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魔鬼经济学1》,收听了解更多本书内容,请点击:
· 点击订阅有好礼
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人,但凡稍微瞥一眼晚间新闻或日报,就会心生毛骨悚然之感。罪魁祸首就是犯罪——几十年间,美国任何城市的犯罪率曲线图都呈直线上升的态势,暴力犯罪成了人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恐怖阴影。1995年,犯罪学家詹姆斯•艾伦•福克斯为美国司法部长撰写了一篇报告,他认为:乐观的话,青少年杀人案在10年内会上升15%;悲观的话,则会翻一番以上。相比之下,连1995年都会变成美好的往昔。
然而接下来,犯罪率并没有继续攀升,反而开始下降,持续不断地下降。
相关专家争先恐后地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他们提出的理论多数听起来头头是道:有说是因为90年代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也有人说是因为《枪支管制法》的普及;还有人说是因为纽约市所施行的新型治安策略。这些理论从专家口中,传到了记者耳中,然后又进入大众的思维,并迅速上升为传统观念。
而实际上,还有另一种早已发生的因素导致了90年代犯罪率的骤降,那就是“罗诉韦德案”。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儿童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要远高于其他儿童。而在1973年“罗诉韦德案”胜诉之后,很可能有数百万女性选择了堕胎,这些穷困潦倒、未婚先孕、承担不起非法堕胎或没有门路的未成年妈妈常常是不幸的代名词。正是这些母亲腹中的孩子,一旦降生,走上犯罪之路的概率会远高于平均水平,但由于“罗诉韦德案”,这些孩子并未出世。
所以,美国犯罪高峰没有如期到来,并非得益于枪支管制、经济繁荣或新型的治安策略,而是因为潜在罪犯的数目大幅减少,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那么,那些犯罪率下降论专家中又有多少次提到了堕胎合法化也是原因之一呢?一次也没有。
拨开蒙在现代生活之上的迷雾,探究内在的真相,这就是本书的真正目的。
列维特和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如: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原来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购书链接:http://item.jd.com/11017892580.html
《营销书苑》
50本畅销营销管理丛书
100位营销大伽专业解读
30分钟用声音聆听营销本质
8000万营销人,与您同行
每周《营销书苑》不见不散
订阅可同时获得:
2017年《销售与市场》全年电子版杂志
再赠:怀山壹号酒(42度,价值1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