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
腾讯新闻、去哪儿网、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今天我们将走进江西南昌解放路,聆听发生在南昌解放路上的故事。
(1980年代的南昌解放路立交)
这张老照片记录的,便是南昌人对南昌解放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印象——横跨在涵洞上的铁路,还有每天穿行而过的火车。这里距离南昌火车站咫尺之遥,进站前的列车放缓速度,到站的乘客们得到信号后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下车。
杨斌,南昌铁路局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从1988年开始,在这条为南昌带来巨大发展变化的铁路线上,他用30多年的坚守上演着一名铁路人的追梦故事。
(蒸汽机车上的杨斌)
这张有些模糊不清的照片上,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斌,建设8258是当年铁路货运线上担任着重要工作的著名蒸汽机车车型,而照片上感受不到的,是司机室锅炉旁近70度的高温。“当时我跑的线路是南昌到九江,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要走八九个小时”,杨斌说,在这八九个小时中,需要两人协作,把将近六吨燃煤用规范的方式铲进熊熊燃烧的锅炉为列车提供动力。因为锅炉的运转时刻不停,两个人只能短暂的轮换休息,而铲煤也是个技术活,功夫不到家的话煤块就无法充分燃烧,这会影响到列车的运行速度。为了抵御锅炉高温对皮肤的炙烤,他们的工作服是厚厚的牛仔布,因此要不了一会,衣服上便是一层盐花。如此巨大的体力消耗,吃饭却是个大问题,“最多只能带一餐饭,还要在上车后的一个小时里吃完,不然就馊了”,杨斌记得那时候铁路系统流传的一个顺口溜“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同批上车工作的年轻人里,有许多转了岗位,杨斌却说“我当时还真就觉得特别光荣。”
《我家住在解放路》同名书籍
扫描以下二维码可直接轻松购买
杨斌的父亲是一名列车机修工,从小他就喜欢往父亲工作的地方跑,对火车充满了兴趣,“那个车很大的,但是他(火车司机)就是这样能把它开起来,还能拉那么多货,当时就想,哎呀,这个火车开起来应该挺雄壮的。”而他心里的光荣感,最大的来源则是童年时候的一部老电影——《火车司机的儿子》。7岁那年,这部讲述朝鲜战场上一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在父亲牺牲之后驾驶军列把急需的武器弹药送上战场的电影,让杨斌的觉得“这就是英雄”。
(《火车司机的儿子》电影海报)
“我女儿出生的时候根本赶不回来,要是现在打一个电话说要生了,马上上车,最多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就到了,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
94年,杨斌结婚成家,不久又有了自己的女儿。但是女儿出生时他正好在外值乘,虽然只是南昌到九江的短短一百多公里,却依然无能为力。那时候他每次出车都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每个月只有十天左右能在家,女儿四岁之前都少有时间陪伴。但每次出车回来,他都分外珍惜“那时候朋友叫出去吃饭什么的都不太去的,因为你算算一年只有一百天左右在家,剩下两百多天都在外面,所以特别珍惜跟家里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在蒸汽列车上工作了十年之后,1998年杨斌开上了内燃机车,而在五年后的2003年,他又成为了江西省第一批电力机车司机,这时,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生活上的,电力机车的车头上有电炉可以热饭,到后来国产电力机车上还有了空调”。
(电力机车上工作的杨斌)
2010年,解放路立交上不再只有往日的绿色客运车和灰色货运车,一个崭新的白色身影开始出现,在人们好奇的盼望中,动车组来了。
“第一次接触动车组就是感觉什么呢,就是飞机,真的,没有翅膀的飞机”,时至今日,杨斌说起自己2007年被选中前去学习动车组驾驶技术时第一次见到这个大家伙的情景依然非常激动,“很多人就是只能在边上看,都没有资格上去的,我们可以跨上去,而且还操纵它,作为我们第一批来讲的还是比较自豪的。那个速度感是史无前例的,都不像以前我们大提速都是从40(公里/小时)变60(公里/小时),60(公里/小时)变80(公里/小时),80(公里/小时)变100(公里/小时),然后120(公里/小时),最高到了140(公里/小时),其实你都没有什么很大的感觉,从120(公里/小时)直接就到了200(公里/小时)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因为你从来没有开过这么快的,第一次开(动)车,当时心里面真的是有很紧张”。
(杨斌在高铁动车组列车驾驶室)
2010年9月20日,昌九城际正式通车运营,南昌到九江间的第一列动车组列车正是杨斌驾驶,而列车的运行时间,已经缩短到一个小时。当他行驶在熟悉的铁路线上,曾经“半边风吹,半边火烤”的景象历历在目。“二十年前我在这里跑,二十年以后又在这里跑,但是这个时间上还有工作环境、车型、线路都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跑多长时间,现在跑多长时间,那个时候的速度是二三十公里,现在是二三百公里,就是一个二十年的时间,完完全全被我经历了。”他说,当时开着动车组进站时,路局领导和同事都在站台上迎接,童年时电影里的画面,那个少年英雄般的身影仿佛终于成了自己的模样,杨斌说“那个感觉就是打了胜仗回来的。”
(如今的南昌解放路)
如今的杨斌,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培养新一代火车司机上,自己带的徒弟获得技术比赛大奖,成了他现在最骄傲的事情之一。“对我个人而言,这三十年就是把我的梦想不断的延申。下一个十年我就要退休了,自己个人的心愿就是在退休之前,能有更新、速度更快的列车,让我再上去开它一把!”
南昌解放路的“前世今生”:
南昌解放路全长8777米,民国17年(1928)是一条砂石路,路旁筑有二堡台,称第二平安堡。因是通往城郊的交通要道,解放后以序数命名为第二交通路。1959年拓宽修筑。1966年改称解放路(因1949年5月解放军大部队由此路进入南昌)。1973年复名第二交通路。1986年分段称名,东段更名为解放东路,西段更名为解放西路。解放路上曾经沿路有江西三波电机总厂、南昌日用化工总厂、江西电子计算机厂、江西国药厂等中大型工厂企业,为南昌经济建设发展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昌解放路,紧邻南昌火车站,京九铁路正是从它的上方穿过。南昌站始建于1935年,历经各个时代的变迁,因此南昌解放路及其周边是南昌几代铁路工人生活的主要聚集地,先后建起铁路一至九村以及铁路文化宫等。南昌解放路历经历史风雨,和在这条路上跟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代铁路人共同见证着江西乃至中国铁路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