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电
商
领取
《1000份电商运营干货案例》
作者 |
张逸 报道 | TOP电商
4760亿身家的中国首富张一鸣又对贪腐下手了。
昨天
(3月31日)
,抖音集团发布2024年下半年反舞弊通报。
通报称,2024年全年,
共有39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集团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024年下半年,
有14人因商业贿赂、职务侵占等舞弊行为被移送司法处理
,2024年至今,
共将23家合作方列入永不合作主体清单。
图源:微博
通过观察发现,通报列出的案例堪称“职场贪腐教科书”。
有人“高价合作”套取公司资产,有人收好处费给商家开绿灯,甚至还有人组团侵占补贴、收礼收卡收现金,连高端招待都不放过。
比如电商前员工徐某,离职后仍伙同外部人员以远高市场的价格开展业务,赚得盆满钵满。目前,徐某已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生活服务部门的赵某更“会享受”,一边收受好处费一边收高档礼品,还让要求商家用高端的饭局来招待他。目前,赵某同样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
通报一出,舆论哗然。
有人说这是“刮骨疗毒”,也有人感叹“大厂反腐,越抓越狠”。
其实,张一鸣的反腐行动早有先例。
2023年全年,字节曾通报177起舞弊案、136人卷铺盖走人,反腐力度堪称互联网界的“狂飙”。
2024年4月份,又通报了61起案件、4人刑事立案、32人虚假报销。
彼时,字节还因“工卡门”登上热搜:
一名前员工把工卡借给外部人员混吃混喝21天,侵占公司食堂490元,最终这名员工被辞退。
图源:安徽商报
到了8月份,字节又查处125起违规案件,88人被开除,17人进了局子,电商、生活服务、技术研发等部门无一幸免。
11月5日,字节发布内部通报称,共103人因违法违规行为被辞退
(含外包及实习生)
,其中11人因涉嫌构成刑事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在此次的通报中,字节还特意披露了受到关注的实习生破坏模型训练事件。
......
看到这,或许会有人问:字节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反腐上瘾”?
答案就三个字——
钱难赚
。
过去跑马圈地的时代,大家忙着抢市场,对“小贪小腐”睁只眼闭只眼。
如今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每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
抖音2024年财报显示,
其广告增速已从巅峰期的三位数跌到15%
,电商虽然势头猛,但利润率被拼多多、淘宝挤压。
这时候再不“挤脓包”,继续将成本全转嫁给用户,平台生态迟早崩盘。
更深一层看,反腐是组织进化的必经之路。
抖音员工如今超过10万人,业务横跨30多个国家,如果不用“零容忍”的铁腕镇住“大老虎”“小苍蝇”,迟早成为贪腐的重灾区。
去年5月份,央视《法治在线》就报道称,杭州某电商平台员工王某利用审批职权,与亲友及8名中间人勾结,
非法获利超1.3亿元,其中个人受贿达9200万元。
图源:CCTV13
另外,这种“自曝家丑”的操作,看似伤面子,实则赚里子。
一方面,合规经营是全球化企业的生死线,尤其是TikTok在海外面临严监管,内部“干净”才能少踩雷;
另一方面,反腐成了大厂“价值观”的试金石——你看,我们连自己人都敢抓,合作方还能不放心?
当然,字节在反腐辞人的同时也在改变招人限制。
今天
(4月1日)
上午,就有消息称,字节跳动近期召开内部政策会,要求招聘“突破经验依赖”,
不止招经验丰富的人,也要多招毕业不久的优秀的人。
另外,今年计划将毕业三年内青年人才招聘量扩大一倍,三
年以上社招占全年社招比例保持在70%。
图源: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互联网大厂的反腐早已“卷”成了修罗场。
腾讯在今年1月16日发布的2024年度反舞弊通报中表示:
2024年全年,腾讯反舞弊调查部共发现并查处触犯“腾讯高压线”案件百余起,百余人因触犯“腾讯高压线”被解聘。
其中,
二十余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35家企业被列入永不合作主体清单。
与抖音不同的是,腾讯并未隐去这些贪腐员工和永不合作企业的名字。
图源:阳光腾讯
美团则把93名员工送进监狱,还搞出了“阳光职场”举报平台,鼓励员工“互相监督”。
阿里更狠,当年的蒋凡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虽未涉及刑事,但“挥泪斩马谡”的姿态赚足了眼球。
更有媒体报道称,自2012年至今,阿里内部因“反腐”而牵涉的员工多达数百名,因贪腐而落马的高管更是不下7位。
这些高管涉及了
原阿里文娱大优酷总裁、阿里音乐CEO杨伟东,原CEO卫哲,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原阿里人力资源部副总裁王凯,原阿里影业副总裁、淘票票总经理孔奇
等。
相比之下,抖音的“狠”在“连坐式”打击:
对于疏于履行监管、审批等责任的管理者,公司将追究相应管理责任;对于触犯刑事法律的员工,公司将默认追究涉案员工直属上级的管理责任
(管理者主动发现并上报违法违规情形的除外)。
写在最后: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的江湖,从来不止有光鲜的PPT和估值神话,还有无数暗流涌动的利益交换。
抖音这次“自揭伤疤”,看似残酷,实则是对商业文明的一种敬畏。
当然,也有人质疑:“抓了这么多人,制度漏洞补上了吗?”“反腐会不会变成公关秀?”
这些问题,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至少,当一家企业敢于把“家丑”外扬,当一场风暴从个别案例升级为常态机制,我们或许能多一分期待:那个靠“潜规则”躺赚的时代,终于要落幕了。
毕竟,阳光底下无新事,但总得有人先撕开一道裂缝。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添加备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