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ternetDeep
这里是《互联网周刊》。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会实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调研纪要  ·  龙头新高了 ·  昨天  
36氪  ·  「卷王」刘旸,放弃完美 ·  昨天  
新浪科技  ·  #如何提升打工人积极性#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萨莉亚2024财年净利润创新高#】#萨莉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nternetDeep

北京,有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

InternetDee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24 20:34

正文


来源:撕蛋(ID:stud178)


(一)


朋友圈被《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屏,如果你问我这篇文好不好?

 

我会说不好。


在传播逻辑上,这注定是一篇爆文,简单说,它具备100%的精准模型:


北京人和外地人的地图炮+关于现状的吐槽+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注定会引发吃瓜群众疯转。


但作为文章本身,好不好?


答案肯定是不好。

 

我说不好的原因特别简单,一篇不好的文,简单说,就是:


价值为0。


为什么说这篇文不好?


很简单,你做三个测试就知道了。


第一个测试:查找“北京”,替换成“伦敦、香港、纽约”。然后再去读一读,你会发现,这就是无卵用的文;


第二个测试:查找作者的立场,他是什么态度?什么观点?什么建议?什么方法?什么作为?你会发现这篇文里,作者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这种自己做庄让北京人和外地人对骂的写作风,在我眼中,很LOW……


第三个测试:从第一部分开始,你不断追问,“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你会发现是没有结论的,这样的写作风格我们称“现象描述型”,描述现象而没有立场,是不对的。

 

所以,在一万种写作手法中,这是最糟烂的手法。


我甚至觉得这种手法很残忍,残忍到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大量读者的时间,你一辈子很短,因为一篇无意义的文浪费15分钟,你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然后,你还将一篇没任何价值的文转朋友圈,让更多人浪费时间,这难道不过混吗?

 

转发文章的朋友不要觉得委屈哦。


我要问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回答出来吗?


前几天,和MIT教授聊天:当下互联网就是垃圾场

 

(二)


我常说写文的人,心中要虔诚,用杜撰的数据胡乱渲染,真的不好。

 

先说数据吧。


我们做课题研究的,首先要关注的是数据。


而在那篇文章中,且别说数据精准与否了,什么南城土豪五套的说法就很以偏概全,好像所有的老北京都是那个骄横的样子,好像所有的外地人都无比绝望苦逼,这样的写法,只能算是精神催眠了,文字背后,是作者不动声色的狼子野心。


而如果你说《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那篇文里写的某些现象,难道不对吗?难道不是这样子的?我肯定说,有一部分是的。


例如地铁越来越多,例如交通越来越拥堵,例如关于传统历史的记忆一点点在消逝。


但是然后呢?然后呢?然后你想说什么?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显然回答不了然后是什么?


因为,他这篇文章就不是冲着解决办法去的,是冲着挑逗群众情绪去的,所以,他注定没有答案。而这种挑逗群众情绪的做法,恰恰是写作里,最低级的。


因为太过低级。


所以,我不得不在这里,给那些越发焦虑不安吃惯群众讲讲“正义”,给某些LOW到渣的作者擦屁股。

 

先安抚大众情绪吧。


在这里,我先说三点:


第一点:任何一个城市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建设与牺牲并存的过程,一如,一切伟大的成就都基于更加伟大的牺牲。


所以,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既要立于当下,又要看得见并不是100%虚构(而有方法论)的未来,不要一边享受着城市的公共便利,一边吐槽必须要应对的暂时磨难;


第二点:其实今天的我们,和,过去的人们,同样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城市,今天的北京和很多国家、地区面对的问题,都是一致的。


因为有些问题是全人类城市化的问题,你我并非个例,只不过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不同、社会进阶形态不同,有些走过了,有些还在面对,而已。


配合阅读:致全球:人类思维应从“族”向“类”转变


第三点:看任何问题,都不要以消极的心态,在你看不到的时空,有很多夜里通宵忙碌的人,他们在守候着这个城市,所以,在你说话的时候,请你稍微仁慈一点,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主观臆断。


尊重客观,寻求合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味地吐槽,真的很LOW。

 

所以,今天,我们对于北京的一切审判和认知,都是当下性的。


未来的北京怎样,或许会更好,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有信心。


我对这个城市既悲观又乐观


(三)


说完个体如何看城市,下面说说城市里的人,也就是老北京和外地人。


我是一个外地人,我孩子妈是北京人。


我在北京生活了15年。

 

先说老北京。


我见过很多北京人,其实任何一个城市,无论北京、上海、广州,永远都有骄傲的和亲和的。地图炮是过时的玩法,其实每一个城市的人,基本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一面。这点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们自己也有任性的时候和理性的时候。


但站在北京那一端,外地人,无论如何,都是外来者。


你不能把北京人祖宗积累下来的资产直接等同于老北京人骄傲的资本。


你家业、祖根都没了,有5套房怎么了?这值得庆幸吗?


