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ternetDeep
这里是《互联网周刊》。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会实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nternetDeep

北京,有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

InternetDee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24 20:34

正文


来源:撕蛋(ID:stud178)


(一)


朋友圈被《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屏,如果你问我这篇文好不好?

我会说不好。


在传播逻辑上,这注定是一篇爆文,简单说,它具备100%的精准模型:


北京人和外地人的地图炮+关于现状的吐槽+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注定会引发吃瓜群众疯转。


但作为文章本身,好不好?


答案肯定是不好。

我说不好的原因特别简单,一篇不好的文,简单说,就是:


价值为0。


为什么说这篇文不好?


很简单,你做三个测试就知道了。


第一个测试:查找“北京”,替换成“伦敦、香港、纽约”。然后再去读一读,你会发现,这就是无卵用的文;


第二个测试:查找作者的立场,他是什么态度?什么观点?什么建议?什么方法?什么作为?你会发现这篇文里,作者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这种自己做庄让北京人和外地人对骂的写作风,在我眼中,很LOW……


第三个测试:从第一部分开始,你不断追问,“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你会发现是没有结论的,这样的写作风格我们称“现象描述型”,描述现象而没有立场,是不对的。

所以,在一万种写作手法中,这是最糟烂的手法。


我甚至觉得这种手法很残忍,残忍到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大量读者的时间,你一辈子很短,因为一篇无意义的文浪费15分钟,你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然后,你还将一篇没任何价值的文转朋友圈,让更多人浪费时间,这难道不过混吗?

转发文章的朋友不要觉得委屈哦。


我要问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回答出来吗?


前几天,和MIT教授聊天:当下互联网就是垃圾场


(二)


我常说写文的人,心中要虔诚,用杜撰的数据胡乱渲染,真的不好。

先说数据吧。


我们做课题研究的,首先要关注的是数据。


而在那篇文章中,且别说数据精准与否了,什么南城土豪五套的说法就很以偏概全,好像所有的老北京都是那个骄横的样子,好像所有的外地人都无比绝望苦逼,这样的写法,只能算是精神催眠了,文字背后,是作者不动声色的狼子野心。


而如果你说《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那篇文里写的某些现象,难道不对吗?难道不是这样子的?我肯定说,有一部分是的。


例如地铁越来越多,例如交通越来越拥堵,例如关于传统历史的记忆一点点在消逝。


但是然后呢?然后呢?然后你想说什么?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显然回答不了然后是什么?


因为,他这篇文章就不是冲着解决办法去的,是冲着挑逗群众情绪去的,所以,他注定没有答案。而这种挑逗群众情绪的做法,恰恰是写作里,最低级的。


因为太过低级。


所以,我不得不在这里,给那些越发焦虑不安吃惯群众讲讲“正义”,给某些LOW到渣的作者擦屁股。

先安抚大众情绪吧。


在这里,我先说三点:


第一点:任何一个城市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建设与牺牲并存的过程,一如,一切伟大的成就都基于更加伟大的牺牲。


所以,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既要立于当下,又要看得见并不是100%虚构(而有方法论)的未来,不要一边享受着城市的公共便利,一边吐槽必须要应对的暂时磨难;


第二点:其实今天的我们,和,过去的人们,同样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城市,今天的北京和很多国家、地区面对的问题,都是一致的。


因为有些问题是全人类城市化的问题,你我并非个例,只不过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不同、社会进阶形态不同,有些走过了,有些还在面对,而已。


配合阅读: 致全球:人类思维应从“族”向“类”转变


第三点:看任何问题,都不要以消极的心态,在你看不到的时空,有很多夜里通宵忙碌的人,他们在守候着这个城市,所以,在你说话的时候,请你稍微仁慈一点,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主观臆断。


尊重客观,寻求合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味地吐槽,真的很LOW。

所以,今天,我们对于北京的一切审判和认知,都是当下性的。


未来的北京怎样,或许会更好,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有信心。


我对这个城市既悲观又乐观


(三)


说完个体如何看城市,下面说说城市里的人,也就是老北京和外地人。


我是一个外地人,我孩子妈是北京人。


我在北京生活了15年。

先说老北京。


我见过很多北京人,其实任何一个城市,无论北京、上海、广州,永远都有骄傲的和亲和的。地图炮是过时的玩法,其实每一个城市的人,基本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一面。这点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们自己也有任性的时候和理性的时候。


但站在北京那一端,外地人,无论如何,都是外来者。


你不能把北京人祖宗积累下来的资产直接等同于老北京人骄傲的资本。


你家业、祖根都没了,有5套房怎么了?这值得庆幸吗?


所以,别扯淡了,


老北京人真的骄傲吗?


或许只有弱者,才会觉得北京人骄傲吧?


事实上,我眼中的北京人,并不骄傲,而是悲伤。


别不信,得空您去老胡同问问那些北京土著们,不说别的,你就和他们聊下雨,他们就能流露出无限的悲伤,不扯别的了,从前的北京,是有水的,今天的北京呢?


我拜访过很多老北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传统的胡同里,大多数都有一棵老枣树,打枣的日子,那才叫一个天伦之乐,但今天,还能找到吗?

所以,别他妈逗了。


老北京人不会觉得自己有五套房就牛逼(况且,不是每个老北京都有房),真正懂事的,明事理的老北京人,只会感慨,感慨过去的时光回不来了,一个城市的过去,说没就没了。君不见每年沙尘暴来袭之际,多少人想念梁思成。

所以,北京终究是北京人的北京,这句话,挺操蛋的。


你丫告诉我,老北京眼中的北京在哪里?

所以,我想和《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递一句话,如果你能理解,什么叫根脉,什么叫祖辈,你大概就不会认为老北京人觉得有五套房就特牛逼了。


我见过很多北京的孩子,00后,甚至10后,从小就在恶补过去的老北京历史,但他们完全是陌生和无感的,这样的疼痛,或许,要比所谓5套房的资产,沉重很多吧。

配合阅读: 向每一座有骨气的城市致敬


每个城市,都在经历生死,北京,并不例外


(四)


说完老北京,说外地人。


我15年前离开家乡,来了北京。

如果你问我,北京对我打击最大的是什么?


我或许会说,老子15年前忽悠到北京的群牛人们,自杀的自杀、回家的回家。


请《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别笑,听闻你是写作圈的,当年我们这些人,或许随便找几个,你都要拜为师爷。


别的不说了,目前红遍中国的好多影视作品的小说,就是那帮老先辈们写的。知道我的人会知道我说的是哪些人。


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成为世界顶级艺术圈的大咖,例如曾经圆明园画家村那些,他们另一些,目前也是很多影视公司背后的大佬。


这么说吧,怕大家不理解,事实上,在北京活下来的那些外地人,都很牛逼。


金融圈、娱乐圈不说,只拿文化出版权为例,外地人还是很牛逼的。


所以,我也不知道《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所描述的外地人的悲惨境况,到底是哪些人,当然,如果你只是为了吸粉的话,我会提醒你一句哦:小心吸回来的都是弱到爆的吐槽者,简称:垃圾人。

回到主题,外地人在北京没有优势。


所以,北京,是一个擂台,虽然《绣春刀2》讲故事出了问题,但北京确实如《绣春刀2》所说的修罗场。

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城市,都需要你挤破头脑才能在整个城市驻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