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
美国在矿产协议中要求乌克兰将未来矿产收益的50%投入到
美乌共管基金
。有观点认为,这是特朗普把调停冲突“生意化”的一个标志,您怎么样评价该协议对乌克兰主权和俄乌和谈进程的影响?
肖斌:
目前,具体协议内容没有完全公布,我们可以从
国际法
的角度来看这份协议对乌克兰主权的影响。第一,
关于主权原则与资源管理权的问题
,在国际法框架下,国家有权自主决定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收益的分配方式。如果该协议的内容没有得到乌克兰国内选民和最高议会的大力支持,这可能被视为是对其资源主权的一种约束。
第二,
关于契约自由与国际合作的问题
。从契约自由的原则上来看,各国都可以通过协商制定合作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如果协议条款透明且符合法律程序,那么这是合法的,关键在于协议是否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是否能保护乌克兰的基本权益。
关于对俄乌和谈进程的影响,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这个协议可能被解读为乌克兰在外部势力影响下做出的让步,
这会进一步加剧俄乌双方的分歧和争议。对于乌克兰而言,这是获取国际支持和资源开发资金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也可能使其谈判筹码减弱。
这项协议的长期影响还是要取决于后续执行的透明度、各方的政治博弈以及国际社会对协议合法性和公平性的解读。从最近的消息来看,
乌克兰担心这个协议可能会影响未来加入欧盟
,这份协议还在讨论中。
主持人:
特朗普任命了乌克兰和俄罗斯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后,这是否可以表明
美国试图通过这类人事的安排来强化对乌的控制
?由于俄罗斯方面的反对,凯洛格之后只负责乌克兰方面的事务,
美国为什么会对俄罗斯做出让步呢
?
肖斌:
这两个问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首先,凯洛格在外交和军事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这次任命更多体现的是对其专业背景的认可,并非是通过人事的安排对乌克兰实施额外的控制。
俄罗斯的反对是一种策略,美俄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战略利益上的分歧,这不是一个人事安排就能解决的。这并不是美国的让步。我认为,
特朗普在用不同外交风格的人去试探普京及其团队的底线
,而且凯洛格和之前几次去莫斯科会谈的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的办公室离得很近,双方经常沟通和协作,只不过是台前和台后的区别。
主持人:
很多人都认为特朗普对乌克兰施压很多,但是并没有对俄罗斯施加同等的压力,反而释放了很多友好的信号,这会不会俄乌停火会有负面的影响?
肖斌:
相对而言,乌克兰是更弱势的一方,特朗普施加压力让乌克兰让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俄罗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优越感。
特朗普想要通过对俄乌不对称的施压措施,打破原有的平衡,从而寻找谈判机会。
普京的策略也很明显,相当于在美国面前吊了个胡萝卜,比如30天停火协议就给了特朗普希望,却达不到。
在拜登执政时期,普京的姿态比较低,现在已经慢慢往高姿态发展了,因为他知道特朗普比他要着急。
俄方不能接受停火了还被制裁,首先俄方不会在安全问题这一根本利益上让步,其次俄方要解除对俄罗斯几十家金融机构的制裁、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等,
如果无法保证俄罗斯的这些利益,不要说是和平协议,就是30天停火协议都很难达成。
主持人:
特朗普说和普京关系很好,这是一种面子上的好吗?或者只是一种政治资本?目前,虽然关于俄乌和平谈判的动作很多,但没有太大的进展,美国的政策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俄乌冲突会长期的进行下去吗?
