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桌子先生
来源 |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袋鼠说
传统的鸡娃模式,是不是开始濒临崩溃和瓦解了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们带来收获,欢迎分享和点亮在看。
从来没有想到,清明节假期的一条消息,竟会让打工人和毕业生同时破防。
事件的起因,是中核集团的官方公众号上发布的一条消息:
他们公司在全国10座城市、14所顶尖高校招聘。
然后,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
乖乖,近120万份的简历,这个数字一出来,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如果一份简历是一页A4纸,那120万份简历加起来大概有100多米,相当于一座40层左右的高楼,比肩一座埃菲尔铁塔。
10个HR筛选这些简历,不夸张地说,最快都需要400天。
可是,每一份简历的背后,凝结的都是大学生十几年苦苦求学的心血。
那么,这个让人挤破脑袋的中核是究竟是什么单位?
它是响当当的“国字头”,能源领域的巨无霸,稳定、体面、待遇好,这一份工作,在当下这个严峻的求职市场里,是多少毕业生眼里的“香饽饽”。
但,他们今年招聘的岗位有多少呢?
据媒体报道,今年,中核集团约有1730个岗位缺人,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
千里挑一,竞争之激烈,不亚于考公。
而他们的官网,也大大方方地将这个数据展示了出来,后面还配了一个满眼星星眼的表情。
也许,企业也是在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炫耀他们的实力。
“看,这就是我司的实力,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来!”
但实不相瞒,这一份“凡尔赛”,却让人觉得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00后吃尽时代黑利”这句话,再一次被具象化。
无数大学生头悬梁锥刺股,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终于考上了一个本科,但万万没想到,他们连这120万分之一都很难够上。
就算你毕业于211,985高校,但在残酷的人才市场里,你仍然不过是被挑挑选选的对象。
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什么叫“天下英杰如同过江之鲫”。
你曾以为,翻过高考这座大山,就能看见辽阔的海洋。
但没想到,高考只是人生中的第一座高山,山的背后,还是连绵无尽的大山。
上完大学后,你以为等到的是社会对“天之骄子”的优待。
但没想到,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一次次面试杳无音信,甚至连投递简历的门槛都很难够上。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如今在求职市场上,被蹂躏摩擦。
这种落差,足以让很多年轻人感到绝望。
我们不禁反思、怀疑:
家长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孩子送到大学,结果毕业后,孩子连好工作的门槛都很难摸到。
孩子被打了十几年“鸡血”,刷了那么多年的题,结果一找工作,发现自己连分母都够不上。
曾经的那种“鸡娃”方向,真的对了吗?
02
据统计,这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比去年增长了43万人。
1000多万的大学生涌入社会,但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就业岗位,却是少之又少。
毕业即失业这句话,清楚而残酷地照进了很多毕业生的现实。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父母几十年的期盼,孩子十几年的奋斗,可能到了大学毕业这一年,却又回到起点。
还记得之前那个在“鸡娃圈”刷屏的帖子吗?
一个香港家长,育有3个子女。
在他们身上,他几乎是穷尽了毕生的心血。
老大34岁,她当年成绩并不是很好,父母想尽办法,找各种门路,供她到英国名校学牙医,但毕业之后却根本不想干这行。
目前家里蹲,养不活自己,只能跟父母住。
老二31岁,读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父母一看,老二有戏,于是也让他出国留学,学的建筑学。
毕业之后在香港政府上班,但薪资不高,勉强能够养活自己,目前跟父母挤在一起住。
最小的那个今年26岁。
家人也是将他送到英国去读书。
目前他在澳洲做药剂师,但收入也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一直需要父母给钱。
他算了一下,在这三个孩子的身上,他前前后后差不多花费了6000万。
孩子从小就是在各种培训班中长大,接受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精英教育”,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但可惜的是,即使在他们身上花费巨大,但他们依旧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精英是这样,普通家庭孩子也是这样。
从娘胎里开始规划,从小到大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还要买学区房、学位房,以及陪读等等,足以让一个家庭返贫。
于是,很多家长突然顿悟,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倾尽全力,结局却依然逃不过“烂尾娃”的命运。
许多孩子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踏入大学校门,却在毕业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很难找到工作的尴尬。
看过一个博主的分享:
她跟朋友去东莞的某餐厅吃饭,服务员竟然是一个刚毕业一年的大学本科生。
她大学毕业后出去找工作,找来找去除了进厂打螺丝,就是客服,销售。
并不是说这种工作完全一无是处,而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手上一没人脉资源,二没有过硬的技能和专业,就只能找到刚刚过温饱线的工作。
这是一个学历通胀的时代。
大学生一抓一大把,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各个平凡的岗位,只为养活自己。
这种现象,让我们不禁想到:
传统的鸡娃模式,是不是开始濒临崩溃和瓦解了?
