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杂志,倡导文化重建,共同思想未来,精心为您提供深度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以军“屋顶抛尸”视频曝光,白宫回应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扛不住了!美联储降息 ·  4 天前  
卢克文工作室  ·  IBM的三次兴衰 ·  5 天前  
卢克文工作室  ·  鲨疯了!3000多欧洲七星级酒店100%羊毛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纵横

“只此一条, 印度便难复刻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  · 公众号  · 国际  · 2024-09-23 19:47

正文

↓ 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设置星标 ↓ 

防止内容走丢

《文化纵横》2024年8月新刊发行
点击上图或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纵横》邮发代号:80-942

阿绍卡·莫迪(Ashoka Mody)

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

普林斯顿大学退休教授

✪ 杨倩 毛克疾 (编译)

南亚问题研究小组

【导读】过去十年来,印度的崛起重塑了地区和全球格局。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到2027年,印度将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那么,印度的经济前景究竟如何?

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察视角: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工人——短缺仍困扰着印度。当前,印度还未获得全球经济大国地位,但莫迪政府却已然陶醉于大国幻想之中以“自力更生”“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向印度工业化急需的中国工程师发放签证。作者认为,莫迪的自大将导致印度的发展前景堪忧。中国、韩国等二战以后实现工业化起飞的国家无不如饥似渴地吸收海外资金、技术、人才,但度如今不仅国内人力资本储备远弱于中韩当年水平,还错把愿景当现实。事实上,印度的制造业出口还在持续走低,庞大的人口基数难以转化成劳动力优势从中国角度看,完整、准确、全面评估印度工业化前景尤为重要。一方面,不能轻视印度作为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巨大地缘经济潜力,另一方面,更不能高估印度的现实能力和水平。毕竟,更多时候,正是印度决策者的自大、短视和迷信断送了原本充满希望的工业化之路,对印度经济起飞造成了最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在客观上,这践行了印度内外之敌敢狂想而不敢实施的“壮举”。

本文编译自《印度教徒报》(The Hindu)2024年7月30日文章,原题为《The problem with India’s blocking of the Chinese》,图片来自作者专著《破碎印度(India is Broken)》, 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幻想大国崛起的印度,

做了个可能肠子悔青的决定

印度政府已承诺向中方技术人员发放更多签证,因为大批印企正无比热切渴望来自中国的技术支持。印企间流传着“印度工厂管理层和劳动力相较他们的中国同行还存在‘巨大技能差距’”的说法,这甚至获得印度工业和内贸促进局(DPIIT,译者注:这是“印度制造”倡议的牵头部门)秘书拉杰什·库马尔·辛格(Rajesh Kumar Singh)的认同。正如一家总部位于韦洛尔的鞋企所言,“中国技术人员‘高产且高效’。同样条件下,他们可以用我们生产100件产品的资源生产150件产品。”印度工程出口促进委员会(EEPC)主席也呼吁印政府向中国技术人员发放更多签证。

印度贸易出口增长乏力,而中国增长明显(1948-2020年数据,各国占世界出口的百分比)

从鞋类、纺织品到机械工程和电子产品,印企自华购买相关生产设备,但如若没有中方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机器就无法获得高效利用。印度各大产业联合会、工业协会的高层也反复提醒印政府官员:很多机器都在闲置,且出口订单也难以完成。甚至连高塔姆·阿达尼(Gautam Adani)这样的印度顶级财阀,其麾下的太阳能工厂也在等待中国技工获得赴印签证。

官方公开承认印度存在巨大的技术赤字。这一表态非同寻常,令人印象深刻。少有人如此明确指出,即使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大量专业技术。过去 40 年里,中国正是不断打磨这类技术才跻身全球制造业中心。同时,中国的人才成本也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然而,尽管印度政府几乎不对外国专家施加任何限制,但却总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专家赴印。这已成为一个难题。印度必须跳上全球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快车,而中国恰恰最有能力帮助印度在最基础的“低技术”产业中站稳脚跟。

然而,由于印度政府践行对华放宽签证的承诺仍非常迟缓,现在是时候敦促印度政府对印度糟糕的教育事业采取行动了——这是真正的问题根源。尽管国际舆论大肆宣扬“印度经济”,但世界并不会等印度太久。印度如果没有外国技术援助,并大幅改善国内教育水平(这对中国也成立),那创造大量就业的经济繁荣就是水月镜花。

(欢迎关注编者公号,获取南亚研究最新资讯)

签证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公民2019年获得约20万份赴印签证,但在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对华发放签证规模急剧萎缩。2023年,印度对华发放的签证数量已降至2000份。“安全导向型思维”在印度已然根深蒂固。到2024年,哪怕是区区1000份面向中国电子行业技术工人的签证也因“严格审查”,纷纷被卡在“审批流程”中。

尽管印度商工部官员已释放积极信号,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内阁部长却泼冷水道:“中方技术人员和商人只有经过审查,且确保不违反旅行条件后,才可能获得签证”。显然,要是坚持搞审查,那释放再多的积极信号都没用。

