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券商中国
致力于提供最及时的财经资讯,最专业的解读分析,覆盖宏观经济、金融机构、A股市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等财经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午前跳水,午后继续下行!跌幅纷纷扩大 ·  3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苹果说大模型没有真正的推理能力,但那又如何 ·  4 天前  
林小奇笔记  ·  知识是知识,赚钱是赚钱 ·  4 天前  
林小奇笔记  ·  知识是知识,赚钱是赚钱 ·  4 天前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理解央行买断式逆回购 ·  4 天前  
神嘛事儿  ·  无法控制的原因-20241026225810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券商中国

85后已成主力,90后正陆续登场,券商卖方研究"怪象"也越来越多

券商中国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22 20:08

正文


“当下市场不再需要卖方研究了!”一方面是市场出现巨大变化,不少卖方研究不能与时俱进,给出适合买方需求的研究产品;二是卖方研究自身生态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行业人士给出这样看似极端的结论,并非无的放矢。

 

券商中国记者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受排名考核压力、分仓佣金制度、市场知名度、人员变化、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券商卖方研究员投研能力不断出现分水岭,过度追求抢眼球、玩文字、追热点,且也时有利益纠葛被曝光出来,扎实严谨的研究报告被越来越多的“标题党”、“奇葩”和乌龙的研究报告取而代之。

 

面对这些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卖方研究应该回归本源,增强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怪象一:爱讲故事,基本功欠缺


“我很惊讶,很多新生代卖方分析师连基本面分析都不会。有些分析师只会讲故事、忽悠、拍脑袋,如果问到公司基本面,就顾左右而言他。”这是一位基金公司投研总监的吐槽,而持有这种观点的基金经理,并不在少数。

 

甚至有的卖方研究员在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或券商等各方利益推动下,研究报告渐渐丧失真实性和研究独立性,令卖方研究公信力大打折扣。“那些只会讲故事的分析师的路演已经没有了市场。”北京某基金经理表示,即便有人来,也不愿花时间去听了。

 

“现在卖方研究报告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规范了不少,基本看不出什么毛病。可现场路演就不同了,基本功如何,立马就可分高下,骗不了人的。”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透露。

 

究其原因,太平洋证券研究院全国销售总监王方群认为,2013年至2015年兴起的创业板大牛市行情,让一些没有业绩支撑,纯靠讲性感故事的小股票暴涨。手游概念、O2O概念及互联网金融概念等各种性感概念四溢。“二级市场的研究出现浮躁的风气,基本面研究被忽视。”王方群称,在此背景下,券商分析师更关注并购重组等一级市场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尤其是题材概念的变化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券商研究所行为短期化,机构投资者更注重非研究服务,那就很难指望券商研究水平有明显提高。因此卖方研究应该回归本源,增强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另有券商人士表示,一方面,卖方研究员队伍发展呈年轻化趋势,许多分析师缺乏实战经验,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二级市场的研究出现浮躁风气,基本面研究被忽视。目前分析师团队进一步年轻化,85后已成为证券研究行业的生力军,90后研究员也已陆续登场。新财富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报名参评的1200余位分析师平均年龄为31岁,相较上一年的32岁,分析师团队进一步年轻化,85后已经成为证券研究行业的生力军,共有606位是85后。此外,90后研究员也已陆续登场,20余位参评分析师未满26岁。

 

怪象二:花拳绣腿 玩文字

 

“目前卖方研究员队伍发展呈年轻化趋势,许多分析师缺乏实战经验,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写报告时动辄语不惊人死不休。”某券商人士表示,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年轻分析师中,不少资深分析师也会利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文字来博眼球。

 

近几年券商研究报告的语言正从严肃的表述转变为或紧抓时代气息、或犀利、或夸张的语言表达。“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可以增加从众多同质化研究报告中脱颖而出的概率。”深圳某中型券商资深研究员称,买方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研究报告,枯燥乏味,如何在众多的研报中脱颖而出,轻松、夺人眼球的标题自然成为各研究员求胜的一种手段。

 

如2014年,被市场广为流传的海通证券的一份策略周报《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该报告的标题就借用了当时的“网红”语言;也有点评虚拟现实(VR)的《虚拟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点评海外宏观的 《草长莺飞季,马放南山时》。更有甚者,出现了《和尚,你又在与哪个女人纠缠?——唐僧的911》、《粉红当道,宅腐盛行》及《爱有多伤人,才能够销魂》等研报。

 

“卖方研究员每天的工作重点就是盯公告、追踪热点,撰写报告。由于时间紧张、竞争激烈,很多研究报告都是标准化、批量生产而来的。”上海某大型券商TMT行业研究员坦言,因此,在报告中加入新奇的词汇,或歌词、古诗等元素,能加大报告脱颖而出的概率。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券商发布的各类研报就多达26万份,其中,篇幅10页以上的深度研究报告约占四成。如果按照一天读15份计算,这些研报需要47年才可以读完。

 

另一位北京上市券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称,在互联网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研究报告不仅要拼影响力,还要拼时效性、点击率。所以券商卖方研究员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往往会注重在行文用词上下足功夫,其中不乏闭门造车、夸大其词、抄袭同行、“标题党”等情况,这样生产出来的报告通常内容空洞,缺乏实际价值,导致市场对卖方研究报告可信度的质疑。