十年前无数家长怀揣美好憧憬,买了学区房、报了补习班、各类兴趣特长样样不落,渴望通过鸡娃这条路让孩子走上人生巅峰。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经过自己一番运筹帷幄,有朝一日等待孩子的,居然是:
灵活就业。
辛辛苦苦求学十多年,花了家里几十万,就差父母露宿街头了,可结果还是很难找到好工作。
在这里我必须声明一点,我不是在教大家摆烂,更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
而是说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时代,对孩子未来教育的规划,也应有所不同。
如果你的孩子对读书和知识有着天生的渴望,那必然不能埋没人才;
而如果你的孩子觉得读书是一种痛苦,你的钱财、精力,如果全部放在提分上,势必只会让双方都感到痛苦。
这个社会在快速变化,像那种“孤注一掷,不做他想,势必要让孩子靠死读书改变命运”的做法,已经渐渐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03
其实,有心的人就会发现,这几年的教育动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双减”,到今年年初开始推行的高中双休,然后是北京中考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实,这种种迹象串联起来,我们不难推测出今后的教育方向: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开始精准筛选了。
我们需要的是天生智商高,理科思维天赋强,身体素质强大的孩子,而不是只靠刷题刷出来的成绩。
现在的很多试卷太灵活,已经靠刷题无法弥补了。
而且现在依然有很多孩子觉得,只要高中时期拼命刷题,就能考上大学,就能在大学里面混日子。
这就导致了一个难题:
尽管每年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顶尖的高科技人才仍然紧缺。
那些靠着刷题背书,上了大学之后懒散的孩子,并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所以,花大几十万补课,让孩子上个大学,这种鸡娃方式的性价比,已经越来越低了。
那么,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
那普通家庭在这种趋势下,又该如何应对?
十个字:
学霸放手干,学渣别硬刚。
学霸当然要努力培养,能走多高走多高,而学渣的话,就真的不要花太多投资,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储殷教授说过一个案例:
他一个朋友是个北京人,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成绩一般。
在北京那样的大环境下,他一开始也是被迫“卷”,给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几乎没有一天时间休息。
可时间久了,孩子实在学不进去,甚至人都整抑郁了。
朋友当下就决定:不卷了!
他不再送孩子上培训班,不再要求他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只要他身心健康就好。
朋友想得开:
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何必费那个钱?
倒不如把钱存着,到时候等他结婚了,给他买个北京的小二居,小家庭温馨和美,也是不错的人生。
比起费尽心思,把孩子卷出一身伤,到最后连月薪3000都够呛,还不如多给孩子存点钱,学一门技术,有本事傍身更符合普通家庭的利益。
新趋势,需要有新对策。
与其执着于“盲鸡娃”、“大投资”,不如降低预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于孩子作为正常普通人的人格的培养、品性的塑造、体质的锻炼上,这才是陪伴他们终身的东西。
不管什么时候,健康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强大的内心,都是一个人身上最稀缺的东西。
若喜欢袋鼠的文章,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