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脑吹飞书的文章参见年初写的《飞书的前世今生》和《字节跳动早期的管理实践》。
本文从市场竞争视角,来聊下飞书超前的理念与当下商业社会惯性之间的gap,为什么飞书叫好不叫座。
1、商业社会惯性
“谢欣总,张楠总”
小米王川和物美张文中一上台,这两位大客户都这样反复称呼刚走下台的两位飞书负责人。
要知道字节跳动企业文化里对同事称谓要求的比较细:不许称总,不要喊哥, 不可叫老大,公司上下都管创始人直接叫一鸣,谢欣就是谢欣,张楠是男张楠。
而当下商业社会的语言惯性是,兴哥、雷总、马老师、任老爷子。员工选择加入新公司时候也比较注重title和汇报关系,一个公司中层出去办事大家也习惯Z总L总的叫着。
“随着公司越来越大,高效协同和强行动力离不开对工具和效率的极致追求,飞书可能就是读懂这种文化的入口。”
飞书,是对「未来」企业的思考。
产品是面向未来的,但是竞争是当下的。
对手
可能
不会给你时间等未来到来,客户会进化,对手也在进化。
2、
「π」
版本
飞书召开首次线下发布会,谢欣介绍了字节跳动为什么做飞书,以及「如何打造飞书」。张楠介绍了飞书的产品定位及设计理念,以及发布了全新版本「π」。
飞书文档更新了思维笔记(幕布)、多维表格(airtable)和双向链接(Roam Research),同时还发布了飞书文档独立APP。
沟通层面,更新了飞书会议室和飞书妙记(Noted,会议录音+时间轴+识别+标记),同时发布企业邮箱产品飞书邮箱,在公司固有架构内增加飞书话题圈(slack经典的thread)等。
跟从业者fonter对这些新能力进行产品功能溯源。
思维笔记:收购幕布核心是大纲笔记,最早来源于NLS系统美国先锋Doung的设想。国外10年前就有了,叫workflowy,同时很多个人开发者做了同类产品。飞书加入了协同和思维导图功能。
多维表格:原来叫bitable,借鉴airtable。airtable的故事至少是6年前了,他们团队来源于salesforce,老板父母是从中国移民过去了,长的一亚裔面孔。
双向链接,来自海外爆红的Roam Research ,但是关系图做的最好的是obsidian,再溯源的话,这个功能来自ted nelson。
飞书妙记:功能来自Noted,会议录音+时间轴+识别+标记。但是更早youtube,以及后来的小宇宙都是这个思路,时间上YouTube在最前。
飞书邮箱:飞书诞生之初就做了邮箱,做海外更不能没有邮箱。
话题圈:Slack经典的thread,
多线程设计的最大功效是为了降噪
。threads 在Slack有着无数可能性,可能就像 LEGO 的 Blocks。
飞书「π」版本今天发布的新功能,相当于把过去几年美国区生产力榜单里的各种产品混杂在一起,就像Notion在坚持的All in one。
看起来还是更适合一小撮创意精英的产品,很难推广到大众团队,但对我辈是福音。
3、
喜爱但悲观
看到阿禅发了条朋友圈:
几年前飞书还没推出时,和飞书团队聊过几次。那时他们跟我提到了 2 个关键词,一个是「移动化」,另一个是「Notion」。
作为一小撮对生产力工具很执着的人,听到这 2 个关键词是很兴奋的。因为虽然移动互联网已经许多年了,但真正能在手机上进行复杂操作的协作工具还不够优秀;而 Notion 这种 all in one 文档,把上下文、线索、Todo、目标、分工等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到文档里的形态,在我这种偏执狂看来是提效的。
想想多少人记录了一个 Todo,当要去做的时候,还要去翻聊天记录、邮件。今天飞书的发布会,又把过去两年美国区 App Store 生产力榜单里比较火的应用「参考」了,比如 Noted(会议录音+时间轴+识别+标记)。依然是「上下文驱动」+「All in One」的文档型协作的理念。不过,虽然我很是喜欢,但也对这种协作类型在中国能做大抱相对悲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