 

怪象三:利益纠葛,缺乏独立性


“与标题党相比,隐藏在研究报告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更令人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研报背后隐藏着研究员、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之间纠缠的利益链条,造成研究员独立性丧失。

 

据了解,一般券商撰写研究报告通常经过搜集资料、实地调研、总结、对比分析、合规审查等流程。“一份研究报告的出炉,整个流程走完多则需要一个月,少则一周左右。”深圳某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称,不过,在当下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各大券商的研报出炉过程,已不断被简化。研究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获取信息,甚至有的研究员还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研究报告撰写变成“模板化”,就连审核程序也几乎被“程式化”。

 

“这些看似错误百出,缺乏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的研究报告,却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一份研究报告往往涉及有市值管理要求的上市公司、谋取高额投资回报的资金方、联接各方利益的掮客等角色。卖方研究所及研究员现状也只是利益链条中的一环。

 

“在利益链条中,卖方研究所处于最底端,不敢得罪买方机构,也不敢得罪上市公司。”一位知名的策略分析师表示,佣金分仓形成收益模式后,不仅成为券商研究员具体考核指标,同时也绑定了券商研究所和买方机构之间的利益。这种买方机构交易和券商研究所之间形成的互动,某种意义上也主导了券商投研方向。

 

“此前有媒体报道某上市公司旗下的一家控股金融机构人事变化,结果立马引来某大型券商知名研究员给它‘辟谣’。”某媒体从业者介绍说,问题是,三个月后该上市公司控股的金融机构从总裁到各分管副总裁全换了个遍。“上市公司自己都没辟谣研究员却率先站出来了,很明显,这位研究员在其中的利益太多了,不得不用自己的名声背书了。”

 

另一位券商研究所内部人员在分析券商研报所的信任危机时,则直指此行业潜规则:一般来说,研究员即便发现调研的上市公司存在问题,也可能采取隐晦的手法或干脆忽略,通过发布唱多的研究报告在关键时点配合利益方进行相关运作。

 

“若得罪了上市公司,下次调研时,公司便不予配合。”上述券商研究所内部人员称,除了要承受来自上市公司压力,券商研究员同时也面临着上市公司披露的鱼龙混杂的信息。一旦公司的信息造假,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与事实相悖。因此,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也是造成券商研究报告价值低下的重要原因。

 

此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了解到,有的研究员会从买方拿到可观的好处费,配合买方撰写研究报告。其中,部分卖方研究员通过主动推荐大资金手中股票“获利”。同时,也不乏大资金主动找研究员荐股的情况。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曾在博文中,就投研怪象做出这样的点评:投资者的急功近利以及基金管理人对排名的追逐,基本面研究又无法为如此短期的股价波动提供可靠的指引,于是行业被迫改变,其基本方向是价值投资的衰落和势头投资(或趋势投资)的兴起。随后迫使卖方分析师从‘研究公司’转变到‘研究股票’,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密切关注股价变化的动量和催化剂,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绞尽脑汁去寻找短线的投资机会。这就是目前行业所说的卖方研究买方化,买方行为短期化的现象。

 

怪象四:研报海量,干货少


“每天收到的研究报告几乎快把邮箱挤爆了,可是能真正深入看清行业实质或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报并不多。”深圳某基金公司投资经理称,卖方研究员良莠不齐,年轻一代研究员缺乏扎实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实际经营情况的能力,这类报告基本可不看。

 

“现在的券商研究报告水分多、干货少,对于投资决策的实际参考价值不大。”深圳一家私募基金投资经理称。

 

近几年,券商卖方研究所一直因研究员行业良莠不齐、虚假研报频被打脸,券商投研价值受到质疑,信任危机从未解除。事实上,近年来监管层对券商分析师研报不合规现象进行严厉批评,并严查研报为了博取眼球的“标题党”。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研究报告进行规范管理,戴在券商研究所头上的“紧箍咒”不仅没有放松,还越来越紧。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对研报内容的一系列监管要求,有望减少研报怪象,使券商研究机构回归本源。

 

2015年,民生证券发布的《和尚,你又在与哪个女人纠缠?》、《粉红当道,宅腐盛行》两份研究报告,因政治敏感性不强、文风失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一干人等被通报批评、责成书面检查、扣发工资。这成为监管层率先向“奇葩”研报开罚单的典型。

 

2016年4月,证券业协会对6位券商分析师所撰写的研报,存在用语不客观、不审慎、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等问题提出批评,明确指出他们违反了《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准则》的规定。随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在其官方微博上,披露将券商研究报告纳入上市公司监管范围。

 

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无论是券商研究报告或是分析师公开言论都逐渐收敛,但并未完全避免。今年7月初,交银国际的一篇策略报告名为《下半年展望:要命的不漂亮,漂亮的不要命》;国金证券随后也发了一篇《苟且行情,从“漂亮50”扩散至“漂亮150”》的报告。

 

“资本市场风格转换了,但有些新生代分析师的研究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毕竟研究也是有惯性的。”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魏涛认为,2013年代成长起来的分析师,有其时代烙印,更善于一二级市场联动研究。目前要求他们立刻转向基本面研究,需要时间。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