强硬的国家安全论调很容易披上“自立印度”(Atmanirbhar Bharat)的华丽修辞,声称“印度制造业已步入自力更生的‘黄金时代’”。当印度经济增长越发依赖海外技术支持,特别是中国技术的时候,印度官员却没有意识到“自力更生”一词反而更具讽刺意味。

印度城市非但没有成为生产力增长的引擎,反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落后于GDP的增长。

国内外知识技术结合

东亚经济史告诉我们,尽管海外知识与技术至关重要,但只有配以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内劳动力,才能有力激发经济发展动能。由于印度教育薄弱,引进外国知识与技术才显得尤为迫切。20世纪80年代,韩国企业通过拆解购进的外国设备以实施“逆向工程”。那时,韩国已有近三十年扎实的教育基础,几乎不需要外部人力援助。显然,他们仅靠进口机器设备就获取了可观的国外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历了爆发式的经济发展,尽管当时中国教育基础弱于韩国。然而,正如世界银行1981年的一份报告所预测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高质量,为中国快速发展做好了准备。为了促进国内发展,邓小平派高层决策者出国考察,并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事实再次证明,国内外技术的相互作用力之强大,足以推动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与此同时,印度也建起了更多学校,招收了更多学生。但令人沮丧的是,当时基础教育学业成果的测试结果却表明,“印度学校几乎没有在教育学生”。斯坦福大学的埃里克·汉努舍克(Eric Hanushek),在研究教育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成果斐然。他指出,印度仅有约15%的学生具备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所需的基本阅读和算术技能,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85%。

印度在女孩教育方面落后,且印度教育质量随年级升高而差距逐渐拉大,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好进入大学的准备。

而且中国并未止步于此。2018年以来,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中国学生的表现超越世界最佳水平。连续多年的PISA评估和中国内部评估都显示,中国达到世界一流学习水平的学生日益增加。印度参加了2009年的PISA评估,但因表现不佳而尴尬退出。

“红皇后竞逐”

尽管中国发展仍存在缺点和问题,但其深得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传授的经验精髓。如果要维持原有地位,你就要以两倍于现在的速度奔跑,但如果想要领先,你甚至需要跑的比两倍更快。中国大学在全球名列前茅,在计算科学和数学领域尤是如此。中国科学家在与涉及产业发展的应用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作为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技术方面的全球领先者,中国已准备好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

中国新近崛起的出口实力使其超越印度。

简而言之,中国已处于全球技术前沿——这已引起西方关切,然而他们非但没有改善千疮百孔的教育体系,反而以“不公平竞争”为由对自华进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这一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即使被冠以“产业政策”的借口,也无法解决其教育体系的根本缺陷。

印度和其他国家的精英似乎很难从中国汲取经验。罗希特·兰巴(Rohit Lamba)、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等经济学家不认为印度应该继续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但这显然是错误的。相反,他们认为印度必须发展以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业以增加就业机会。二者合著新书《打破常规:印度未曾走过的繁荣之路》(Breaking the Mold: India’s Untraveled Path to Prosperity)强调,印度虽然要力所能及地发展制造业,但更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这种说法忽视了印度高质量大学教育基本盘极为狭小的事实。正如历史学家穆库尔·凯萨万(Mukul Kesavan)在提及德里大学衰落时所提出的,印度政治高层正在掏空这个国家最好的高教机构。

印度的现实

疫情期间,印度技术类服务出口增长戛然而止。就连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也很难找到工作。许多曾经在班加罗尔从事支持、维护和基本编码等“IT经济底层工作”的工程师,也只能在零工经济中寻找机会。印度的IT行业在2023年提供了500多万的工作岗位,目前这一数据在走低。较之印度10亿适龄劳动人口和6亿劳动力的总盘子,这些岗位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印度仍无法为孩子提供教育,无法为数百万人提供体面工作,但《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仍然预测:印度正在成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然而,印度几乎已然错过了“中国+1”计划的窗口期。墨西哥凭借地缘位置的优势,越南依靠地理位置及人力优势,双双抓住了中国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窗口期”。事实上,外国投资者都在回避印度,印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除了石化产品和化学品以外)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1.3%,甚至低于越南。

20 世纪 70 年代初,韩国受益于货币大幅贬值,印度在“红皇后竞逐”中输给了韩国。

毫无疑问,如果“国家安全”“自力更生”的口号阻碍了外国专家获得赴印签证,哪怕只是一部分,也足以让印度失去另一个重新开始的机遇。由于印度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功能失调,加之卢比升值,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前景将破灭。印度必须解决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不是醉心于全球大国的幻想。全球“红皇后竞赛”不断加剧,印度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而数百万印度人却还在绝望中等待着一份体面的工作。


本文编译自《印度教徒报》(The Hindu)2024年7月30日文章,原题为《The problem with India’s blocking of the Chinese》,图片来自作者专著《破碎印度(India is Broken)》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打赏不设上限,支持文化重建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订阅2024组合)
 订阅服务热线: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早8点至晚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