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2017年马上就要结束了,作为数据分析人员,我们也迎来了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报告:年度数据分析报告。当然不同公司会有不同的命名,本质上都是通过公司运营数据总结公司一年的经营表现,内容主要围绕三大方面:展示现状、剖析原因、预测未来。
如果你的数据报告常常被这样吐槽:
……
那往往就是犯了如下几个错误:
逻辑混乱、主次颠倒;信息杂乱,没有重点;数据冗余,信息重复,欠缺归类。
实际上就是你表达思想的方式与读者的理解方式发生了矛盾,而改变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学习金字塔原理,使用金字塔结构进行思考和表达。
一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由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发明的,它是一种结构化思考和表达的艺术,基本原则是: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
而冯唐在《老聃的金字塔原则》里做了这样的概括:“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
“对受众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概括总结得出,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
—— 《金字塔原理》
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议论文时,都学习过“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是支撑中心论点的若干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有论据说明,最后重申中心论点。
分论点间可以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等,但彼此独立,不能包含或交叉。这就是一种金字塔结构。
二 金字塔原理能帮你解决哪些问题
提高结构化思考能力,自下而上收集论据,归纳中心思想,建造思维上的金字塔模型,让你的思考方式全面、准确、高效。
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表达,结论明确,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懂得挖掘受众的兴趣点、需求点,让受众高效的接收和理解信息。
分配任务时,重点清晰、责任明确,主次分明,任务划分不重叠且无遗漏;下属完成任务后,汇总报告,收集论据,归纳总结,建立起管理上的金字塔模型,高效轻松。
————
本文由 菜小白 撰写,大家可
用手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微信订阅号“
菜小白学数据分析
”
————
三 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在表达时,要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很难对你所传达的信息作出完全一致的判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受众结论是什么,使受众能够用最少的脑力理解你表达的思想。
具体来讲,就是:
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比如要解释某家影院近期票房下降的原因,你可以用两种方式表达:
方式一:
最近新开了一家影院,抢走了我们的客户…新上的电影也不行,没人喜欢看,主打电影都不是我们影院消费者的菜…大堂厕所在改造,可能也有点影响…我们其实在**渠道提价了,本来会降更多……
方式二:
11月票房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观影人次下降(中心论点)。
造成观影人次下降的主要因素为当月影片口碑一般,观众观影动力不足(分论点1),其次为周边新开一家影院,导致竞争加剧(分论点2)。
影片方面:
当月主打影片评分普遍在*分左右,吸引力不足(论据1);观众不愿买单,城市观影人次环比上月降低*%,竞争影院观影人次环比上月降低*%(论据2)。
竞争方面:
11月周边新开一家**影院,距离我们仅*米。采取低票价策略吸引人次,ATP仅为*元,造成我们一部分人次流失(论据3)。
如果你是老板,更愿意听到和相信哪种表达方式,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在总结时,要使用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不断地将思想进行归类和概括,直到没有可与之关联的思想可以继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