thomas:《奢侈的!》
市面上有很多和时尚相关的书,读下来真正“有力”的很少。
这两本,前者讲时尚理念,后者讲时尚行业,写得都很好。
《装扮的法则》作者任教于知名的Parsons学院。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绝不用一篇文章讲。了解时装是什么,首先要了解艺术、哲学和表现它们的方法论。这位老师只教核心。
《奢侈的!》作者是《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文化与时尚专栏作家。文笔大胆辛辣,又狠又有料。
文学类
(1)《西游记》
关于黑色幽默、想象力、人性的洞察。我在手机上写了很多读书小笔记,乐趣无穷。
(2)纳博科夫:《洛丽塔》
这是一部基于想象的小说。文学对我而言最大的作用是满足想象。《西游记》的想象力无边界,在《洛丽塔》中你也能感受到自己置身一个奇幻世界,虚焦、彩色、带着泡泡。
(3)路内:《在屋顶上牧云》 / 阿丁:《职业撒谎者的供述》
今年最幸运的是“认识”了这两个70后作家。打破了我对现在中国文学的偏见,感到“我们”前面有人,“仿佛若有光”。
路内能平静的带你去一个时代,把你放到那里,感受那里的生活。
阿丁告诉你脑洞有多大,文字能有多好。
也许我看过黄孝阳之后会更受鼓舞。
商业类
(1)Jack Trout:《定位》
如果你想做好生意,一定要读。
(2)华与华:《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如果你想做好生意,一定要读。
以上。
* 本文版权归 mumudanc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联系作者。
**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