所以,别扯淡了,


老北京人真的骄傲吗?


或许只有弱者,才会觉得北京人骄傲吧?


事实上,我眼中的北京人,并不骄傲,而是悲伤。


别不信,得空您去老胡同问问那些北京土著们,不说别的,你就和他们聊下雨,他们就能流露出无限的悲伤,不扯别的了,从前的北京,是有水的,今天的北京呢?


我拜访过很多老北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传统的胡同里,大多数都有一棵老枣树,打枣的日子,那才叫一个天伦之乐,但今天,还能找到吗?

 

所以,别他妈逗了。


老北京人不会觉得自己有五套房就牛逼(况且,不是每个老北京都有房),真正懂事的,明事理的老北京人,只会感慨,感慨过去的时光回不来了,一个城市的过去,说没就没了。君不见每年沙尘暴来袭之际,多少人想念梁思成。

 

所以,北京终究是北京人的北京,这句话,挺操蛋的。


你丫告诉我,老北京眼中的北京在哪里?

 

所以,我想和《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递一句话,如果你能理解,什么叫根脉,什么叫祖辈,你大概就不会认为老北京人觉得有五套房就特牛逼了。


我见过很多北京的孩子,00后,甚至10后,从小就在恶补过去的老北京历史,但他们完全是陌生和无感的,这样的疼痛,或许,要比所谓5套房的资产,沉重很多吧。

 

配合阅读:向每一座有骨气的城市致敬


每个城市,都在经历生死,北京,并不例外


(四)


说完老北京,说外地人。


我15年前离开家乡,来了北京。

 

如果你问我,北京对我打击最大的是什么?


我或许会说,老子15年前忽悠到北京的群牛人们,自杀的自杀、回家的回家。


请《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别笑,听闻你是写作圈的,当年我们这些人,或许随便找几个,你都要拜为师爷。


别的不说了,目前红遍中国的好多影视作品的小说,就是那帮老先辈们写的。知道我的人会知道我说的是哪些人。


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成为世界顶级艺术圈的大咖,例如曾经圆明园画家村那些,他们另一些,目前也是很多影视公司背后的大佬。


这么说吧,怕大家不理解,事实上,在北京活下来的那些外地人,都很牛逼。


金融圈、娱乐圈不说,只拿文化出版权为例,外地人还是很牛逼的。


所以,我也不知道《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所描述的外地人的悲惨境况,到底是哪些人,当然,如果你只是为了吸粉的话,我会提醒你一句哦:小心吸回来的都是弱到爆的吐槽者,简称:垃圾人。

 

回到主题,外地人在北京没有优势。


所以,北京,是一个擂台,虽然《绣春刀2》讲故事出了问题,但北京确实如《绣春刀2》所说的修罗场。

 

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城市,都需要你挤破头脑才能在整个城市驻足。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土地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养老资源甚至休闲旅游资源、公共文化资源,所以,你务必要明确一点就是: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提供每个人都满意的一切。


衡量一个城市的优质与否,首先看城市的机制,如果这个城市的机制是相对合理的,那么,剩下的一切,就是看谁有真本事了。

 

所以,北京,既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也不是不可能成为外地人的北京。


对了,别用你LOW逼的想法去挑拨大伙了。


今天,外地人和老北京人,都是北京人。


(请把这里的北京,替换成上海、深圳、广州等任意一座城市,地图炮什么的,真的太过气了)

 

我见到太多积极努力的人,我可能去了假的北京


(五)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转了那篇文。


大家都在追问:北京,真的是你的归宿吗?

 

我觉得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首都,一切都是个人选择。


你不能既看重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埋怨北京的不好,毕竟,我在第二段已经说了,任何城市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试错,摸索,寻找方案。


在过去15年,我也见过一些市长,我就没见到有一个市长可以拍着胸口说自己的改革一定行的,不是他们不努力,不是他们不兢兢业业,而是因为,整个过程漫长、艰辛,并且如履薄冰。


因为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引发蝴蝶效应,你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便利,也将影响到另一部分人的日常习惯。


所以,最终,任何发展和改革,都需要平衡点。

 

作为个体,或许,问题不是“北京真的是你的归宿吗?”


而是:你真的有能力让北京成为你的归宿吗?

