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了没
社会有学问,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了没

第一次承认恨父母,我哭了

社会学了没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12 21: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

作者:冯雪娇 卢悦

来源:心之助 ID :luyuexinli

编辑:

长安

社长说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有些事情不要苛求他们。


第一次承认恨父母,我哭了


小时候,我爸曾不只一次对我说:再XXX就摔死你!


当然,他真的曾隔着几米把我疯狂地摔床上好几次,就因为晚上他们要把我锁家里,我很害怕,希望和他们一起出去。


上小学考试得了第二名,兴高采烈拿了第二名奖状,飞奔回家,我爸却说:拿了第二还有脸说!

父母曾想要领养一个男孩,还对我说:“如果你对那个男孩不好,就把你扔出去。”

家,本来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但对很多人来说,却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即。


恨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


《当怪物来敲门》里的小男孩康纳,宁愿选择去死,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心中对母亲的诅咒。

他每天都活在母亲 随时 要病逝的恐惧中,他实在是受不了了,所以他宁愿妈妈能马上死去,这样就不用再担心受怕了。

他太害怕,所以生发出“希望妈妈马上死去”的这种想法,但并不代表他真的希望妈妈死去。

即便如此,他仍旧不肯原谅自己有“希望妈妈马上死去”的想法。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通常会把怨恨父母,视作一件最卑劣的事。

其实,恨的情绪很健康。 恨父母,很正常。不健康的是,我们不允许“恨父母”的情绪存在。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恨父母”的情绪,我们就很难穿越“恨”,走向爱。

当康纳最终接受了自己恨母亲的情绪,他终于可以面对母亲的离世。母亲临终时,他终于可以将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意和不舍表达给了母亲,平静地完成了与母亲的分离。


当我们穿越心中所有的情绪,才能抵达内心深处,遇见爱。 接纳“恨”,才能表达爱。而未被表达出的“恨”,会转化为对自我的惩罚。我们会通过使自己不幸福来报复父母:看你们对我做了什么!


前段时间,我再一次看了柴静对周星驰的采访,当柴静问到结婚问题的时候,星爷说了一句令人十分心酸的话: “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电影里的星爷充满无厘头,搞笑十足;现实生活中的星爷孤独、敏感。其实, 无厘头,只是他应对恐惧的防御

小时候的星爷,成天要面对父母的吵架,一言不合还要当着孩子面打上一架。 “他们其中一方,会不会被打死?”这是小孩在面对父母打架时最常见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星爷的办法是,把眼前凶狠的男女想象成卡通人物,即便一拳被打倒,他们也不会真的死掉。这是星爷无厘头的来源,是从小保护他不被恐惧吞噬的保护伞。

为什么你们要在我面前打架?!


为什么你们那么自私不考虑我的感受?!


我恨你们!

如果我们能够允许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也许我们便能允许自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而哭不出来的泪,会憋成内伤。


我们最大的内伤,便是惩罚自己不去幸福。 本该在孩童的年纪,享受做一个孩子的权利,然而,我们却背负了太多东西。


是时候,卸下来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能原谅自己

我多年参与自救行动,起初的对象是自己,后来是作为他人的指导者,我开始领会,修复过程的核心是原谅自己,这一点是最根本的。 ——黛比·福特


求助者莉莉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深受焦虑的困扰。在她焦虑症状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刀,都不敢靠近。一切锋利、危险性的事物,都会引发她的焦虑。

后来,莉莉 开始进行 内在工作疗愈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焦虑症状,或者说, 一切 心理问题或者创伤的修复障碍,都来自我们不肯原谅自己。


焦虑,是对将要发生事件一种过度危险化的解读,是我们高估了事件后果的表现。 焦虑指向着未来,但焦虑的形成主要来自过去的经验世界。


当回溯起自己的焦虑与过去经验的关系,莉莉谈到了与父亲的回忆:


记得有一次,我坐在沙发上玩游戏,奶奶突然回家,父亲让我去把饭菜给奶奶热一下,我当时贪玩,随口说了一句,「等一下,等我这盘游戏玩死了,我马上去!」我还没回过神来,父亲几个大巴掌已经狠狠地甩在了我的身上。

在我记忆中,每当面对父亲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好像在悬崖上行走。我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 又会暴怒,我不知道我的哪一件事情又会做错,遭到父亲的惩罚。


成年后的莉莉,总会把一件事情的后果严重扩大化,总觉得做了一件事,很可能伴随一些毁灭性的后果。 而这样的经验世界,和莉莉早期与父亲的经验世界不无关系。

创伤带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来自我们会陷入的一个思想死角,也就是我们通常会有的一个想法: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一定是我哪里有问题。



当孩子有了不良言行,其实这是一次很好的正面引导的契机,家长可以通过这次机会去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反思自己言行的能力。 而绝大多数父母采用的是辱骂、暴力的方式,这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孩童创伤的最主要原因。


面对来自父母的惩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这种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只会单纯地认为:一定是我有问题吧?否则我为什么凭白无故遭受惩罚?

