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博家庭教育
100万粉丝信赖的平台,每天5点30分准时推送亲子教育、学习方法类干货内容;10大家庭教育专家成为驻平台作者,不仅让你学习到知识,还能及时互动,一对一解决孩子成长中的个性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新闻  ·  南京地铁发布出行提示 ·  23 小时前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昨天  
蓝钻故事  ·  人性的真相,400年前就被他戳穿了 ·  昨天  
十点读书  ·  正在消失的中国火腿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博家庭教育

5.1tip1:问你个很严肃的问题,你为什么一定要回家?

艺博家庭教育  · 公众号  ·  · 2017-04-28 18:06

正文



阅读思考

为人父母后孩子成为了您的生活重心,您是否还记得您也是别人的孩子?



本文转自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转载请联系国馆。

(原文题目为:"五一”最感人的旅游攻略:回家)


父母老了,他们已经承受不起,也不该承受那无边的孤独与思念。 


先看一组数据:


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亿,占比17.2%;2030年将达到3.7亿,占比25.3%,即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老人。

 

这些耆耆老者里面,就有我们的父母。


他们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操心了一辈子了,临老了,却还要承受无边的孤独。

1


郑州的高老太太,已经84岁。


早上六点多,她就戴着帽子,穿着棉衣,提着零食,坐上最早的一路环城公交。


坐在车上,老太太或是目光呆滞地看着窗外,或是昏昏睡着。


这一坐,就从早上,直坐到公交车收班。


她拿出一张佩戴在胸前写有电话号码的卡片,请公交师傅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让他来接自己回家。

 

高老太太本来有五个子女,自己和儿子住在一起。


孩子们都忙于上班,几年前老伴死后,高老太太每天就在公交车上度过


不为别的,就算是发愣,老太太也愿意在公交车上。


房子里实在是太寂静了,静得可怕,待在里面,有一种挨时间的感觉。

 

图片源自网络



2


鲁北惠民白桥村村民朱秀章夫妇都已经80多岁,膝下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经成家,在外工作,平时很少回家。


朱爷爷则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带上自己的老伴去镇里赶集,摆个地摊,早出晚归。

 

朱爷爷的地摊上卖的都是针线包、蔬菜籽等小物件,太大太沉的东西,他搬不动。


他的买卖并不赚钱,甚至还亏本。


但是无所谓。


他们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解闷,打发时光。

图片源自网络



3


云南南甸村村民刘享武和妻子在乡下自己住的瓦房里修了个坟墓,那是他们为自己准备的最后的归宿。


夫妻两人从此就睡在坟墓旁边。


墓前摆的一个小桌,既是夫妻两人的餐桌,也像是个供桌。

 

很多人觉得,这很不吉利。但是,老夫妻两人已经顾不上那么多。


他们只担心一件事:死后,无人收尸。


老两口约定,谁死在后面,一定要记得把房门关好,免得死后再遭日晒雨淋之苦。


图片源自网络



4


湖北省赤壁市柳山湖镇,贫穷而落后。为了生计,年轻人都去了城市打工,镇上除了老人,就是带不走的孩子。


72岁的徐大爷,是众多留守老人中的一个。 


徐大爷本来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嫁到了外地,儿子在外务工。


自己和老伴儿在家里照顾90多岁的老母亲和在老家上学的孙女儿。

 

徐大爷和老伴儿平时不出门,农闲的时候,就在家里陪老母亲聊天。


他们最开心的是周末,因为在市里寄读的孙女儿回来,能给这个家带来一点年轻的活跃。


老夫妻一定提前两天就忙上忙下,挖空心思想办法,做一桌孙女儿喜欢吃的饭菜。

 

前段时间,老母亲走了。


孙女儿临近中考,压力大,周末也不回来了。


家里就剩下徐大爷和老伴儿两人,四眼相对,相顾无言。


图片源自网络



5


高翠芝住在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慈母川村,已经80岁。


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她养成了这个习惯:坐在炕上,眼巴巴地看着窗外。


几千个日子,对她来说,每天都一样。


一样的孤独,一样的无助。

 

高奶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都好几年没回来了。她靠着政府每个月几百元的救济补贴生活。


因为行动不便,做饭是她最大的挑战。一顿再简单不过的饭,她中途要休息好几次。每天吃早饭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晌午时分。


因此,她常常蒸一屉窝窝头,连续吃上几天。有时候,干脆就吃泡面。

 

在身体稍微好点的时候,高奶奶会绣各种花样的鞋垫,那是她给儿子、儿媳、孙子们绣的。她时刻盼望着孩子们回来,拿到她绣的鞋垫,脸上绽开笑容。


但是,鞋垫越绣越多,孩子们却从来不曾回来。


一次一次盼望,一次一次失望。

 

除了有好心人偶尔会来看看她,帮忙收拾收拾屋子。几年里,家里几乎没来过任何人。


高奶奶最大的愿望是能和儿子们坐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每天醒来能按时吃上早餐:有豆腐脑、鸡蛋、馒头。

图片源自网络



6


张大爷80岁,老伴儿79岁。


他们在黄土高原的沙尘中有一个巨大的院落,有23间房间,那是他们一辈子辛劳的证明。


然而,这么多的房间里里,大多都被空闲着。


儿子在外打拼,很少回来。两个孙子带大以后,也去了父母身边。


孙女儿还没满月的时候就被抱了回来,是她和老伴儿用羊奶喂大的。现在大了,也即将被父母接去城里读书。


这个曾经让张大爷无比骄傲的院落里,即将只剩下张大爷和自己的老伴儿两个人。


房间再多,再空,也盛不下老人心中无边的寂寞。

 

图片源自网络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一切源自贫穷。


因为贫穷,让我们有压力,有无奈,有力不从心。


然而,就算住在城市,就算衣食无忧,我们的年迈的父母,依然孤独,依然无助。

 

7


76岁的李皖园住在北京东城老城区,有退休工资,有社保,衣食无忧。


然而,她依然孤独。


两年前因为患病而行动不便,最基本的吃喝都成了棘手问题。


“现在只能靠女儿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李奶奶说,“女儿也53岁了,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料。”

 

为了尽量不拖累女儿,李老太的生活是:“晚上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也尽可能少洗澡,万一跌倒、摔伤,就太麻烦了。”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孤独。


一天到晚,一夜到亮,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李奶奶只能躺在床上,呆呆发愣。

图片源自网络



8

广州张大爷夫妇,退休在家,年过古稀。


平时买菜都舍不得花钱,每天等到下午才去菜市场拣便宜的菜,却为了保健品这个无底洞掏光了老本:四年,花了二十万。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子女长期不在家,寂寞。


推销保健品的人给予了他缺失的子女一般的关怀,为此不惜划掉了毕生的积蓄。


他知道不值,但是他又如吸毒上瘾一般,无法停止。


因为,没有子女在身边,实在是孤独而无助。那一点点温存,哪怕是假的,也能让他们觉得一天的日子略有意味。

图片源自网络




9


“我不怕死,但是我怕活着。”


如果说不怕死,是一种无谓。但是这句话里,并看不到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只有无限的辛酸和无奈 。

 

图片源自网络



10


“幺儿,我们家也有电话了!”


四川省高县趱滩乡天星村的七旬老人罗秀志,在政府补贴安装了电话的第一时间,迫不及待与千里之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这是儿子外出打工七年来第一次。


以前,都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匆匆见一面,平时杳无音信,连彼此是否平安都无从知晓。

 

有时候,只要让他们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就能高高兴兴一整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