 

作为外地人,你有能力活下来吗?你有能力像老北京人一样爱这个城市吗?你有能力去服务好北京人和外地人的朴素需求吗?你有能力保护这个城市吗?你对北京的未来有招吗?你能让北京的国际地位再提升好几个等级吗?你有在不顾一切地去保护老北京的文化传统吗?你有让更多人理解北京并热爱北京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有能力。


那么,北京注定是你的归宿。

 

而如果你回答含糊不清。


那对不起,别特么问我北京是不是你的归宿了,而你应该想想,到底哪个城市才是你的最终落脚点。


对不起,我们很爱北京,我们是这个城市的守护者


(六)


与其说《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不如说,北京,有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

 

我不知作者所谓的“假装生活”是怎么定论的。


在我眼中,你每天如果呼吸、吃饭、睡觉,你就是活着,或许,作者应该想说的是,很多人没有去“享受生活”,或者,很多人没有用生命去感受生活。


但怎么理解,好像也不对。


这一点,不怪我,是和原文作者暧昧不清的风格有关的。

 

在我眼中,生活与活着最大的不同,就是热情、希望、梦想,和认真的工作。


我在所谓“不白过的人生”,无非追求一种“丰碑感”这篇文写过,生活和活着的最大不同,在于信仰和个体能量的激活。


事实上,我见过很多人的认真,虽然这个城市不是那么让他们满意,但他们却是很认真,他们从来不对北京失望过,而是积极寻求更优质有效的解决办法。


所以,我也曾经在我们无家可归,却全球热恋、拥抱与爱|“这很酷,这是未来。”为什么说,印度与日本是中国的两面镜子? 这两篇文章里提到了:


我对年轻一代的期盼。

 

我是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我写不出太残忍的话。


所以,比起说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我更愿意说:在我眼中,北京,有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他们很不容易,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

 

这些坚守北京、留驻北京的人,没有一个是对北京失去信心的。


而那些天天抱怨却不曾离开的人,本质和立牌坊的婊子没区别。


所以,我最想说的是:


恰恰是我们还能爱这个城市,恰恰是我们选择继续生活在这里,和糟糕的气候对抗,和拥挤的交通对抗,和笨拙不堪的城市病对抗。


所以,这个城市,才依然有希望。

 

毕竟,人在,一切都在,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因此,我恰恰觉得那些愿意把生命浪费在北京的人、那些把青春献给北京的人、那些愿意在北京生活一辈子的人,那些有骨气的老北京人们,简单、清澈,又可爱。


因为他们心中始终坚信城市会有好转的那一天,他们日以继夜地体验着这个城市的变化,他们与这个看起来有点老却等待重新复活的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虽然偶尔吐槽,但依然马不停蹄地希望这个城市好点,他们始终期许着和等待着一个很远或者很近的未来。

 

所以,有什么比与这个城市同生死更让人觉得骄傲的呢?


这样的骄傲,来自一种底气。


这个底气就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再他妈糟烂,北京再差,依然有人用100%的热忱投入这个城市的建设中,用100%的能量维护这座城市的体面与尊严。

 

只不过,在每一个深夜无眠的夜里,我们总是自己给自己鼓励。


生怕,稍微一松懈,这个城市的新生之光就来得要晚一点。


我们特么就是很爱北京,怎么了?

 

没有人可以定义个城市的未来,因为未来很年轻


最后的最后,想说,任何城市都有阶层。

 

这个时代的混乱,恰恰是因阶层的不同而造成。


任何以偏概全的观点,都有着天生的逻辑漏洞。


我说的阶层,不是那些LOW到爆的社会层级划分,什么屌丝、精英、中产、权贵。


我说的阶层只有三类人。

 

第一类人:抱怨者,轻易被陌生人操控情绪的大多数。


这类人,成天除了抱怨,浪费时间的吐槽,基本既不会为自己创造价值,也不会主动去解决生活现状的问题,他们只会吐槽吐槽吐槽,抱怨抱怨抱怨,然后不断问身边人,靠,你说未来这么残忍,这可怎么办呀?


这类人,需要心灵安慰,但没有人,有义务,安慰他们。

 

第二类人:练习者,通过现象看本质,审判合理性,学习中的训练者。


这类人,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们还在吃瓜群众和高智人群的左右摇摆中,一边学习,一边研判,很努力,却需要方法。


这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瞎忙,有时候,过分理性怀疑主义会让他们行动过慢。

 

第三类人:跃升者,立足当下,对话未来。


一般而言,高智商的人,都是跃升者,别他么信什么阶层固化这类泼冷水的话,说什么“阶层固化”的人,只想你不思进取。而跃升者就是,我要起来,你不让我起来,我就干飞你,总之,我要起来。


对跃升者而言,方法一定比困难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以,你是第几类人定义了你在北京第几类阶层?


所以,《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这类文,到底是写给哪一类人看的?


还有就是,致《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


如您所说,既然老北京人那么多问题、外地人也那么艰难,那么我觉得北京的市场很大,只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能创造出一家独角兽公司,所以,如果你有能力,应该更要感谢今天那么多的不满意。


只有不让人满意的时代,才能孕育出伟大的产品。


所以,你的观点呢?有吗?


默默把《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作者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单:)


我是小日,比心,爱你。


吐槽北京当下的人,真该看看下文,看看一个艺术家是如何绝处逢生的。


她那么美,每个人都想抚摸

(↑点击阅读)


陈粒老师:《我在这里》



(推荐人/乱云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