莉莉在创伤修复过程中,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 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这是一件关于他(父亲)的事。 即莉莉父亲的情绪失控,是父亲的性格和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莉莉的问题。

一旦我们形成不肯原谅自己的心理模式, 一旦“一切都是我的错”生长于我们的潜意识中,成年以后,我们便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很多自我伤害的行为。


意识到我们所受的创伤并不是我们的过错,这是很多心理治疗产生效果的最关键环节。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医生西恩不断地告诉威尔,这不是你的过错; 心理电影《凡夫俗子》里的康纳德原谅了自己——“自己侥幸活了,哥哥死了”,得以救赎。

原谅自己,意味着我们开始明白,并不是因为我不好,才会发生那些“恐怖”的事。 也只有我们在原谅自己之后,才能停下自我攻击。

当我们放下自我攻击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开始爱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鞭打自己,使自己 活在恐惧和卑微之中。

不要在过去和痛苦中找存在感

创伤修复,除了原谅自己以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 放下对过去经历的执着。

如果说,原谅自己意味着与过去生活的告别。那么,放下对过去生活的执着,便是我们走向未来生活的必要途径。

在莉莉的故事中,她有一个可怕的父亲,这导致她成年后极度缺爱。她的不安全感,不断让一个又一个心仪男士离她而去。


由于长期受父亲负面情绪的影响,她变得焦虑,这种焦虑影响到了她日常生活——从吃喝到睡觉的各种问题。

而莉莉的妈妈却与莉莉的故事版本大相径庭。母亲这样形容女儿的成长:


我这个女儿算很幸福了,家里条件再不好,都先满足她,从来没让她饿着冻着。从小到大都送她去最好的学校,每次都要交择校费,我们也没心疼过。


别人家的父母老把孩子管着,我们家算很开明,从来都是她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从来都支持她。我们对她没啥要求,她好就行,只要她偶尔回家看我们一次就行。

在这个故事版本中,我们看到,莉莉是一个如此幸福的小孩。 到底,谁的故事版本是真的?


其实,都是真实的。 我们的经验世界本来就是主观的,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相信自己的故事版本,而忽略了其他角度去解读我们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版本如此执着?

因为我们在其中获得了存在感。至少,活在我们的故事中,解决了三个引发存在感的焦虑性问题: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要到哪里去?

当我们活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中,我们以受害者自居,这个身份可以帮助我们去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

我恋爱谈不好很正常啊,我从小就缺爱;


我工作不好,没什么自信,很正常啊,我从小就没被人鼓励过;


我很懒,很正常啊,因为我爸妈总给我高要求,实现不了,我就什么都懒得做啊;


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故事版本,除了是 因为人性,天然地想要待在舒适区 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


我们拒绝开始新生活 我们不敢去实现自己;我们不愿意使自己快乐,快乐仿佛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黛比·福特在《阴影,属于你的生命礼物》一书中,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不能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想要的,就可能对某人或某事心怀怨恨。


如果我们没有实现心中的全部愿望,我们会在某个方面自虐。


如果我们开始努力去实现心中的每个愿望,我们就用不着去证明他人是错误的。


当我们放弃受害者的权利,我们就会理解我们的父母非常好,他们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道理。


我们的个人故事「痛苦、抱怨、不满」经常成为我们不展示最强大的自己的借口。

想一想, 如果跳出我们自己的故事版本,我将成为谁?如果放弃我们自己的故事版本,我害怕失去什么?当你得到答案,也许就能解锁,多年困扰的事情。


在莉莉的治疗后期,她已经丢掉了很多自我攻击的方式。 以前的莉莉,总是被自己这样的声音困扰:


他怎么还没回我信息?我一定是又说错话了,Ta一定认为我是一个傻逼,我就是一个大傻逼;

这次升职,她们肯定会嫉妒我,会伤害我,我要做好全力反击,我身边处处都是敌人,我是个弱小的人。

来到我的城市也不来找我玩,我肯定是个不重要的人。

现在的莉莉,不再执着自我攻击的模式,而是:

前两天工作半天都没有出成绩,心里开始批评自己“你真没用”。当我放下头脑中批评的声音时,我感到好轻松啊!今天我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居然自动出来了!这种感觉真好。

我的内心总是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负面的、阴暗的、怀疑的,一种是充满爱的。 我发现那些负面的声音是从我内心的表面一层发出来的,而爱的声音则是从内心深处。我应该多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当我放下“我总是那个最受伤的人”的时候,我学会去看见他人,去理解他人,当因为我对别人的关注和帮助,而使别人感到快乐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我应该想想我能为他人带来什么,而不是他人如何来为我负责。


莉莉从过去的自我攻击、自我伤害模式,升级到了从内心深处发现力量和智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智慧本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疗愈自己的力量。 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宝藏。

愿你在穿越荆棘的道路上,有阳光相伴,愿我们有幸相伴同行。


作者简介:冯雪娇,文学学士、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心理讲师、心之助资深作者。常住地成都、香港。旅行者,火锅控。爱阅读、爱写作,伪文青、纯逗逼。


1

社长问:

有没有哪些时候你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

留言区等你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墨香中华  ·  林风眠100幅高清作品(珍藏)
8 年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为什么设计师不会生气?
8 年前
十点读书会  ·  实现了梦想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