肖斌:
在这种高强度的冲突之下,在美俄本就有战略分歧的情况下,特朗普这么说只是一个交易的艺术。
美俄在战略利益上有着巨大的差距。
俄罗斯在特朗普的眼里一直是一个威胁,在特朗普上一任期里,每一次的国家安全报告都将俄罗斯视为战略威胁。
特朗普绕开欧洲直接与俄罗斯谈判的做法也反映出美国内部政策的不稳定性,这更会激发俄罗斯对美国未来外交政策的防范。俄罗斯更重视美国整体的政策走向和长期的战略布局,而并非和某个领导人的个人关系,
未来可能会在“暂时的缓和”和“再度对抗”这两种状态之间相互交替,从而形成一种搁置式的冲突状态
,就像 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之后,乌东的顿涅斯克和卢甘斯克地区。这种搁置式的状态,主要是局部有停火,但是矛盾没有解决,并伴有周期性的升级。
主持人:
乌克兰方面释放出了同意举行总统选举的消息。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表示:“泽连斯基的处境非常艰难的,他应当清楚,自己终将会被逐步消耗。”这是否意味着美国迫使乌克兰重新选举总统?
肖斌:
我不认为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美国在迫使乌克兰重新选举总统。
各方对局势的评论往往都是带一定的主观性的,威特科夫的表述可以被理解为对当前局势的一种判断,但这并不等同于美国要刻意推动乌克兰领导层更迭。乌克兰总统选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乌克兰国内政治、社会及其法律程序的稳定性,而不是简单的外部势力扶持或干预。当然,外部势力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乌克兰内部的民主机制以及民众的意愿还是占决定性的因素。
主持人:
欧洲近期提出了应对俄乌冲突的新战略,即“四步走”方案,方案包括向乌提供军事援助等,欧洲的“战略自主”能否改变俄乌冲突的走向?您认为欧洲的强硬的姿态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还是抵制美俄“瓜分乌克兰”的计划?
肖斌:
战略自主是欧洲人这两年才提的
,我认为,这种战略自主不能改变俄乌冲突的走向。
有几个关键数据可以支持我的观点,第一,从欧洲的战略空运能力逊色于美国,比如重型运输机的数量远远低于美国,因此在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投送物资的时候,依然需要美国来帮忙;第二,欧洲的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也逊色于美国;第三,欧洲的核力量规模有限,即使法国可以用核武器保障欧洲的集体安全,但欧洲依然无法有效遏制俄罗斯。
欧洲的强硬姿态更多的是从自身安全来考虑,
欧洲要确保乌克兰不被俄罗斯运作成一块扩张势力的跳板。
如果俄罗斯把乌克兰控制了,那北约东翼这一部分就暴露了,那么欧洲花费的军费或是战略支出可能远远的大于目前。
主持人:
欧洲计划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但是需要美国提供军事保护,那如果美方拒绝的话,这意味着
欧洲的出兵承诺只是政治姿态
吗?那此类行动是否会
引发北约和俄罗斯的直接对抗
?
王加特:
欧洲提出的“维和部队”存在几种可能性。第一种,这些部队被部署在乌克兰境内一些战略地带,不以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为目的,而是以其他形式存在,比如后勤。第二种,这些部队被部署在非战争前线地带,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乌克兰提供军事作战支持,最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被派往乌克兰西部,从而让西部的乌克兰士兵能去前线作战。第三种,这支部队被部署到前线地带,并且是以“防止冲突、维护和平”为目的。
如果“维和部队”被部署到最前线,那将是最危险的情况,因为欧洲与俄罗斯对于 “一些行为到底是维和还是直接协助/加入乌克兰作战”的界定是有差异的。即使欧洲的初衷真的是维和,但终究是
北约成员国的军队出现在俄罗斯家门口,这就是直接把俄罗斯最大的担忧,也是导致俄乌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变成了现实。
如果真是这样,北约和俄罗斯的直接对抗的可能性肯定大于当下,但是,这种形式的维和部队出现的可能性是最小的。第二种情况也完全有可能被俄罗斯解读为“欧洲介入并参与作战,对抗俄罗斯”。
第一种最有可能,其实这个计划的提出者之一马克龙已经明确表示,这些部队是“保证部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维和人员,其实从名字上已经把这个出兵的性质弱化很多了。
我认为从结果来看“出兵承诺”可能是政治姿态,但从初衷来说也许并非如此。这也符合马克龙在处理跨大西洋关系、美欧问题、俄欧问题一贯的调性:总是前期构建一个听起来很漂亮的战略框架,但下一步填肉时发现填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